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加顺 刘 丽
(云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28)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水利工程也随之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人们广泛关注。水利工程在迎来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尤其要重视水利工程混凝土结构的质量,以提高水利工程混凝土性能,满足整个工程的实际需求,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在进行混凝土施工时,水泥会产生一定的水化热,内部温度会随之上升,产生较大拉应力,后期降温时又会受混凝土内部约束,如若混凝土抗裂能力或抗变形能力不足,便会产生温度裂缝。
一般情况下,大部分混凝土内部湿度不会发生过大变化,但混凝土表面湿度受外界影响会发生较大变化,如若在后期养护工作中未采取有效保湿措施,容易致使混凝土表面发生干缩变形,出现裂缝。
混凝土属于脆性材料,在进行配制和拌和时,需根据水利工程施工要求进行科学配比,找到最佳的配合比方案。如若无法合理搭配原材料,会致使混凝土出现离析现象,各部位强度不同,容易产生裂缝。
(1)在进行混凝土施工时,如若不能有效把控好每一个施工环节,便会影响混凝土质量。如在浇筑和振捣混凝土时,振捣速度过快,或是振捣不到位,都会影响混凝土的密实性,致使其出现裂缝。
(2)在进行混凝土抹面处理时,没能达到规定要求,容易造成混凝土裂缝。
(3)忽视混凝土养护作业,也会影响混凝土质量。
在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中,容易出现干缩裂缝。这种裂缝通常出现在混凝土养护阶段,常见于养护两周后。当混凝土受外界环境影响后,表面水分迅速流失,导致混凝土变形;当混凝土内部湿度未发生较大变化时,其变形程度较小。混凝土表面出现干缩变形后,受内部约束产生拉应力,从而形成干缩裂缝。干缩裂缝的宽度一般在0.05~0.2mm之间,呈现网状或平行线状,深度较浅。其危害有:容易导致渗水、腐蚀混凝土内部钢筋、降低混凝土的承载能力、难以保障混凝土结构的稳固性。混凝土干缩程度受诸多因素影响,如水泥含量、水灰比、集料和外加剂用量等,需从多方面加以把控和预防。
在混凝土浇筑施工后,如若混凝土凝结前表面水分未得到有效控制,出现迅速失水状况,则会引发塑性收缩裂缝。塑性收缩裂缝的形成和混凝土施工阶段的气候环境有一定关系,混凝土施工中遇到大风、干热天气时,容易产生塑性收缩裂缝,一般呈现中间较宽、两端较细的状况。塑性收缩裂缝的长度在20~30cm左右,较长的裂缝可达到2~3m,宽度基本在1~5mm范围内。导致混凝土出现塑性收缩裂缝主要原因是在混凝土浇筑阶段,终凝时强度未达到规定标准,出现高温、大风等天气,致使混凝土表面水分快速蒸发,混凝土中的毛细管呈现较大压力,体积发生收缩,混凝土强度难以抵抗这种收缩力,从而开裂。除此之外,也和混凝土水灰比、凝结时间、相对湿度等因素有关。
沉陷裂缝是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中常见的一种裂缝类型,主要原因在于混凝土结构地基强度和硬度不符合施工要求,土质松软、填土时没有压实、存在浸水状况等,这些都会致使地基结构不稳,出现不均匀沉降。而且如若模板刚度不达标,或是模板支撑之间的距离超出标准范围,同样也会出现沉陷裂缝,常见于冬季。沉陷裂缝属于贯穿性裂缝,沉陷情况影响裂缝走向和宽度。沉陷裂缝不会受温度变化影响,只要地基趋于平稳,沉陷裂缝也会稳定。
温度裂缝的形成是因为混凝土内部温度和外部温度相差过大,水化热过高。尤其是在混凝土体积较大时,其内部会存留较多水化热,并不容易散发,以至于混凝土内部温度迅速升高,而混凝土表面散热速度也非常快,外部温度快速下降,导致内外温差较大,致使混凝土表面产生拉应力。如若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无法承受拉应力,便会形成裂缝。
在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结构性能受原材料质量影响较大。为防止水利工程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必须加强对混凝土材料质量的管理,尽量减少混凝土水化热现象。在拌制混凝土时,应当选择适宜的水泥材料,如使用低热型的矿渣硅酸盐水泥,同时,还应合理控制水泥用量,可先通过试验获取适宜的配比方案,严格按照相关配比要求进行拌制,水泥量一般情况下不可超过450kg/m3。此外,水的含量也应当加以控制,降低水化热,减少混凝土拉应力。可将活性混合料掺入到混凝土中,有效把控混凝土的最高温度值,不可超出规定范围,确保混凝土性能达标。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是否添加减水剂或是粉煤灰,提高混凝土结构。在选择砂料时,要控制其细度,而且含泥量不可超过1%,碎石针片状应低于10%。
还应不断提升混凝土的抗裂能力,严格把控混凝土拌制的每一个环节,在减少水化热的同时,控制骨料的杂质含量,一般要将含砂率控制在40%左右,常见材料有花岗岩、石灰岩等。如需使用速凝剂,需要根据施工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型号,避免混凝土收缩量的增加。
(1)科学设计配合比。通过试拌确定最终配合比方案。
(2)控制水胶比。增加适量粉煤灰,选择二级配粗骨料,以确保混凝土性能达标,使之具有较好的抗腐蚀能力,避免出现收缩现象。
(3)严格把控水泥温度。在拌制时,防止其迅速升温,出现裂缝。
(4)设置钢筋层。根据施工要求确定钢筋层厚度,降低结构约束力,从而规避裂缝病害。
(5)避免不均匀沉降。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来执行作业,不可忽视每一个细节,还需要有效改良混凝土构造,将重量控制在适宜范围内,增强内部结构的同时,提升混凝土外部性能。
4.3.1 施工工艺的优化
为防止水利工程混凝土出现裂缝,应转变传统施工方式,不断优化施工工艺,规范混凝土施工流程,严格落实相关规章制度,保障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可充分利用分块施工法,包括横缝分块、斜缝分块和竖缝分块。
此施工工艺顺利实施的前提在于科学制备混凝土,确保混凝土拌制质量达标,开展高效的混凝土浇筑作业,有效把控混凝土体积。实施混凝土浇筑作业时,中间相隔时间不可超出规定范围,而且要及时进行散热处理,避免下层混凝土温度过高。
若采用斜层浇筑方式,应控制浇筑层的厚度,无论是过厚还是过浅,都会影响混凝土浇筑施工质量。
若水利工程施工所在区域的河道较长,可以选择分块间隔浇筑法。这种方式有利于控制混凝土收缩性能,避免其出现干缩型裂缝。
4.3.2 加强施工过程管理
加强对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过程的管理,实施全面、全过程管理措施。
①在实施混凝土浇筑作业前,需要先关注近期天气状况,一般来说要尽量避免在高温或是温度骤降的天气进行浇筑作业,如若无法规避天气因素,出现暴晒、多风等状况,应做好相应防范措施,适时遮挡,将温度控制在适宜范围内。
②为避免混凝土施工中出现沉缩裂缝,可以实施二次振捣法,在混凝土初步凝结后再对其进行二次振捣,使之液化,减少粗骨料中的水膜,以免存在过多的收缩量,影响混凝土质量。另外,泵送混凝土一定要实施二次振捣,如此才能保证施工质量。
③为避免混凝土出现塑性收缩裂缝,需开展大面积的抹光施工,充分利用机械收光机进行作业,使混凝土保持平整,增强混凝土的表面强度,终凝之前还需要人工二次抹光。
为提高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防止裂缝的出现,应当加强温度控制工作,具体需做到以下几点。
(1)要控制混凝土的发热量,科学配制配合比。可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如若条件允许也可使用低热硅酸盐水泥,此种水泥有一定的微膨胀效果,能降低水泥的温度,减少水化热。
(2)合理把控水泥原材料的含量。在设计阶段,需要以满足施工要求为前提,优化施工方案,选择适宜的骨料级配,并利用外加剂提升混凝土强度。
(3)控制出料口温度。春季和秋季是开展混凝土浇筑施工的最佳季节,夏季应在晚上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规避温度较高的时间段。在拌和混凝土时,可适当增添冰水进行降温,需预冷处理骨料,可搭建凉棚,应用地下水拌和。通常来说,春季或夏季施工,混凝土浇筑温度不可超过20℃;秋季或冬季施工,温度必须达到15℃以上。
(4)重视混凝土散热工作。将水管预埋于混凝土内部,利用循环冷水达到降温目的,避免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产生温度裂缝。
(5)做好混凝土养护工作。混凝土养护作业一般开始于混凝土浇筑施工工序后,有效的混凝土养护工作能防止混凝土出现裂缝,强化混凝土强度。要根据施工要求和混凝土表面强度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混凝土养护方案。通常养护时间不可低于28d。如果采用的是低塑性混凝土,除了洒水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性之外,还应对其进行保湿处理,需要注意的是,混凝土浇筑施工2h之后,就必须进行洒水处理。如遇到高温或大风天气,则要遮挡混凝土,以免因为蒸发而产生裂缝。可采取覆盖保养的方式来做好隔热、保温工作,保障混凝土强度。
若水利工程混凝土已经出现裂缝,应实施有效的混凝土裂缝处理技术,防止裂缝面积越来越大,影响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常见的处理技术有以下几种,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1)表面处理法。如果没有漏水,未深入到钢筋表面的裂缝,可以通过表面涂抹法进行处理;如大面积漏水或是出现蜂窝麻面状况的裂缝,则需要进行表面贴补处理,以做好防渗工作。
(2)填充法。一般适用于具有一定宽度的裂缝,这种方式是直接往裂缝中填充修补材料,施工简便,花费的修补成本也较低。若裂缝宽度小于0.3mm、较浅或存在填充物,应开V形槽后再填充,效果会更好。
(3)灌浆法。灌浆法的适用范围较广,无论是小裂缝,还是较大的裂缝,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修复,而且可以取得不错的修复效果。主要是通过压送设备将补缝浆灌入裂缝中,使之形成闭塞。
综上所述,加强对水利工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研究,改进传统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方式,可以规避水利工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出现,保障水利工程混凝土质量,改善混凝土性能,从而推动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水利工程经济效益最大化,提高其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