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实践总结与进一步推动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建议

2021-01-12 14:35张祝平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河南省科技人才

张祝平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科技文化教研部,河南 郑州 450002)

一、河南省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成功实践

河南省近年来持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对涉农领域科技创新环境的不断优化,投入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不断增加,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不断提升,相关农业科技支持政策逐步完善,确保河南省农业科技领域成果数量稳中有升,农业科技成果产出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强,涉农科技创新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科技贡献比率不断提升,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在河南形成共识[1]。

(一)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一是通过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推动农业重点领域跨越发展。围绕河南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和重点产业,坚持农业优先原则,强化省、市、县、乡联动,紧密围绕河南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部署,加强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力度,不断取得原创性重大突破,研制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大产品,以优势领域的局部突破带动农业产业整体提升,加快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2]。近年来,河南省紧密围绕粮食核心区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在作物新品种选育、农副产品加工、健康养殖、农业机械、农村信息化等方面相继启动了64 项重大科技专项,累计投入财政经费3.28 亿元,带动社会总投资22.02 亿元。这些专项的实施有效地提升了农业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水平,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重大专项支持的矮抗58、郑单958、浚单20 等小麦、玉米新品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河南省粮食的持续增产和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洛阳普莱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通过重大专项的实施,在全球首创了多个禽流感灭活疫苗,不仅确立了自身在行业内部的领先地位,也为河南省畜禽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力的科技支撑。

二是通过搭建高水平创新载体和平台,夯实农业产业发展创新基础。河南省围绕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积极构建现代农业研发和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科学院、河南大学等研发单位,先后组建了国家“2011 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截至目前,河南在农业领域组建省级重点实验室24 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 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2 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 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7 个,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 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24 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3 个。河南省中牟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园区还获批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

三是通过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农业原始创新水平。以河南省农业领域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和优先发展领域为目标,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积极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深入实施NSFC—河南联合基金,重点围绕农作物遗传育种等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增强创新源头供给,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据统计,近年来,河南省农业类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共立项130 余项,立项项目围绕河南省农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紧迫的科学技术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高了河南农业类基础研究工作水平。目前,河南省内共有36 家依托单位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领域项目780 项,获资助总金额3.4 亿元,其中河南农业大学张改平院士牵头申报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致病机理研究”重大研究项目,获资助经费1500 万元。

(二)农业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一是不断优化农业领域科技创新水平提升的体制机制。河南省积极制定、完善和落实科技创新政策,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组织和凝聚河南省各方面力量加快构建农业领域现代创新体系。《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实施意见》(豫发〔2016〕26 号)、《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若干实施意见》(豫发〔2015〕13 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省级财政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的意见》(豫政〔2015〕2 号)、《关于转发河南省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5〕53 号)、《关于开展深化河南省省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的通知》(豫财科〔2015〕22 号)等一系列相互衔接配套的科技创新政策的陆续出台,取得了较好的总体效果,显著提升了全省农业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有力推动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有效激发了农业科技创新活力。

二是积极推进省级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为了优化和整合金融科技项目,河南省将省科技计划体系从32 个项目整合为5 类项目。在河南省范围内以奖励、津贴和补贴的形式实施科技资金奖补。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行创新创业投资,并设立技术创新风险投资基金,第一期基金5 亿元,重点支持农业领域内科技型小微企业以及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河南省还进一步加大科技项目奖励力度,河南省人民政府为了提升高端科技的引领作用,鼓励多出成果,出大成果,出台了河南省配套奖金政策,对于能够获得国家科技奖项的项目,且河南省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国家获奖项目,河南省将在原有国家奖励的基础之上给予重奖和相应的配套奖励,奖励标准是国家奖奖金标准的10 倍。

三是不断加强河南省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农业大省和我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产区之一,河南省在农作物育种、食品加工业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河南不断强化对涉农知识产权领域的保护力度。据统计,2018 年,河南省各级农业系统累计出动执法人员7.5 万人次,开展针对种子企业的专项检查,先后检查走访种子企业252 家,将整顿农贸市场、农产品经营市场和经营门店的整顿检查工作常态化,全年共对河南涉农经营场所和经营门店检查整顿2.6 万次,种子样品抽检1200 多份,全年累计查处各种形式种子案件14 起,组织开展种苗执法检查89次,有效保障了植物新品种权。河南授权品种示范引导效果明显,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授权品种示范基地,先后在郑州市、鹤壁市、濮阳市、新乡市、焦作市5 个地市建立,大力推动新品种推广步伐。随着河南省第一家“农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基地”在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设立,开启了河南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新模式,有力地推动了河南省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

(三)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一是加快构建农业领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队伍。河南省通过不断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逐渐形成了由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组成的“两院”院士群体、中原学者(即院士后备人才)、科技创新杰出人才和科技创新杰出青年、创新型科技团队组成的金字塔型的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农业领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截至目前,中原学者总数达到49人,其中农业领域21 人;7 位中原学者当选“两院”院士,其中农业领域3 人当选院士。河南省杰出人才共383 人,其中农业领域55 人;杰出青年共488 人,其中农业领域90 人。同时,河南进一步加大对院士后备人才的支持力度,从中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中遴选具有较强实力,有望能够参选院士的人才,按照“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方式,对有望参选院士的人员给予重点支持保障工作,为河南的院士增选做好服务,打好基础,做好保障。同时,河南加快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鼓励对高层次人才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激发他们的创业兴业热情,培养创新创业环境。在加大对本省人才培养提升的同时,河南省注重对外省人才的引进力度,重点引进科技部创新人才,对万人计划、千人计划的引进工作也在有序进行,确保河南省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不仅有质的飞跃,更有量的提升。

二是河南联合基金实施助推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长。自2011 年河南省与国家基金委共同出资设立河南联合基金以来,第一期合作协议已经圆满完成。双方共投入资金1.9 亿元,累计资助了河南省内46 家依托单位,共有629 名青年科技人才已受益于联合基金,依托联合基金的资助开展基础研究,为河南省有效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投身基础研究工作的青年科技人才,其中,农业领域17 家依托单位受到资助,获批项目130 项,获资助总金额3800 万元。2015 年10 月19日,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基金委签署了第二期合作协议,鉴于首期联合基金产生的良好效果,双方确定基金规模由原来的每年5000 万元增加至每年1 亿元,联合基金的资助力度居中西部省份第一位、全国第二位,其中生物与农业是重点支持领域,这对于河南省进一步吸引和培养农业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的原动力,产生更加积极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数据显示,在“十二五”期间,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河南在农业科技领域斩获颇多奖项,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37 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 项、二等奖29 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 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 项,农业领域获得国家奖数量和质量稳居在国内前列。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6%左右,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达到全覆盖[1]。

二、进一步推动河南省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意见和建议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的讲话精神,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安排部署,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为支撑,强化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聚集农业农村各类资源要素,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强化示范引领和人才支持,促进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提升基层乡镇干部在乡村振兴中的科技创新意识

习近平指出:“新发展理念要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行动,要深学笃用,通过示范引领,让干部群众感受到新发展理念的真理力量。”[3]因此,要强化基层乡镇干部的培训和学习,河南省要以科技创新思维培训提升基层干部的自身修养,不断通过考察、培训、座谈等形式让一线基层干部了解农业科技的基本知识和科技前沿动态,激发乡镇干部的科技创新意识,提升乡镇干部的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乡镇干部充分结合本地农业和畜牧业发展情况,大力发展科技创新项目,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带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一是要完善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机制,充分发挥协调和指导作用。乡村振兴覆盖面很广,涵盖了基层党建、乡风文明、产业发展、生态宜居等多个方面,完善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的机制十分必要。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持续较长时间,如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从2003 年开始,到现在还在逐步深化,其间出台了很多推进政策、支持政策、深化政策,正是这些政策的不断完善,以及久久为功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成就了浙江在乡村振兴领域的领先优势。河南需要进一步完善乡村振兴政策和组织协调体制机制,加强和完善乡村振兴领导小组职责。

二是要充分发挥科技部门的优势,扎实推进科技扶贫工作。通过科技服务平台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提升科技部门对农户科技需求的了解。面对贫困村落和贫困家庭的需求,着力提高基层干部的科学技术素质、实践技能和管理能力,并注重提升科技专员、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等科技要素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强化技术服务、信息咨询和政策推广的工作。通过建立科技扶贫服务网络体系,探索新的科技扶贫模式,依靠科技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推动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示范村和示范户建设。通过技术援助、产业支撑、项目支持、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和技术普及等不同的途径,促进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注重加强科学普及和技术培训体系建设,组织开展“科学技术下乡”“科学技术活动周”等大型科普活动,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训,通过科技扶贫促进农村振兴。

三是要强化河南省科技协同机制,注重农业新业态培育。河南省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科技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提高站位、统筹谋划、通盘考虑,不断建立健全工作推动和考评机制,形成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格局,把乡村振兴纳入各单位和领导干部考核内容,促进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工作扎实推进。积极运用新理念、新思维,拓展农业科技创新产业链的长度、宽度与厚度,开辟新兴产业,开发新的渠道,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重点是依托互联网平台建设一批农业农村创新科技综合信息及资源交流平台,更好地将互联网技术广泛地应用到农业农村生产与营销中,不断打通农业生产前、生产中以及生产后的相关环节,衍生出智慧农业的新业态,衍生出新型农业的创新功能、创新体系、创新供需模式、创新销售市场和创新消费者群体,全面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整体性创新。加快新型智慧农业和其他新型产业培育,重点培育种子农业、生物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等高端农业产业,逐步实现农业发展方式从传统的规模速度型增长转为高质量效益型增长,走上高效率、高品质、高效能、原生态、更安全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一把手责任制,每季度至少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工作,抓好专项任务,加大乡村振兴工作力度,推进全省科技部门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四是要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做好顶层设计。从制度上推进科技特派员、平台、项目等助力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结合科技政策,政府要在充分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之上,对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政策做好顶层设计,避免无序的、追求短期效益的资源浪费行为。积极协调本区域的各项科技兴农政策,政策设计要各有所长,在确定本地区要发展的产业时,要注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性及产业的可拓展空间和产业链条的发展规划,尽可能做到产业相互关联和融合,形成良好的协作生态。

(二)科学助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做好示范引领作用

首先,为农业企业提供科学合理的高配置资源,加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学科间的协同融合创新,是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强化以科技的手段助力农业产业融合已经得到共识,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发展效益和经济效益。以河南省集大型畜牧企业和食品深加工为一体的上市公司双汇发展为例,作为国内最大的肉制品生产基地,双汇集团始终走在国际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的前沿,注重为企业升级打造科技动力,着重从研发、生产到终端各个环节的科技创新和应用,双汇将生物技术、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科技,融入集“饲料研发、种猪繁育、生猪养殖、生产加工、冷链物流、终端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实现农业科技与工业产业的高度融合,使产业链科技含量大幅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有效地对资源进行利用整合,对于淘汰落后产能,推进畜禽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生态安全,加快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技术创新,强化绿色、安全、优质的发展导向作出了带动作用。涉农企业已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产业融合的典范、以双汇发展为代表的涉农企业近年来始终注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深耕一、二、三产业融合,为科技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作出了较好的示范效应和有益探索。

坚持以培育对象满意度为标准,围绕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在高等院校及职业类院校设置培训模块和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地规划符合农业科技创新需要的培训课程,不断提高培养对象的农业现代化经营理念以及综合理论知识、生产技能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

突破关键技术,加快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应用,充分发挥农产品龙头企业优势,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研发与推广。结合河南省优势产业重点开展速冻食品和绿色休闲食品加工技术、面制品精深加工技术、功能性产品和专用面粉研发,加快高新技术在副产物综合利用方面的研究与推广,大力开发应用低温、绿色、清洁加工工艺技术。加快制定一批传统主食产品加工标准,主要农产品采后预处理、贮藏保鲜、分等分级、商品化处理等标准,新型农产品加工制品标准,提高农产品加工标准化水平。

突出重点领域,加快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以“四优四化”为导向,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打造从品种选育到生产、贮藏、加工等全过程现代化技术体系,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为强化产业优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技术支持。加大优质畜禽高效快繁、疫病防控、绿色健康养殖、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研究,支持畜禽业健康快速发展。

其次,乡村振兴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社会治理以及生态文明的全面振兴,要让农村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才能够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长期稳定可靠的渠道,为乡村农民脱贫致富提供有力保障。结合河南省的实际情况与不同的市场需求,加强种子资源创新、分子育种、高效节能、疫病防控等先进技术的创新研究和应用,突破一批制约农村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瓶颈。例如,畜禽业在河南省的可追溯期长,在畜禽发展演化过程中,产生了地方特有的物种,如南阳牛、固始鸡、槐山羊等自然形成的以及夏南牛、豫南黑猪等人工选育的品种,这些特色畜禽品种,都是河南省发展畜禽业的宝贵资源,在市场竞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各地方在特有优良品种的基础上,发展特色物种养殖,形成产业规模。扶持有能力的企业打造特色品牌,提高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近期,河南省泌阳县泌阳夏南牛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获批,说明了特色畜牧业也应该成为河南省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模式之一。河南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以小麦、玉米、花生和杂粮等农作物的种植为主导,以高产、稳产、优质、高效为原则推广一批优良新品种。围绕省内农村的优势特色资源,如中药材、食用菌、蔬菜、水果、畜禽等为重点,推广一批优质、高产、专用的优良品种。

最后,按照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建设。科学确定科研院所、大学、农业企业、农业学科等功能定位,建立不同主体间的协同创新机制,走农科教大结合、产学研大协作、产技创大联盟之路,不断增强河南省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公益性服务能力和支撑产业发展能力。一是打造一批科研研发示范平台。针对高端技术,全力扶持和建设河南农业产业园区、农业企业、农业科教机构建立重点科技创新实验室、工程研发中心、企业研发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筑高层次的农业科研创新交流平台。二是完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平台。重点完善创立小麦、畜禽、水产良种的繁育基地,建设一批具有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以及机械化的种子生产基地和绿色生态养殖基地,搭建以农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一体化、育繁一体化的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体系。三是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覆盖河南农业科技创新试验示范培训基地、检测检验和信息交流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立集农业科技研发成果库、农业科技公共资源库、农业产业科技需求库、农业科技专家库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设置科技创新成果发布、科技创新项目信息查询、科技特派员远程指导以及科技创新项目网上交易等功能,成为农村农业产学研一体化的信息传播中心。

河南省要大力推进平台创新,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围绕省内特色优势产业,以创新型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培育为重点,完善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提升农业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支撑引领农村产业兴旺发展。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等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加快建设一批创新型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培育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一批依靠创新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和示范典型,全面增强科技在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结构调整、动能培育中的主导作用。

(三)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创新能力

一是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力为核心,以领军和骨干人才为重点,围绕农作物遗传育种等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增强创新源头供给,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一方面,要加强对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培养的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是农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要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转基因重大专项、行业科研专项等重大项目吸引人才、挖掘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在农业科技创新实践中不断提升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逐步完善人才评价和表彰奖励工作机制,加强政策在扶持、激励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将高质量人才选拔与人才团队建设相结合,不断改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结构,打造特色鲜明的科技创新团队。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的培养,以充实一线、强化服务为重点,全面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

二是实施乡情亲情引才返乡工程。人才队伍建设要依靠政府政策引力、市场机制活力、社会参与助力、乡村自身动力共同推动。打好“乡情牌”、念好“引才经”,激励和引导在外优秀人才回乡发展、服务乡村振兴。一是吸引在外人才返乡创新创业,通过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建立并完善在外人才联系机制,创建各地“在外优秀人才信息库”,登记造册、建档立卡,并由专人进行定期联络和动态更新,通过微信群和QQ 群、电子邮件、登门拜访等多种形式,增进与在外人才之间的感情,定期通报家乡发展近况,激发在外人才回馈家乡、造福桑梓的热情,引导在外人才主动参与乡村经济社会建设,积极促进“农业+”转型提升,推动体验农业、采摘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养生农业、教育农业、农村电商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完善人才回乡创业政策,在有条件的市县探索建设返乡人才创业创新园区或孵化基地,给予返乡创业人才奖励扶持补贴,在审批、用地、财税、金融等方面,为项目提供最优惠的政策和最优质的服务,对海外归国高端人才引进项目,河南省也可实行“一人一策”进行特殊支持。

三是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回乡下乡创新创业,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在一线成长成才。继续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到乡村基层工作,每年从省内外高校选调一批有志于从事基层工作并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县乡培养锻炼,选调生正式录取到岗后,先安排到村任职两年,进一步为乡村补充高素质管理人才。加大公共管理岗位以及社会服务岗位的设置,扩招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创业就业,鼓励创办农业企业、农业产业合作社等经济实体,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和群众致富。坚持刚性引才与柔性引智相结合,创新开放务实柔性引才引智方式,通过兼职挂职、技术咨询、项目合作、医师多点执业等方式,大力汇聚乡村振兴人才智力资源。政府将县校合作绩效纳入县乡年度考核目标;设立人才开发专项基金,有效地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逐步增加应用研发投入经费,促进工业园区科技孵化中心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猜你喜欢
河南省科技人才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人才云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