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质量视阈下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实践路径

2021-01-12 13:35明,常
湖北体育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服务质量供给公众

许 明,常 娟

(1.广东理工学院 体育系,广东 肇庆526122;2.湖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湖南 长沙41000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逐步成为思考新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的基本范式。公共体育服务直接关系着公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就,达到了“比较完整、覆盖城乡”的基础水平。然而,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与公共体育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却依然突出,距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有鉴于此,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事业必须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本文借用社会质量理论的分析框架,将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焦点转向“社会性”,探讨新时代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实践路径,这既是贯彻落实推动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也是优化公共体育服务质量评价和促进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的实践课题。

1 社会质量理论的缘起及核心理念

20世纪90年代,欧洲学者在“GDP”“人类发展指数”“生活质量”等评价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焦点转向了社会发展的“社会性”,首次提出了“社会质量”的概念。该概念是指在增加公民福利和提高个人潜能的条件下,公众能够参与所属的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程度[1],其本质是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的自我实现是在集体认同和与他人互动中实现的,其中建构性因素、规范性因素和条件性因素构成了社会质量的理论分析框架[2]。其一,建设性因素的重点是个人发展水平,包括个人安全、社会认可、社会反应和个人能力,着眼点是各个群体与社会系统以一种开放的状态来促进个人的发展。其二,条件性因素是社会质量理论的核心要素,其重点是“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经济安全、社会凝聚力、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着眼点是社会在促进个人发展的前提下应达到的质量标准。其三,规范性因素是连接制度因素和条件因素的中介,即决定社会“质量”的关键因素,其重点是判断社会质量的“适当性”,以及对价值和意识形态的讨论。

随着《欧洲社会质量阿姆斯特丹宣言》出版,“社会质量”成为了有着广泛影响力、新颖的前沿社会发展理论,为社会发展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被用来广泛解决欧盟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出现的非均衡匹配现象、评价各层次的生活水平等社会发展研究的不同领域,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欧盟还成立了欧洲社会质量研究基金会(Europe Foundation for Quality Management),以资助和推广“社会质量”。另一方面,作为评估社会发展的分析工具用以指导社会政策不断完善,使得学者更加关注社会发展中对“社会团结”和“公民权利”的理论诉求,也被广泛运用于政策评估、社会救助、养老、风险治理、教育和贫困治理等方面,其应用范围还在进一步拓宽。

2 社会质量理论在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研究中的适用性

2.1 价值理念的一致

社会质量理论的价值理念是“社会的公平、正义、团结、包容;人的尊严;民主自由”,其核心观点是“以人为本”,认为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实现自我需求,挖掘自我潜能。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秉承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目前已达到“广覆盖,低水平”层次。但进入新时代后,现有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水平已难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公共体育服务事业必须站上新的历史起点,迫切要求将公共体育服务从“低水平”推进到高质量发展阶段。2019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同志指出改革发展成果要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再一次强调要准确把握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不断完善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因此,高质量发展意味着进一步强调“以人为本”,即高质量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和公众高质量的体育需求匹配,有鉴于此社会质量理论与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中“坚持改善民生”的价值理念高度一致。

2.2 价值目标的统一

社会质量理论者更多强调“社会性”,指出经济发展是使公民获得更好生活水平的手段,但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评价社会发展程度还包括社会包容、社会凝聚等其他社会质量指标。目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基本达到了符合国情、相对完整、覆盖城乡的基本目标,新时代公共体育服务的高质量发展站在现阶段成果之上,提出新要求和新使命,要求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提升公众幸福指数以及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与需求协调发展等发展问题。可见,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将致力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优化当前供给不平衡的要素配置,达到更高层次的公共体育服务供需的动态平衡,以“高质量社会效益”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3 价值评价的契合

社会质量理论强调从建构性因素、条件性因素、规范性因素三大维度构建社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除了“经济性”的硬指标外,还囊括了社会公正、经济和社会保障等软指标,以及主观幸福感的主观性指标[3-5],如欧洲社会质量指标体系,该系统包括95个指标,涵盖18个领域和45个子领域。这表明,社会质量理论是从“经济性”和“社会性”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来全面衡量和评价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而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建设除了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满意度和服务质量评价模型,高质量发展建设也同样需要构建科学的重视“社会性”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应包括公共体育服务需求质量、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质量、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质量、公共体育服务社会效益等指标,以此推动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

总而言之,社会质量理论分析框架已然突破了“个体-社会”的二元局限,将为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为落实公共体育服务的“以人为本”和“维护公共体育利益”发展目标提供了参考。

3 社会质量视阈下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是在需求侧强调公众对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实际感知,在供给侧强调供给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公共利益。近10年来,随着公共体育服务水平难以满足公众体育需求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在服务供给效率上学者将研究重点逐渐从“绩效评估”聚焦到“质量评价”,分别从“顾客满意度理论”“公共服务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公民价值”等不同维度探究了质量评价体系或模型[6-7]。自“高质量发展”在十九大报告提出以来,众多学者也对各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展开探讨,如吴金明[8]运用“二维五元”价值分析模型,将“高质量发展”定义为“基于新理念、新动力和软价值、软资源、软制造主导发展的路径和模式的总称”;任保平[9]认为高质量的发展是指社会处于质量型发展阶段,具体表现为资源配置效率高、社会效益好等特征;丁正军[10]则指出新时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指体育产业的企业主体、投入要素、产品服务、经济社会效益在数量规模、质量水平、比例结构和效益水平都处于最佳状态。纵观已有文献,对“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仍未形成清晰一致的界定,尤其在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层面还缺乏研究性的理论界定。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本文认为从社会质量视阈出发,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是指依靠政府及体育组织为公众提供的有形设施或无形服务切合社会发展要求和公众需求的程度。也就是说,公共体育服务的高质量取决于“社会性”,尤其是社会质量理论中的“条件性因素”,即公共体育服务社会经济保障、公共体育服务社会融入、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参与以及公共体育服务赋权的发展状况。

3.1 公共体育服务社会经济保障

公共体育服务社会经济保障作为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最基础要素,是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基本经济保障及相关制度保障。经济因素一直是制约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现阶段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已呈缩小之势,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均等问题依然突出。而社会质量理论提出“经济发展本身不会必然带来经济保障的提升”,要求在社会发展建设过程中要同时关注“经济发展状况”和“资源分配情况”。这就说明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建设过程,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满足公众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出发,不断完成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提升公众均等享受公共体育服务的社会经济保障,尤其重点关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

3.2 公共体育服务社会融入

社会质量理论者认为社会融入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实现公平正义具有重要作用。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要求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高度契合公众需求、均等化程度高,其根本目标是确保每位公众能平等享有社会发展成果,增强公众获得感、幸福感以及安全感,提升公共体育服务的社会融入程度。因此,公共体育服务社会融入是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铺垫,关系到公众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满足和权利实现,尤其需高度重视公众的服务质量感知程度。

3.3 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参与

社会质量理论认为社会参与有助于建立社会信任和社会规范,是增强社会凝聚的催化剂。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参与是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其关键是公众有效表达体育需求和积极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使人民群众中在共创共享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通过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公开情况、社会体育组织供给主体参与度、公共体育设施维护状况、公众公共体育服务需求表达和权益申述以及参与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发展的意愿和途径,可以反映公共体育服务参与的水平。

3.4 公共体育服务社会赋权

社会质量理论认为社会赋权能不断提高个体的社会行动能力,促使个体更好地参与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进而实现个体价值,维护个体利益。公共体育服务社会赋权的关键是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进一步保障和维护公众公共体育权益,实现公共体育服务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以期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可见,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要以“政府引导”为主,以“市场-社会高效协同”为辅,融合政府、市场、社会、公众个体各方力量,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参与机制,完善推动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突出公众主体地位,实现供给与需求逐步达到动态平衡。

4 社会质量视阈下推动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4.1 坚持质量第一,强化公共体育服务社会经济保障

社会经济保障强调公众从公共体育服务过程中享有基本公共体育资源和公共体育利益的经济保障和制度保障,是落实社会福利和社会经济功能的路径之一,高水准的公共体育服务社会经济保障意味着要为公众美好生活提供必要的体育物质、非物质资源,使公民获得均等的体育权益保障以及体育服务。如就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而言,由于农村供给主体大都“以县为主”,其供给责任与能力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发展和财权的限制,加之村镇“留守村民”体育权利意识薄弱和自我诉求表达机制缺失,这就造成公众的公共体育服务经济社会保障水准不高,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力不从心,供给的服务与群众体育需求匹配度不高,导致农村整体公共体育服务质量不高。因此,在公共体育服务建设过程中,要推动迈向“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服务质量第一”,强化公共体育服务社会经济保障,重视群众需求表达,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与需求的匹配程度,促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资源公平分配,以形成高质量、多样化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

4.2 坚持效益优先,增强公共体育服务社会融入

公共体育服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效益第一”,切实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了解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最大限度地激发供给主体活力,增强公共体育服务社会融入质量。一方面,要切实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公共体育资源与服务从低质低效领域向优质高效领域迈进,实现公共体育服务资源高效配置,全面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与水平。另一方面,倡导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引导体育资源流向农村,坚持推进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统一规划、基础体育设施互联互通、体育组织合理布局融合互助,进一步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

4.3 坚持共创共享,推进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参与

公共体育服务的本质就是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因此,公共体育服务迈向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坚持“共创共享”,顺应公共体育服务需求升级的态势,打破“政府单一供给主体”,充分调动体育组织的主观能动能性和创造性,推动形成公共体育服务的多元供给合作的新局面。例如,总结和推广发达地区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经验,严格把控政府购买准入机制;严格贯彻国家对社会体育组织的培育政策,积极引导和培养社会体育组织的专业人才,释放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活动空间,充分发挥其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维护公共体育利益的重要作用。

4.4 坚持标准引领,提升公共体育服务社会赋权

高水平的社会赋权必须建立一个开放和支持的便于人民社会参与的制度,增进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与供给客体之间的互动,提高人民的参与和参与意愿。具体而言,在公共体育服务的高质量发展中加强社会赋权必须坚持“标准引领”。首先,公共体育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提高服务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服务均等化、增强可持续性”为目标取向,以财政、投资、社会福利等政策为支撑,坚持党的发展规划战略导向,健全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规划体系。其次,在高质量的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公共体育利益的保障和维护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服务公共需求表达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人民对公共体育服务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最后,要结合西方国家的公共服务实践和企业质量管理实践,着力完善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建立“供给侧推动-需求侧反馈”的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框架,这是推进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

猜你喜欢
服务质量供给公众
门诊服务质量管理的实践研究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新媒体环境下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质量的提高
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
基于传感器数据采集的快递服务质量分析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