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艳华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建设的理论,运用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党的政治建设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建设理论。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实现从一个领导革命的党转变为全国执政的党的历史转变,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形成了一条既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又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遵循”在根本上体现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以及共产主义理想目标的遵循;“开辟”体现在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实践,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重大基本问题进行创造性探索,制定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纲领、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保证党的建设和中国革命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
在党的创建时期,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主要成果是确定革命的正确方向,制定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制定符合中国实际的政策策略。这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良好开端。这一时期,党的政治建设也有一些明显的缺陷,比如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建设理论了解较少,对中国的国情了解不深,对中国各阶级的分析不尽全面,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问题认识不清等。这些问题,随着革命的推进而逐步得到解决。
在北伐战争时期,党员队伍快速发展,党的组织不断壮大,但是在党的政治建设方面出现失误,使党在组织建设上的成果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这就从党的建设的内在机制角度,说明了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核心地位,说明了党的政治建设对党的建设的其他方面和党的建设的整体成效的决定性影响。对于北伐战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情况,毛泽东作过客观正确的评价:“在这个阶段的初期和中期,党的路线是正确的,党员群众和党的干部的革命积极性是非常之高的,因此获得了第一次大革命的胜利。然而这时的党终究还是幼年的党,是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个基本问题上都没有经验的党,是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都懂得不多的党,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还没有完整的、统一的了解的党。因此,党的领导机关中占统治地位的成分,在这一阶段的末期,在这一阶段的紧要关头中,没有能够领导全党巩固革命的胜利,受了资产阶级的欺骗,而使革命遭到失败[1]610。这既是对北伐战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客观分析,也是对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肯定。
大革命失败后,对党来说,正确分析中国革命的性质和阶级关系,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指导党的建设的主要成果是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路线,重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制定了争取群众、积蓄力量的总路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在这些正确纲领、路线和策略的指导下,党领导了土地革命战争顺利向抗日战争转变。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指导党的政治建设的特点是围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新中国,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路线和基本策略。
一是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重申党的最高纲领,指出:“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2]1059同时也要求“一切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中国共产主义的同情者,必须为现阶段的目标而奋斗”[2]1059,“现阶段的目标”即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层面的具体纲领。二是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路线,提出党的建设必须围绕党的政治路线进行,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政治路线与正确处理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关系。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毛泽东指出:“党的建设过程,党的布尔什维克化的过程,是这样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地联系着的。”[1]605三是提出正确的革命策略。党的政治路线和政治任务确定以后,还需要有一系列实现政治路线的战略策略。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政治建设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建立一个代表中国工人阶级利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以确立和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党所领导的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社会发展方向,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任务被提上日程。为完成这一任务,毛泽东经过认真思考,提出用10-15年的时间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设想,并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建议。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方针政策的提出与执行,在实践上,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在理论上,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和过渡时期的理论运用到中国建设中,丰富了党的政治建设理论,使党的政治建设能够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新的大发展。中国能够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是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制定过渡时期正确的路线和政策并贯彻执行的结果,是党对马克思主义过渡时期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党的八大从党的指导思想上解决了社会主义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提出党在新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制定了党在新时期的政治路线,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党的八大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执政党建设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在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提出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正确决策,制定了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如何加强党的政治领导,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等政治建设问题进行了探索和创新;在实践上,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科学指导。
党的八大以后,党的政治建设经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从1957年6月发动反右派斗争以后,毛泽东逐渐改变了原来正确的理论观点和做法。1962年的八届十中全会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1963年到1966年“四清”“五反”运动,把不同性质的问题认为是阶级斗争或者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进而提出整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为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些“左”的错误,严重破坏了党的政治建设,国民经济和国家政治生活受到破坏。
从新中国建立初期到“文化大革命”前,党的政治建设,具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说明了党的政治建设在党和国家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当党的政治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党的建设的各方面就会得到加强和改善,国家经济也能得到恢复与发展;当党的政治建设沿着错误的方向进行,党的建设就会受到破坏,国家经济也会受到无法挽回的损失。“文化大革命”就是党的政治建设偏离正确轨道的结果。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以此为标志,党的建设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党的政治建设得到顺利推进和切实加强。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通过“真理标准大讨论”,恢复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新时期党的政治建设实现历史转折奠定思想基础。
“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党在政治建设上的失误在于提出和执行了一条错误的政治路线,同时还在于,对党的八大制定的正确政治路线没有有力贯彻执行。鉴于此,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同时紧密联系这条政治路线开展党的建设”[3]956。“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始终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4]40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政治建设方面,制定和执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增强了在这条路线基础上的全党团结”[3]954,党的政治建设对党的建设和国家发展的生命线作用得以突出。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最突出理论贡献就是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关键问题。在党的政治建设问题上也作出重要贡献。
首先,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要求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要围绕党的基本路线,贯彻党的基本路线而进行。其次,制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提出我们党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江泽民指出:“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5]293。再次,提出党员干部要“讲政治”,丰富党的政治建设内涵。江泽民明确提出党的领导干部和全党同志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并指出“三者是紧密相连和相互统一的,核心是讲政治”,要求全党同志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和政治观点,严守政治纪律,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事实上,讲政治不是一个新鲜问题,自从无产阶级政党创立以来,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建设就要求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纲领、路线和政策。江泽民同志将其概括为讲政治,并阐明它的科学内涵,其理论贡献就在于使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建设的内涵更加具体,其现实意义在于使全党更加明确如何在政治上建设党,如何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策略。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进行全面把握和深入发展,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党的政治建设理论的巨大贡献。一是高度评价了党的基本路线。在十七大报告中他指出:“党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群众的幸福线。”[6]17在此,胡锦涛将党的基本路线视为“重大法宝、政治保证、生命线、幸福线”,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认识,体现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坚定决心。二是高度评价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重要地位,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党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十七大报告用“生命线、兴国之要、立党之本、强国之路”来评价党的基本路线的地位,是对中国共产党经历10年“文化大革命”和30多年改革开放这两个方面政治建设的历史经验总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7]62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必须完整把握党的政治建设的丰富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党的政治建设内容作了高度概括,“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党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尊崇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明确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依据与基本原则;“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坚持民主基础上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既充分发扬民主,又善于集中统一”,明确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保障;“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规定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共产党人的政治价值观;“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7]62-63,明确了贯彻与落实党的政治建设的具体要求,体现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根本宗旨的一致性。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要求深刻把握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及其实践指向,切实贯彻执行党的政治建设。
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能否贯彻执行,直接关系到全面从严治党能否落到实处。党的十九大报告着眼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明确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7]62。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中,政治建设居于统领地位,政治路线与政治道路、政治立场与政治方向、政治意识与政治原则、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等要素融于全面从严治党的各个方面。全面从严治党首先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严格按照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各项规定办事;严明纪律,关键是严明和遵守党的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从严治吏,讲政治是第一严格标准;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政治意识是起点。只有准确把握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的深刻内涵,贯彻执行党的政治建设,才能使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