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旅游的困境与路径探析

2021-01-12 17:28程亚军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1年12期
关键词:旅游文化发展

程亚军

一、前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要实施“乡村振兴”重要战略部署,为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发展文化为基础的多领域合作新模式逐渐崛起。因此,乡村旅游文化的发展也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是随着不断地实践,人才缺失,管理不足,资源挖掘不够充分等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陷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困境。为此,要加强政府管理,优化管理制度,培养新型人才,推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所提出的重要战略。中共中央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2018 年,《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和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相继发布,文件明确提出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加快发展根植于农业农村、由当地农民主办、彰显地域特色和乡村价值的产业体系。随后,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联合印发 《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突出乡村旅游文化特色”。乡村文化旅游和以往的传统模式不同,是把乡村文化和旅游产业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全新模式,来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推动力,也是实现乡村产业更快更好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也遇到了一些瓶颈,产业结构不够优化,生态资源浪费等问题不断出现,为此,要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规划探寻更加完善的发展路径,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作用

乡村振兴是我国推进“三农”工作的重要路径,其最终目标在于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的全面现代化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具有多样性,不是单一的结构或者某一方面的振兴,而是一项多元化,整体化的系统工程,既包括文化振兴,也包括经济,社会以及治理和生态振兴在内的全面振兴[1]进而破解我国当前城市与乡村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一)乡村旅游有利于推动乡村经济振兴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为农村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契机。城市中产阶级人群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群体激增,对农业资源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乡村旅游是人们物质条件不断丰富,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阶段性产物,是实现农村产业多功能价值和满足消费群体的双重需求媒介。中央政府明确提出农业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任何时期都动摇不得。而乡村旅游也是建立在农业种植基础上的服务型产业。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也是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之上。因此,乡村旅游不仅不会削弱农业生产,反而会稳固农业种植的基础。要增加农民收入,要使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还需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立足于现有的农业资源,提高农产品的劳动价值,使农产品的利益转为农民的收入[2]。因此,乡村旅游对于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乡村旅游有利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精神润滑剂,也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文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同就在于,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是潜移默化影响人的一种精神力量。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镇化的影响下,农村外出打工的人不断增多,乡村文化也逐渐萎缩。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的提出使得乡村文化日益回暖并不断创造出新的价值,游客的衣食住行均成为乡村文化体验的重要内容。乡村文化的价值再利用也激起了当地村民的文化自信,村民对于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就成为了一种潜移默化的行为。为适应旅游经济发展的需求,乡土文化产业结构也不断地优化升级和变革发展[3]。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并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三)乡村旅游有利于推动乡村治理转型

良好的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乡村治理的的关键就在于加强地方政府对于乡村发展的引导,并创造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和秩序。新时期下,乡村治理体系面临比较严峻的考验,部分乡村在治理过程中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倾向,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另外,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村民的自治管理和基层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乡村居民参与旅游业经营活动往往具有自发性,容易引起无序性竞争,为规范经营秩序促进乡村旅游业的有序发展,需要加强农村基层自治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影响,对于增强乡村地方治理、创建良好社会秩序同样具有促进作用。

三、我国乡村文化旅游发展面临的困境

虽然我国的部分地区通过乡村旅游带动了乡村脱贫致富,实现了乡村的经济文化振兴,但是在一些地区的实践中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研究分析当前乡村旅游振兴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并提出对策,对于今后更好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村文化旅游传统文化挖掘不足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地方性传统文化是专属当地的宝贵标志性符号,通过挖掘本地的神话传说以及名胜古迹等历史资源,创建本土特有的特色风情,对于吸引外来游客,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乡村文旅产业的不断崛起,大部分地区的休闲娱乐项目呈现出大同小异的现象。政府对于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视不足,且对其发展规划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使得游客们满怀期待的到来,想要领略地方特色之美,但发现与其他地方大抵一样,外到阁楼庭院,内至基础设施,主题,体验几乎雷同,毫无地方特色。娱乐模式也有了公式化的味道。充斥着各种商业性的味道。而最具特色的历史、民俗文化设计粗糙,使得游客走马观花,没有领略到当地的特色文化,也未能了解到当地的乡土文化,无法产生再次观光的欲望,对于当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产生不良影响[4]。

(二)乡村文化旅游规划管理不健全

旅游开发商们在开发乡村的旅游资源时,没有提前形成科学合理的规划,也没有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对乡村环境的生态承受力没有准确的评估,一味追求商业盈利,造成了当地生态资源的极大浪费,影响乡村生态文明和健康可持续发展发展[5]。首先,开发心理具有盲目盲从性,没有精准的定位,没有目的性。在没有进行高质量的市场调研情况下就随意的增加旅游设施,大批量征用乡村土地,而且缺乏权威的综合管理机构,出现土地资源浪费,无人管理无人治理的现象。其次,人工痕迹在乡村旅游的环境中融入过度,当地的特色风土人情得不到全方位展示。最后,部分商家为了获得更多盈利,出现“宰客”行为,甚至与当地导游勾结,出现了一次又一次不堪的新闻事件。比如,在黑龙江的网红景点“雪乡”,个别导游强售套票[6],游客在这种行为的影响下,会对该地的认同感降低,体验感极差不愿再来,最终造成的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

(三)乡村文化旅游人才队伍亟待壮大

首先,乡村文化旅游需要完善的人才管理规划,但是目前来看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急需加强,部分地方政府没有制定培训计划,这样既无法提升部门领导的业务能力,对于执法人员来说自然不会受到重视。部分地方政府没有定期安排挂职培训,单个部门领导难以实地了解乡村旅游中存在哪些显性及隐性的问题,导致机关干部难以切实了解乡村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其次,乡村文化旅游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不够完善,如导游等。原因在于,部分地方政府未能重视导游的培训,也没有建立合理的导游培训平台和对于导游职业能力和素质的管理,也没有制定合理的培训大纲,导致部分导游没有自觉性,被商业收入遮住了眼睛。最后,部分地方政府也未能重视建立名师人才库,难以建立一支高文化高水平的乡村文化旅游人才队伍[7]。

四、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路径

乡村旅游对于乡村振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对于加强乡村旅游的管理和引导也是不可忽视的,要警惕正在出现的和可能出现的负面问题和影响。为更好地发挥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实现乡村经济的蓬勃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党政部门的主导性作用

乡村振兴是一项多元性,整体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内容。完成这一系统性工程,既需要全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汇聚,更需要地方政府的科学引导和坚强领导。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市场具有盲目性,在适当的时候需要政府这只“无形的手”来及时调整和干预,从而促进乡村旅游也的可持续发展。而政府引导的关键就在于要从公平和效率兼顾的原则出发,做好单靠农民和市场无法做好的事情。[8]因此,坚持党政部门的主导性作用,就是要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政策方面的指导和管理制度的保障。具体而言,在宏观层面,地方政府部门应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实际为来制定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规划蓝图,统筹安排并指导乡村不同领域不同地区的振兴与发展。在微观层面,地方政府需制定各方面的具体措施,如乡村规划,资源开发,空间管理等方面来引导社会力量的参与。通过政府主导下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和旅游利益收入的再分配等举措,更好的实现公平正义的旅游利益分配。协调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促进乡村旅游更快更好的发展,引领乡村社区居民走向共同富裕道路。

(二)挖掘乡村深层文化、促进乡风文明

不同地方因地域,历史等诸多方面的不同,都形成了各自具有鲜明特色的乡村文化。政府有关部门应根据不同区域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做好不同地区不同特色不同体验。首先,要对民间优秀特色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并对呈现出来的优秀艺术品背后的历史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让其在新的文化形式中得以提升,对于文化创意中的特色,要进行品牌宣传,打造文化品牌中的亮点,如剪纸、皮影、服饰文化等,都是非常珍贵的传统文化。其次,对于乡村旅游中千篇一律的发展模式进行调整,以安吉县山川乡山川村为例,将现代化建筑理念应用到乡村建设中,利用好乡村现有资源,引入青山绿水的风景,力争保住江南文化底蕴、留住乡愁,打造“浪漫山川”的品牌优势[9]。同时,兼顾农村建筑的实用性,使其具有当地特色,不为了迎合城市化而刻意改变村落原有的样貌。最后,将乡愁文化融入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农村人员就业问题,以乡愁为纽带,吸引外出人员返乡就业创业,呼吁干部和人才了解乡村,深入乡村,挖掘优秀的乡村文明,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优秀民俗,摒弃封建迷信,淳化民风民俗[10]。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传统文明注入新鲜血液,提升乡村文化的内涵,让乡风乡愁文明的记忆深入人心。

(三)高度重视乡村居民的主体性作用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最终落脚点,也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带领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虽然,乡村振兴是自上而下提出的国家战略部署,但是,实施却需要自下而上的社会各方力量的广泛参与。村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最重要的建设群体和利益相关群体,村民的广泛参与对于乡村振兴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当前,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急需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面临乡村振兴巨大的人才缺口,在吸引外来人才的同时,更需要在乡村内部发现人才、培育人才、使用人才。只有培训出一批掌握技术、善于经营的现代农民,才能从根本上缓解乡村旅游及乡村振兴人才的流失,为乡村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基础。高度重视居民在乡村旅游及乡村振兴中的主体性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乡村振兴的建设与发展中,充分尊重并体现乡村居民的主体作用,并且调动村民的积极性,重视乡村居民在乡村旅游,乡村管理、乡村社会建设等各领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坚持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乡村居民为主体,以企业及科研机构为辅助的乡村发展命运共同体。二是重视当地居民的生活诉求及实际建议,构建和谐的发展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美丽乡村,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乡村振兴。积极妥善处理好游客与乡村居民生产之间的矛盾。从而使乡村居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获得更高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引用

[1]魏后凯.如何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03):14-18.

[2]王珂.国家旅游局责成黑龙江旅游委立案调查“雪乡导游强售套票”[N].人民日报,2018-01-17(015).

[3]王太明.中国共产党减贫的实践历程、基本经验及未来转向[J].经济学家,2021(07):17-26.

[4]孔苏颜.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路径选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22):30-32.

[5]王丹,王太明.中国共产党治理农村绝对贫困的基本特征、主要经验及现实启示[J].理论学刊,2021(01):50-58.

[6] 温锐,陈胜祥.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互动——以江西新农村建设调查分析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7(01):4-11.

[7] 顾安琪.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安吉县山川乡山川村景观改造研究[J].乡村科技,2018(27):36-38.

[8] 吴一方.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资源的创新转化模式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9(05):106-109.

[9]王太明,王丹.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的类型划分及治理机制[J].求实,2021(02):51-69.

[10]杨卫军,冯芊芊.乡村建设行动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对策[J].河南农业,2021(30):50-52.

猜你喜欢
旅游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旅游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