太白贝母生产技术规程

2021-01-12 18:47:20丛晓峰李为民李思锋
陕西林业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贝母太白鳞茎

陈 昊,丛晓峰,李为民,李思锋*

(1.陕西省西安植物园 陕西省植物研究所;2.陕西省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安 710061)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太白贝母来源、种子、选地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采后处理、包装贮运等过程。本文件适用于陕西太白山咀头地区太白贝母的栽培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6264 中药材包装件标准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GB/T 7415 农作物种子贮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国家药典编委会。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太白贝母Fritillaria taipaiensis P.Y.Li

太白贝母FritillariataipaiensisP.Y.Li,百合科贝母属多年生草本植物[1]。

3.2 川贝母Fritillariae cirrhosae bulbus

川贝母Fritillariaecirrhosaebulbus,药材名。太白贝母的干燥鳞茎入药,以“川贝母”之名收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

4 繁殖材料

4.1 种质来源

由陕西太白山咀头地区生长的野生太白贝母选育而来。

4.2 采种及处理

太白贝母生产的主要繁育方式是种子播种。太白贝母的繁殖材料为种子。种子经采收和后熟处理后,待种。另有制定的《太白贝母种子繁育技术规程》和《太白贝母种子质量分级标准》详细说明。

5 选地整地

5.1 种植环境

对于土壤、灌溉用水和空气等环境质量,另有制定的《太白贝母生产环境标准》详细说明。

5.2 选地

太白贝母的栽培对种植条件要求较高,特别是对海拔的要求,应选择海拔1 500~3 000 m,冷凉湿润、土层深厚的地块。以质地疏松、排水良好、微酸性、含有丰富腐殖质的沙壤土为好。前茬非麦类作物,防止锈病感染。

5.3 整地

冬季上冻前,深翻30 cm,细耕慢耙,清除杂草、树根、石块等杂物。底肥多加有机农家肥,耙松整平,作120 cm宽垄,垄沟宽30 cm,长依地形而定。四周挖排水沟,便于排水,不积水。

对于育种田、苗床还可以进行更精细的处理。土壤基质可加配腐殖质山土、锯末和细沙。

5.4 其它设施

为了能够控制水分、温度、湿度,条件好的可建大棚、遮荫网等设施。棚内环境相对独立,温湿度可以调控;比如鳞茎起挖、移栽时保持土壤干燥;大棚育苗时提供遮荫环境。

6 播种

6.1 播种

种子播种有冬播和春播2种方式,生产上一般采用冬播。苗床加入油渣、锯沫和细沙等基质耙匀,使用杀菌剂消毒。经后熟处理好的太白贝母种子,在上冻前11月冬播。播种密度为每平方米3 000~4 000粒种子,每亩用种量3~4 kg。方式为撒播,播种后覆盖细腐殖土1~2 cm,床面覆盖遮荫网,防草保湿保温。土壤含水量保持在50%~60%。

6.2 育苗移栽

种子育苗后,等生长到一定阶段(一般是2年后),再从苗床移栽到大田,这种育苗移栽方式便于管理、节约资源,有利于标准化及规范化生产。适宜移栽时间在秋季8-9月,此时地上部分已倒苗,鳞茎进入休眠状态。如果过迟移栽,鳞茎已萌发潜伏芽和新根,移栽时容易受到损伤。新挖的鳞茎及时栽种,宜条栽,开4 cm深沟,将2~3 a生太白贝母鳞茎,顶部(心芽)向上摆正,再覆土。株行距根据鳞茎大小而适当调整,一般二年生的鳞茎,用作商品生产的株行距15 cm×8 cm,每亩约45 000个鳞茎。种子田移栽,株行距30 cm×20 cm。

7 田间管理

7.1 中耕除草

太白贝母幼苗生长受杂草影响较大,应勤除杂草,除早除小除尽,杂草高度不能超过贝母苗。每年3月太白贝母未出苗前中耕除草1次,4-5月苗期多次除草。采用人工拔草时注意勿将贝母苗带出。

7.2 遮阴

根据野外生境情况,太白贝母喜冷凉,怕高温、高湿;需光,但忌强光。强光会造成高温干旱,使贝母早枯。因此太白贝母生长期需适当荫蔽,一是1~2年的育苗期,需长期遮阴;二是大田种植期的5-7月,地表温度达30 ℃以上高温强光时,为避免晒伤或旱苗,可搭棚遮阴,棚高200 cm,郁蔽度50%~60%。根据天气情况,晴天荫蔽,阴天撤除,倒苗后撤除。

7.3 水分管理

太白贝母喜湿润,怕干旱,春季久晴无雨需及时补水,促进出苗。生长期间根据墒情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夏季久雨或暴雨后应注意排水防涝。

7.4 平衡施肥

合理施肥是影响太白贝母鳞茎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对太白贝母规范化种植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种植时基肥多以农家有机肥为主,每公顷15 000~30 000 kg;5月上旬齐苗后追肥1次,8月下旬倒苗后接合培土施肥1次,以含腐殖酸有机肥、有机复合肥和农家有机肥为主。在每年11-12月上旬追肥(冬肥)时,主要施厩肥、土杂肥、油饼等迟效肥。另外,在鳞茎发育期追肥时,注意磷、钾肥的补充,以促进鳞茎膨大增重。化肥使用应符合NY/T 496规定。

8 病虫害综合防治

对于太白贝母病虫害的综合防治,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生物防治、农业防治为主,尽量少用化学农药,若使用,应符合GB 4285规定,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3]。

8.1 综合防治措施

(1)每年秋季贝母倒苗后,清理园地,将棚内、大田内的杂草、枯枝、落叶集中到园外烧毁,消灭病虫源。

(2)整地时土壤集中消毒杀菌,冬季深翻细耕,清除病残组织,杀灭土层中的病源虫体,减少越冬病源。

(3)建立轮作制度,但远离麦类作物、高垄种植。

(4)增施磷钾肥或降低田间湿度,增强抗病能力。

(5)施用腐熟的厩肥、堆肥等农家肥。

(6)鳞茎栽前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浸种或草木灰拌种,晾干后栽种。

8.2 锈病

锈病,多发生于5-6月,茎叶出现褐色凸斑,后期散发出橙黄色孢子。病源多来自麦类作物。防治方法:种植地远离麦类作物,整地时清除病残组织;发病初期喷石硫合剂。生长过程中喷甲基托布津,可以防止锈病。

8.3 立枯病

立枯病,为害幼苗,近地面叶或茎基部萎蔫而猝倒死亡,多发生于夏季多雨季节。防治方法:注意排水、调节郁闭度,阴雨天揭棚盖物;发病前后喷洒波尔多液。

8.4 根腐病

初夏多雨季节,5-6月易发。鳞茎呈“蜂窝状”。被害鳞片上形成褐色皱折或是被害鳞茎基部变为青黑色。被害鳞茎初为褐色水渍状,后呈“豆腐渣”状,软腐发臭。防治方法:注意排水,调节荫蔽度,拔除病株,用5%石灰水淋灌。

8.5 虫害

主要虫害有金针虫、地老虎、蛴螬、线虫等,4-6月为害植株,咬食嫩叶、茎基部和鳞茎。防治方法:整地时撒施辛硫磷颗粒剂毒杀田间幼虫;植株出苗后,用晶体敌百虫配制毒饵诱杀或用50%氯丹乳油掺水灌土防治;成虫羽化时利用杀虫灯诱杀成虫,降低太白贝母的虫害。

9 采收与初加工

9.1 采收

实验检测结果表明,生长2~3 a的太白贝母总生物碱含量最高,但此时产量不高。生长5 a,开花结实后,总生物碱含量逐年下降,产量逐年上升。从用药经验与采收传统来看,太白贝母做商品药材用,一般生长4~5 a采收[4-5]。

《药典》指导在夏秋二季或积雪融化后采挖[2],但人工栽培的太白贝母,适宜采收期为每年7-9月,地上部分枯萎后,选晴天采收。从畦的一端按顺序翻挖,挖时尽量防止鳞茎受损伤。挖出的鳞茎,除留种移栽外,其余加工成商品。

9.2 初加工

待加工的鳞茎,除去须根、粗皮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切忌堆沤,及时摊开晾晒,傍晚移至室内。也可烘干,烘干时温度控制在50 ℃以内。在干燥过程中,贝母外皮未呈粉白色时,不宜翻动,以防发黄。按《药典》要求,干燥到内外粉白色,含水量小于15%即可。加工好的成品以干燥、质地坚实,颗粒均匀整齐,顶端不开裂,色洁白,粉性足者为佳;按颗粒大小和品相等再分等级。直径大于3 cm的多年生鳞茎,洗净后切片再干燥。

10 包装、贮藏、运输

10.1 包装

包装应符合国家标准GB 6264。包装时建立包装记录,内容包括品名、规格、产地、生产单位、重量、批号、日期等。

10.2 贮藏

储藏仓库要保持清洁、通风、干燥和避光,并有消毒设施。仓库地面要整洁、无缝隙、易清洁。存放的药材,与地面和墙壁保持20 cm以上的空间距离,注意防鼠、防虫和禽兽危害。储藏期要经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10.3 运输

药材在运输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避免剧烈振动,防止包装破裂。运载容器要有较好的通气性,有防潮和防雨水设施。运输工具应干燥、无污染,严禁与可能造成污染的货物混装运输,忌用运输过有毒、有害、易串味物质的运输工具。

猜你喜欢
贝母太白鳞茎
百合
王莹作品赏析
艺术品鉴(2021年12期)2021-05-25 16:31:36
紫瓯香茶醉太白——简谈“太白韵”紫砂壶的构造与文人风采
言采其蝱说贝母
基层中医药(2018年9期)2018-11-09 01:20:32
恐龙科普秀——太白华阳龙
太白实施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
当代陕西(2017年12期)2018-01-19 01:42:24
李白与太白鸭
HPLC法同时测定新疆贝母中3种核苷类成分
中成药(2017年5期)2017-06-13 13:01:12
百合小鳞茎抽薹的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2种百合科植物离体鳞茎诱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