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水31年

2021-01-11 08:52景毅
科学大观园 2021年1期
关键词:调水缺水青岛市

景毅

在高空看青岛,它就像一艘正在出港的巨轮,头和舷已进入万顷碧波。然而让人很难想象的是,这座几乎被水包围的城市,一直以来却严重缺水。

上世纪80年代末,在黄河与青岛之间,奇迹般出现了一条252公里长的银带,将这条古老的河流与青岛连在一起。从那时起,从黄河母亲躯体上分流来的乳汁,潺潺东下,滋润着青岛及沿线的人们。创造这个奇迹的,正是引黄济青工程。

待哺之城 

青岛是一座因水而兴的城市,背山面海,宛如镶嵌于黄海之滨的一颗明珠。然而缺水恰恰成了这座城市的梦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47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1%,是我国北方缺水最严重的城市。

山东省胶东调水局(前身为省引黄济青工程管理局)青岛分局副局长王瑞强用一组数据分析了青岛缺水的原因。全市共有大小河流224条,均为季风区雨源型,多为独立入海的山溪性小河。

据资料记载,20世纪80年代前,青岛城市供水水源主要依赖大沽河、白沙河水系以及仙家寨水厂、崂山水厂两个主净水厂。大沽河径流季节性较强,汛期下了大雨,河水暴涨,流量剧增,但一到枯水期径流变小,甚至河川干涸断流。

根据水文数据,青岛从1956年到1987年,平均年降水约714毫米,年均降水总量76.03亿立方米,年均径流量20.5亿立方米,且严重旱涝不均。降水量不足,地下水资源濒临枯竭,城市规模却在逐渐扩大,这就使青岛成了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城市。

在很多出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青岛印象里,青岛至少经历过两次比较严重的水荒。

一次是1945年至1948年,市区出现缺水的情况。据青岛市档案馆资料显示,1945年至1948年间,青岛地区降水稀少,市内供水出现困难,地势较高的地段基本上处于停水状态。其中台西镇地势较高,供水基本停止,居民大部分前往汇泉、大学路一带取水,理发的水需取自中山路、清华池,连洗脸也无水可用。 另一次則发生在1981年。那一年青岛市遭遇历史上罕见的严重干旱,全市中小型水库276座,除了胶南吉利河等有点积水或库容外,其他水库坝塘全部枯竭,全市有640个大队人畜吃水发生严重困难。

前所未有的干旱少雨,令刚刚开始沐浴改革开放春风的岛城,进入了一个与水抗争的艰苦时期。据原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引黄济青指挥部副指挥张曰明回忆,为了加强对用水、节水的控制,对居民甚至还实行过整体严管,以加强大家的相互监督。

1981年到1983年,包括饮用、做饭、洗澡、洗衣服在内,每人每天只能供应30斤水,一个月最多不能超过半吨。当时对企业的要求是,增产不增水,增产还要比原来节省用水,这曾经造成一些工厂处于停工或者半停工状态。

“那时候老台东这样的棚户区,一条街才有一个公用水龙头。”1974年出生的张成林儿时印象最深的事就是提水。“每天下午小学放学后,都得赶紧跑回家,拎着桶去离家几百米外的地方提水,去晚了水龙头就上锁了,只能等第二天上午放水的时候再来打。”在张成林印象里,上世纪90年代之前,青岛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蓄水的水缸。打一盆洗脸水,也是小孩先洗大人后洗,很多家庭都是祖孙三代用一盆水,洗完脸还能洗脚。

走向黄河 

缺水就去找水!翻阅史料你会发现,青岛近现代的建设发展史其实也是一段找水史。

1958年,青岛市修建了蓄量为4800万立方米的崂山月子口水库,为青岛日供水量达到10万立方米。这是青岛供水史上的新篇章。然而随着工业发展、人口增长,崂山月子口水库对于需求来讲,很快又如杯水车薪。

1967年,青岛又将平度尹府水库、莱西产芝水库的水引入市区解燃眉之急。到了1976年,供水态势依然严峻,开始把目标瞄准了大沽河。1977年,山东省、青岛市组织了一个700多人的强大找水阵容。其中省里的厅(局)长以及市里的市长、局长60多人,他们每天拿着3毛钱的补贴,吃5顿饭,在大沽河流域展开决战,先后在2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打机井650眼,建起高、宽2.8米,长56公里的花岗石地下引水渠道,青岛的日供水量一下子增加到25万立方米。然而尽管如此,专家们仍然断言,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制约青岛发展的最大因素仍然是水。

进入上世纪80年代,青岛更感到水的巨大压力,由此而来的大面积、全方位找水活动更加频繁了。

找水无门那就造水!有人大胆设想,搞海水淡化。但一番论证后发现,当时的科技能力,淡化出1吨淡水,至少需1吨半油……

青岛缺水的问题也牵动着中央领导的心。问题就在眼前,但应该如何解决?此前几十年的找水经历让青岛意识到,只有跨流域长距离引水才能根本解决问题。青岛市委、市政府在进行应急供水的同时,组织有关专家调查研究,并向省政府提出了远距离调水的建议,此事引起了国务院各部门的重视。

1982年,国家城乡建设部会同山东省有关单位,在青岛联合召开“青岛市水资源讨论会”,正式提出了引黄济青的设想。当年,国家计委、经委、水电部和城乡建设部派出联合调查组,听取了青岛市政府关于青岛供水问题的情况汇报,并现场视察了引黄济青工程规划线路,确认跨流域从黄河调水是解决青岛供水的重要途径。

1984年2月,山东省计委、建委又召开了“青岛城市供水方案论证会”,省内外数十名专家、学者进一步确认了跨流域调引黄河水的方案。

1984年7月,引黄济青工程方案汇报会在济南召开。

1985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工程方案。青岛彻底解决水源不足问题终于有了明确的答案。

1986年4月15日,引黄济青举行誓师,在开工的炮声中,引黄济青拉开了庄严的序幕。

从1986年4月15日开工,到1989年11月25日建成通水, 引黄济青总投资9.53亿元, 永久占地4228.78公顷, 移民安置26574人。全部工程共完成土石方5500万立方米, 砌石60万立方米,混凝土75万立方米。

水从“天上”来 

整个工程从滨州市博兴县黄河打渔张引黄闸到青岛白沙河水厂,全长292公里,途经4个市地、10个县市区。工程要建沉沙池、252公里的输水明渠、4座泵站、36座倒虹吸及涵闸桥等建筑物450余座,还包括总库容1.568亿立方米的棘洪滩水库,22公里暗渠,白沙河水厂、市区输配水系统以及沿线输变电工程和通信、自动测控工程。

“当时,山东省委、省政府成立了引黄济青工程指挥部,时任山东省副省长的卢洪任总指挥,青岛市也成立了工程指挥部,时任青岛市副市长的宋玉珉任指挥。”引黄济青工程亲历者、胶东调水局青岛分局退休干部杜序强回忆,当时自己刚毕业不久,在建委任助理工程师,也被抽调到指挥部,“野外作业非常艰苦,住的是简易的工棚,吃的是窝头、咸菜,但始终保持着高涨的劳动热情”。

引黄济青的第一炮由桃源河改道开始。“兴建引黄济青工程棘洪滩水库,需将桃源河改道。济南军区经中央军委批准,派遣5个旅团另加3个营近万名指战员,各种机械车辆110多部,分别从豫中平原、沂蒙山区、胶东半岛,千里跋涉、日夜兼程开赴胶州湾前沿阵地——桃源河。”这是原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市引黄济青指挥部副指挥阎维功撰文回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参与工程建设的情景。

根据记载,当时的崂山县、胶县、即墨县、平度县和市区的17个乡镇、136个村,为引黄济青奉献土地2533.46公顷。搬迁了5个村庄、820户、3264人,拆除房屋6200余间。 “工人、机关干部、街道居民、公安干警、驻青解放军指战员、学校的老师、学生齐上阵。”杜序强说,全市组织义务劳动达100多万人次,节约投资667万元。

从1986年4月15日开工,到1989年11月25日建成通水,引黄济青总投资9.53亿元,永久占地4228.78公顷,移民安置26574人。全部工程共完成土石方5500万立方米,砌石60万立方米,混凝土75万立方米。

进入1989年,引黄济青工程总体上进展顺利,唯有棘洪滩水库筑填和护坡工程相对滞后。“棘洪滩水库工程实在太浩大了,直到1989年6月,还有500多米长的坝体没有合龙。”杜序强说,整个引黄济青工程只剩棘洪滩,青岛市又着急等着用水,为了保证工期,大家只能靠没黑没白地干。

“当时水到了水库的时候,在场的领导、工作人员都激动坏了!”近30年过去后,这一幕仍深深烙在杜序强的记忆中。伴随着黄河水涌入青岛棘洪滩水库,流经山东4个地市、10个县市的引黄济青工程宣告全线试通水成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涌了亿万年的黄河水,就这样被一条人工干渠引到了青岛。1989年12月9日,棘洪滩水库正式向市区送水。

奔流不息 

如果说大沽河孕育了青岛,那么引黄济青工程则赋予了青岛第二次生命。

截至2019年,引黄济青工程通水30年来,已累计从黄河、长江引入棘洪滩水库41.75亿立方米,向青岛市供水40.3亿立方米,引水总量接近75个崂山水库。时间一晃,30多年过去了,来自黄河的淡水就这样沿着这条人工开凿的干渠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青岛。从建成之初的计划日供水30万立方米,到如今日均供水超120万立方米、提供全青岛95%以上用水。

记者再次来到工程末端的城阳棘洪滩水库,偌大的水库周边一片宁静,偶尔传来几声水鸟鸣叫声。站在水库堤坝上,广阔的水面跟蔚蓝的天空连成一片。

“咱青岛真是靠远水解了近渴,这些水可是从近300公里外引过来的。”胶东调水局青岛分局棘洪滩水库管理处主任于军介绍,“这么长的距离,水并不全是自流的,前后经过了四级泵站提水才最终到达了棘洪滩水库。”

据介绍,滨州博兴打渔张引黄闸是引黄济青源头,黄河水从这里经过渠首沉沙,通过输水明渠自流进入寿光,之后经过寿光的宋庄泵站提水,继续沿输水明渠自流,随后又经过昌邑的王耨泵站、平度的亭口泵站以及棘洪滩泵站提水,水流的高度甚至被提高了近50米。

“一级一级水泵提水才最终进入棘洪滩水库,所以说黄河水来到青岛每一滴都很珍贵。”于军表示,除了高度之外,沿线长度长,水流从黄河水闸到棘洪滩水库大约需要一周以上的时间,蒸发量大,再加上正常的渗漏以及前期因为干旱,沿线村民为了灌溉也会抽水,所以导致实际进入棘洪滩水库的水量大大减少。

尽管已经安全供水超过30年,但在调水局工作人员的头脑里,缺水甚至断水的弦一直绷得紧紧的。

胶东调水局青岛分局副局长王瑞强介绍,青岛气候素来“十年九旱”,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全市降雨量持续偏少,至2017年上半年全市23座大中型水库中7座库干,6座水库低于死水位,主要河道干涸或处于断流状态,各区(市)供水频频告急,供水水源95%以上来自客水。

王瑞强向记者提供了一份近年来胶东调水局青岛分局的引水、供水數据表。上面显示,2015年供水量3.195亿立方米;2016年供水量达到创纪录的4.7亿立方米;2017年,棘洪滩水库累计向青岛供水4.47亿立方米,日均供水122万立方米,覆盖青岛全境的7区3市,占全部青岛市供水的95%以上。

◎ 来源| 半岛都市报(有删减)

猜你喜欢
调水缺水青岛市
地球妈妈缺水了 等
水体富营养化和水华的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齐刘海
城市
水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