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青
【摘要】当下,我们要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既做加法,又做减法,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基于此,笔者尝试以“五年级上册P103页整理和复习”为例,在深入解读教材的前提下,进行重构,建立有利于学生学,便于教师教的认知序,提高学生的复习效果。本文从三方面浅谈利用知识重构助推核心素养落地的一些思考与做法。
【关键词】横向展开 纵向深入 纵横结合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一个整体,任何数学知识都不是孤立的,总有它的来龙去脉,一单元教学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本单元知识点连结成线,再把这些线连接成网,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网状的知识体系。
怎样的复习梳理才能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有效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在知识体系的沟通联系中,怎样充分体现生本理念,做到知识---让学生去整理、归纳、建构,交流---让学生有源、有序、有质;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分析、解决。值得我和大家不断的探索、实践 、反思…最终让学生达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又能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如何综合设计一堂复习课,实现以上要求我想借以下内容进行分析:
一、抓核心,推动横向比较分析,借学案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前置性整理。
课前设计的导学案如下:
1.到现在为止你们学过过了那些平面图形呢?请你按照自己的理解把他们填入下面的图框中(选其中一个填写)
2. 自主思考回答下面的问题 :
(1)这些平面图形面积怎样计算?公式是什么?
(2)这些面积公式又是怎样推导的?在推导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策略(思想)?
(3) 你为什么将这些平面图形按这样来安排层次,它们之间有哪些联系?你认为那个图形的面积计算最关键?(长方形的面面积最关键)
(4)在上面的梳理,交流学习中,你收获最大的是什么?(图二框架图犹如一颗树,长方形在最下面是树根,其它图形只是枝干及上面的叶脉。只有根深才会叶茂)
以上的设计,教师做好问题导学的前期引领,让学生自主梳理。定位于学生对知识整体结构的把握,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以学定教,以生为本.对知识的梳理,能够让学生自主地回忆复习,自主地梳理知识,通过独立思考、分析、全班交流,让他们理清知识之间纵向与横向的内在的联系,体会知识沟通、联系的过程,构建全面的知识网络。学生在获得系统知识的同时、学会了整理、归纳的方法。构建了完整的知识结构网络,
二、巧类比,启发纵向同质迁移。借动手操作及媒体演示提升学生能力素养。
关注知识点或技能间的横向关联并进行梳理、得到的是平面化的线性网络、如果能纵向类比、就有可能实现更高质量的方法迁移。接下来的环节是这样设计:
动手操作、同桌交流。
在下面的方格纸上画出面积都为12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各一个?你是怎样想的?
同桌说一说比比看、你是怎样画的?
2.独立完成下面各图形的面积计算。(单位:厘米)
(1)计算后你发现了什么?请你试一试:
它们的( )相等,( )相等;梯形的上底逐渐( ),当上底与下底( )时,梯形就变成( )形, 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用( ) 的公式来计算。
同样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是( )的梯形,所以三角形面积计算也可以用( )的面积公式来计算。
(2)填一填:
(3)看看老师的课件演示:说说你的小结:当梯形的上底是( )时,梯形就变成了( )形,当梯形的上底与下底( )时,就变成了( )形,其实到目前为止我们所学的平面图形的面积都可以用( )面积来计算的。
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的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体现了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感悟数学思想。在梯形变化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是有联系的,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它们的面积计算方法也是相通的,都可以统一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在方法的再比较再联系中,学生再次感悟了数学思想方法。
复习不仅仅是知识再一次梳理,而是对原有知识素材的再次加工、再次提炼。引导学生沟通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连成体系、形成结构,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复习整理的能力,提升其综合思维水平。
综上所述,教师在设计复习课时不但要切合新课标指出的“四基”“四能”的要求,更要有发展的眼光,不能为复习而复习。要充分的挖掘单元知识间的联系,有效的构建知识网络;要巧妙借助各种媒体和前置性整理,提高复习效率;要重视提升学生的复习兴趣和数学素养,让旧曲重弹也能奏出和谐乐章。
參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小学数学教师》2020年第一期。《单元重构,让学生精准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