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育人价值的思考

2021-01-12 03:01习恒珍顾京慧
黑河学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培育劳动精神

习恒珍,顾京慧

(武夷学院,福建 武夷山354300)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教育,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1]2020年3月,党中央作出部署,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深刻阐明了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提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这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方位做出的具有时代特质的人才培养理念,也为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

一、大学生弘扬劳动精神的时代背景

(一)时代使命呼唤劳动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是民族复兴伟大进程的见证者、参与者和中流砥柱,所以说新时代是青年大学生追逐梦想的时代,是青年大学生实现梦想并为之劳动、奋斗的时代。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作为支撑,伟大的事业需要与之同心同向的劳动者为之奉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崇尚劳动、弘扬劳动精神,并从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重视劳动的价值,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要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3]可见,劳动精神的培育在新时代不但没有过时,还有着与时代发展相符的重要意义。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需要知识与智慧、理想与信念,还需要知时代、懂奋斗,传承劳动传统,崇尚劳动立身,将肩负的时代使命践行到具体的劳动实践中,才能在新时代更好地认知中国、感知中国、奉献中国。

(二)社会发展需要劳动精神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有了人类的劳动,有了满足人类生存必需的前提,才有了生活和历史。劳动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是实现社会生产和进步的手段,是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根本。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正是“在劳动发展史上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4]纵观历史,不同的历史时期,劳动的内涵和基本特征也不一样。农业时代,社会生产力落后,劳动主要依靠体力直接作用于自然;工业时代,实现了机器代替体力劳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信息时代,依靠大数据、人工智能、云平台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归根到底是人类劳动的发展史,但无论劳动形态如何多样、劳动关系如何发展,劳动的内核却不会因此发生改变,那就是都离不开时间、体力、脑力、知识、技能的付出来创造价值。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因此,社会越是发展,观念越是多元,越需要传承和弘扬劳动精神。

(三)教育现实期待劳动精神

马克思认为,劳动形成人的本质,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我国劳动教育受到多种阻碍,步履艰难,体现在教育实际中,表现为劳动教育常常拘泥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或将劳动固化为创造社会财富的工具,并没有真正内化为学生的品德和修养。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传统观念和“高考指挥棒”等教育政策的影响,劳动教育是最容易被学校、社会、家庭忽视的部分,常常被边缘化。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不合理的分离,劳动意识淡漠、劳动情感缺乏、劳动习惯缺失以及对体力劳动存在偏见,劳动态度不够端正的教育现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破坏了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现实期待劳动精神,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2019年的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到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都强调了劳动对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要性,以及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科学人才培养体系的紧迫性。这是党中央和国家根据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基于当下的教育现实,从民族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和人民大众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出发对劳动教育作出的重大调整和部署。

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育人价值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确立三观、学习知识技能、提升个人能力、强健体魄的关键时期,要面临就业择业、创造价值、实现自我等一系列重要任务,而大学生劳动素养的高低、劳动习惯的好坏,会左右他们对人生道路、职业追求的选择,影响他们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树立劳动精神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就事业、贡献社会的关键一招,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就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的,劳动能使人产生一种生气勃勃的内在的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乃是构成人的尊严、道德和幸福的源泉。[5]

(一)坚定理想信念,为追逐梦想指明前进方向

理想信念是人精神世界的核心,大学生作为接力奋进的青年一代,其成长离不开充满激情的青春理想,如果没有理想信念,就如同失去航向和动力的小船,摇摆不定,甚至有可能淹没于急流之中,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就会无所依。作为新时代青年,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回答好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奋斗的价值在哪里等青春之问,才能将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理想,立足当下,放眼长远,将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整合在自己的事业追求和生命之中。可以说,理想信念是引领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灵魂所在。

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青年大学生的精神状态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状态的缩影,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佛系青年”、“一切随缘”、“伪奋斗”的现象,以及“只想出彩,不想出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错误思想和劳动态度,是道德感弱化、成就观扭曲、文化品位庸俗的精神状态的表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大学生劳动精神层面出现了问题。劳动精神的培育,有利于青年大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发现和把握世界的内在规律,并体悟世界的真正价值,进而从深层次夯实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基础;劳动精神的培育,有利于激发青年大学生的激情斗志,在思想与实践的碰撞中,触发他们去思考、回溯“书本里”、“课堂上”的理想信念,从而进一步升华理想信念的定力,保持对理想信念的执着与追求;劳动精神的培育,有利于拉近青年大学生与劳动人民的情感距离,通过体验劳动人民的艰辛疾苦,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确立用所知、所学服务于劳动人民的理想信念,在实现社会理想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达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二)确立价值取向,为人生抉择提供正确指引

自社会出现等级制度,体力劳动历来被人轻视,在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成为很多学子士人的人生追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思想观念也深深扎根于社会,体力劳动似乎成了“受苦”、“受累”的代名词。当下,一些选秀造星、直播网红等现象衍生出的天价片酬、日进斗金等不良风气和乱象也助长了青年大学生好逸恶劳的生活习性,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人生观、价值观的生长。这些错误的价值观念,不仅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甚至会威胁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

大学,是青年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新时代大学生大多出生在2000年左右,这些“千禧宝宝”们出生于中国经济快速崛起的时代,对网络的依赖强,受网络的影响大,被喻为网络“原住民”,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受国内外各种思潮和价值取向的影响,价值多元。受到拜金主义观念的影响,他们渴望一夜暴富,希望有幸“躺赢”;受到享乐主义观念的影响,他们选择“追求小确幸”、“活在当下”的现实满足;受个人主义观念的影响,他们追求自我,渴望得到认可却不愿意给予与付出,忘记了成功的背后离不开艰苦的劳动和奋斗。新时代大学生有着“独一代”身上的“自我”,又有着无需付出艰辛劳动便可坐享其成和不劳而获的“机遇”,不少同学没有艰辛劳动的实践和体会,认为自己拥有的一切理所当然,一些学生对于用劳动创造价值并不以为然,更不理解美好生活需要付出艰辛劳动才能实现的道理。这些错误的观念和行为给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劳动价值观带来很大冲击,这些观念和行为的背后指向的是大学生对于劳动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认同,归根结底就是缺乏劳动精神。

劳动精神的培育有助于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通过劳动实践,青年大学生可以深刻、理性的理解劳动的本质,认清劳动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在了解自然、认识世界的同时,更深层次的理解社会发展;劳动精神的培育有助于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通过劳动实践,可以帮助青年大学生明白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还是生活的常态,是学习和创造的过程,并懂得正本清源、反诸求已,真正成为勇挑时代重任的强国一代;劳动精神的培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参与劳动,有助于青年大学生在情感上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并将劳动贯穿到生活的始终,在实践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以身体力行、奋发有为的的状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建功新时代。

(三)提高责任意识,为担当使命提供不竭动力

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优秀分子,按理,经过多年的系统学习训练,本应具备成熟的心智和良好的素养,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使命担当,认识到自身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劳动素养与承担社会责任需要之间存在的现实差距。然而,当下大学生缺乏脚踏实地的劳动精神和主动担当的责任意识已日益成为青年大学生群体不可忽视的普遍现象,具体表现为动手能力不强、吃苦耐劳精神薄弱、自我责任意识弱化、家庭责任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意识践行程度不高等等。

对国家、集体以及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是青年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品质和素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也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此外,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多次提到“责任”一词,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进一步强调了青年大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因此,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这种责任担当不是坐而论道、空品清谈就能得到,而是形成于踏踏实实的劳动实践。强化劳动精神的培育,有助于青年大学生对劳动产生敬畏感和感恩之心,正确认识理想和劳动的辩证关系,自觉地将个人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人生理想提供不竭动力,进而提升社会责任感;强化劳动精神的培育,有助于青年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形成勇挑重担、力争上游、任劳任怨的自我责任意识,造就青年大学生的责任情怀、担当精神和履行责任的本领,提高自我责任感;强化劳动精神的培育,有助于提高青年大学生的实践责任意识。实践出真知,劳动教育不是书本上的教育,而是实践的教育,在劳动体验的过程中,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在收获劳动带来的成功与喜悦下,进而明白一切成功都源于劳动,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真挚情感,用诚实劳动、辛苦劳动、创造性劳动书写青春。

(四)传承劳动品质,为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中国古代很多经典著作记载着中华民族崇尚劳动的优秀品质,如《周易》里就说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中华民族还历来推崇“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些都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对劳动的尊崇,以及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曾说:“凡是劳作的人,都是高尚的,都是神圣的,都比你们这些吃人血不做人事的绅士、贤人、政客们强得多。”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尊重社会底层的劳动者,认为劳作的人是高尚神圣的,劳动可以带来快乐,摆脱苦境。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指出,广大劳动者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勤于学习、善于实践,踏实劳动、勤勉劳动。

今天的大学生,成长在经济崛起的新中国,许多孩子生活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不曾有过缺吃少穿的体验。学习上,家长总是尽力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学习条件,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生活中,家长能代劳的绝不让孩子动手,生怕自己的孩子吃苦受累,在这样的成长背景下,孩子很少有参与劳动实践尤其是体力劳动的体验和实践。久而久之,缺乏独立自理能力,抗挫能力差、自我调节能力差、挑三拣四、拈轻怕重等问题日益凸显,影响着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

劳动精神的培育,有助于青年大学生形成高尚的精神品格。大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可以锻炼青年大学生主动克服困难、自觉承受压力、逐步磨炼意志的能力,形成自立更生、坚韧不拔、有始有终的意志品格;劳动精神的培育,有助于青年大学生养成宝贵的个性品质。劳动赋予劳动者顽强拼搏、积极乐观等优秀品质,通过走近劳动,走近劳动者,有助于青年大学生形成理解他人、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踏实肯干、精益求精、乐于创造的个性品质;劳动精神的培育,有助于青年大学生形成真挚的劳动情怀。点燃劳动的火花,青年大学生在劳动中学会学习、学会理解、学会生活、学会创造,让劳动成为快乐的“老家”,明白一个人的价值只有在诚实的劳动中才能真正得到体现的道理,在感受劳动带来的幸福感和成就感的过程中,爱上劳动、尊重劳动,为开启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五)提升就业能力,为成功道路增加宝贵筹码

劳动精神教育不仅是如何看待劳动、对待劳动者的价值观塑造过程,还是将劳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新时代劳动者培养的全过程。就业择业是大学生要面临的人生选择,也是衡量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重要指标,它不仅影响着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还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生活愿景和未来期待。大学生作为直接面向劳动、对接职业的劳动后备军,相比其它阶段的学生,更加迫切的需要具备良好的劳动素养走上工作岗位。当代大学生多出生于2000年左右,生活条件优越,不少大学生很少参加劳动,缺乏劳动锻炼,这也给大学生就业择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从当下大学生就业择业情况来看,不少大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个人本位思想凸显、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严重,如:自我认知不清、定位不准;对“弱势”行业、艰苦岗位缺乏兴趣;片面追求收入高、压力小、环境好、加班少的工作;就业择业过程中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宁当低薪白领不当高薪蓝领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劳动精神的培育,有助于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通过走近劳动,参与劳动,让青年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新时代劳动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摒弃“啃老”、“月光”之类好逸恶劳、贪图享乐的就业观念,切实改变轻体力劳动的错误心态,树立“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的就业择业观。有助于青年大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规划正确的人生航向,在社会需要和个人价值实现、专业学习与个人素养、他人期待与自我定位、实现就业与继续深造、就业与创业等方面找到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平衡点,树立既符合个人利益也符合改革创新时代潮流和国家发展进步的积极向上的就业择业观念,[6]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努力做到尊重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并实现高效就业。

劳动精神的培育,有助于提升青年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虽然目前人工智能科技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一些体力劳动岗位也可能被机器取代,但就人类而言,仍然取代不了劳动带来的创造性成果。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过程,就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可知的劳动创造过程。在劳动过程中,青年大学生可以获得大学生就业创业所需的生产生活劳动技能、职业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对提升青年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有很大帮助,也为大学生成就出彩的人生增加宝贵的经验。

(六)淬炼心智体质,为健康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随着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多改变,科技给我们带来舒适与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如活动范围的缩小、劳动实践的缺失以及运动量的减少等等,不少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上课、不运动、不社交,导致抑郁症、孤独症、厌食症等心理健康问题频出,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身心健康与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息息相关,强化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让大学生在劳动中享受乐趣、体验成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劳动精神的培育,有助于促进青年大学生身心健康。健康的体魄是幸福人生的基础,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适当参与劳动实践,能使肌肉、筋骨得到有效的锻炼,增强生理机能和机体免疫力,通过参与劳动,体验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造良好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劳动能促进劳动者心情得到放松,压力得到释放,并促使劳动者自觉承受压力,主动克服困难,逐步磨炼意志,塑造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劳动精神的培育,有利于激发青年大学生的创造力。在系统的书本知识学习之外,通过走近劳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探索真知,是知识建构的重要过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参加到劳动实践活动中去,才能获得最真实的知识。

劳动精神的培育,有助于青年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劳动不仅能协调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还能促进个体的情感交流,协调人际关系。通过走近劳动、参与劳动,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合作互动,在劳动实践的同时学会如何与人沟通、相处、合作,建立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此外,通过劳动体验,青年大学生更能理解父母的艰辛与不易,从而学会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这对促进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培育劳动精神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热爱劳动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