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黄维院士团队、陈永华教授团队与澳门大学应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邢贵川教授合作,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一系列不同量子阱宽度的二维Ruddlesden-Popper(RP)层钙钛矿薄膜,及其高效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应用。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能源》。
近年来,二维RP层状钙钛矿材料由于其优越的稳定性和光电性能而成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究热点。基于液相法制备的二维RP层状钙钛矿薄膜均由多相混合量子阱结构(MQW)组成,即目标量子阱结构与实际获得的相结构有很大不同。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制备纯相二维钙钛矿薄膜,但却无法实现。
针对这一难题,合作团队通过引入熔融盐间隔阳离子源乙酸丁胺来替换传统的碘化丁胺,利用乙酸丁胺与钙钛矿骨架间的强离子配位,形成了中间相分布均匀的凝胶,允许具有垂直排列晶粒的纯相量子阱薄膜从各自的中间相结晶,制备出一系列不同量子阱宽度的纯相二维RP钙钛矿薄膜。基于这种钙钛矿薄膜的太阳能电池器件实现了高达16.25%的功率转换效率以及1.31 V的高开路电压。在湿度为(65±10)%的环境下连续运行4680小时,在85℃环境下连续运行558小时,或是在连续光照1100小时后,器件的效率衰减不到10%。
该研究展示的纯相量子阱,有助于促进太阳能电池和其他钙钛矿基光电器件如探测器、发光二极管、激光器等的发展。
来源:中国科学报
原标题:新型钙钛矿薄膜让太阳能电池实现高效率
原作者:冯丽妃
近日,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官网发布消息,该校学者与瑞士专家合作研究了果蝇眼角膜覆盖层的纳米结构。研究成果经进一步开发可生产具有抗菌、抗反射、安全和自清洁特性的可生物降解纳米涂层,可应用于几乎所有人类活动领域。有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据研究团队负责人远东联邦大学生物医学学院天然化合物药理学实验室卡塔纳耶夫教授介绍,研究人员通过逆向和正向生物工程方法对果蝇角膜涂层进行了人工重组。首先,他们将角膜的保护层“拆解”为其组成成分,即视黄素蛋白和角膜蜡(脂肪),然后在室温下将其复制并覆在玻璃和塑料上。也可以在任何其他类型材料上覆盖保护层,为此要将视黄素与其他类型的蜡结合,并对蛋白质本身进行基因操作,这将有助于在纳米涂层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复杂的功能结构,并根据需要赋予其抗反射、抗菌和疏水性,包括自洁能力。
该方法可以合成任何需要数量的纳米涂层,与生产相似结构的现有方法相比,该合成技术使用天然成分,不需要能耗巨大的特殊设备,也无需在化学蚀刻、激光光刻时受严格的限制。成果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在结构上对纺织品进行染色,会根据视角改变颜色,制造“隐形斗篷”;为医疗植入物创建抗菌涂层;为隐形眼镜提供自清洁涂层,以及用于现代电子产业制造柔性微型晶体管等。
来源:科技部
原标题:俄罗斯学者开展具有抗反射和自洁特性的可生物降解纳米涂层研究
塑料制品给现代生活带来便利,也造成环境污染。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使用“定向变形组装”方法,研制出具有仿生结构的高性能材料,具有比石油基塑料更好的机械与热性能,有望成为其替代品。
目前,大多数塑料来自石油产品,废弃后难以降解,造成持续性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现有的生物基材料存在成本高或难制造等问题,制约了推广应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运用仿生结构设计理念,发展出一种被称为“定向变形组装”的新材料制造方法,将纤维素纳米纤维和二氧化钛包覆的云母片复合,制备出具有仿生结构的高性能可持续结构材料。
这种新材料采用仿珍珠母的结构设计,实验表明,它既具有远高于工程塑料的强度,又有很强的韧性和抗裂纹扩展性能。在零下130℃至零上150℃的温度范围内,其尺寸几乎没有变化,与塑料的剧烈收缩和膨胀形成鲜明对比。在室温下,它的热膨胀系数仅为大多数塑料的约十分之一。日前,《自然·通讯》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我国科学家研制出有望替代塑料的仿生新材料
原作者:徐海涛
近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科研人员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介绍新发现的一种可以使锂离子电子在几分钟内完成数千次快速充放电循环的阳极材料。该材料被称为无序岩盐(disordered rocksalt),由锂、钒和氧原子随机排列组成(Li3V2O5),在需要高能量密度、高功率的商业应用上前景广阔,例如电动汽车、吸尘器和电钻等。
研究人员表示Li3V2O5无序岩盐比现在通常使用的石墨阳极更加安全,比钛酸锂阳极多储存71%的能量。研究发现无序岩盐阳极可在0.6 V平均电压下可逆地循环两个锂离子,比石墨阳极所需的0.1 V高,因而消除了在高频率充放电情况下所需的金属锂镀层,使电池更为安全;同时其电压低于钛酸锂阳极所需的1.5 V,因而可以储存更多的能量。研究表明无序岩盐阳极在6000次充放电后几乎不发生容量衰减,可以进行快速充放电,20秒内便可充入40%的电量。
来源:科技部
原标题: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开发新型阳极材料有助于开发更安全快速充电电池
一种带有特殊封装薄膜屏障的柔性蓝色荧光OLED
在12月7日发表于《自然·通讯》的一项研究中,来自英国和德国的研究者展示了一种高效稳定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其总厚度约为12微米,可以完全浸泡在水或细胞营养介质中数周而不会发生实质性降解。
近年来,人们对柔性显示器、可穿戴设备和生物植入物越来越感兴趣,但能够无缝集成并用于这些设备的超薄、高柔性发光的器件仍然缺乏。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具有微米级厚度和特殊的柔韧性,但这种超薄器件在空气甚至水环境下都无法稳定运行,在空气中的使用寿命通常只有几十小时。为了防止器件快速降解,Malte C.Gather等人将OLED活性层嵌在一种封装薄膜屏障之间,这种屏障由聚丙烯腈-丙烯和金属氧化物的交替层形成。由于不需要衬底,这种方法使设备总厚度约为12微米——类似于典型食品包装的保鲜膜厚度。
这种像三明治一样的结构确保了器件的活动层,能抵抗空气、水、各种溶剂和活性气体等离子体。受到这种屏障保护的OLED在环境空气中放置超过70天后性能不会下降,在水和细胞培养液中至少可以稳定放置两周,并且可以承受重复折叠,例如弯曲半径为1.5毫米时可循环5000次。这为OLED的反复弯曲和广泛的后处理提供了稳定性,例如通过活性气体等离子体、有机溶剂和光刻。这种前所未有的坚固性为超薄OLED的使用开辟了广泛的新可能性。
图文来源:中国科学报
原标题:科学家制作出“扛造”的超薄柔性OLED
原作者:冯丽妃
贝壳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天然材料,由“砖—泥”结构一层层“砌墙”而成。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受天然贝壳启发,利用纳米黏土片和细菌纤维素两种天然组分,成功构筑了“砖—纤维”的仿贝壳层状结构,采用气溶胶辅助的生物合成法,研制出一种高性能复合薄膜材料。这种新型薄膜材料在强度、韧性、透光性等方面表现出远超传统塑料的力学与光学性能,埋进土壤中约两个月即可无污染降解,有望成为柔性电子器件等领域的理想材料。
“简单来说,细菌纤维素就是细菌‘吃了’葡萄糖后分泌出的一种物质,又细又长像绳索。”科研团队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后管庆方说,再把它与制成片状的黏土相结合,如同“用绳网把一层层的砖头捆绑起来”,就形成了一种性能强劲的新材料。
实验显示,这种新型薄膜材料的强度达到482兆帕,是目前常用商用塑料薄膜的6倍以上。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可以被折叠成各种形状,再展开后没有明显损伤。这种新材料还具有优异的透光性,在人眼可见光范围内实现超过73%的高透明度和超过80%的高光学雾度。“如同毛玻璃的效果,既让光透进来但又不刺眼,这种‘匀光性’对制作手机屏幕等器件很重要。”管庆方说。
传统塑料薄膜在高温下极易软化变形,相比之下,这种新材料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温度每改变100℃,其尺寸变化仅为万分之三,在250℃环境下仍能保持结构和性能稳定。
更重要的是,独特的原材料成分,使这种新材料全生命周期绿色无污染,细菌纤维素在土壤中约两个月就会自然降解。
近期,《细胞》出版集团旗下学术期刊《物质》发表了该研究成果。据了解,由于兼具高性能、低成本、工艺简单等优点,这种新材料在柔性电子器件、新型显示、光电转换等领域很有竞争力。目前,科研团队正积极推进应用与产业化。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我国科学家仿贝壳研制出“超强韧”绿色材料
原作者:徐海涛
近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物理所)科研团队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法国波尔多大学等合作,提出了一种简单的预测钠离子层状氧化物构型的方法,并在实验上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为低成本、高性能钠离子电池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设计制备提供了理论指导。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
近年来,二次电池(又称可充电电池或蓄电池)这一能实现电能与化学能转化的新型储能技术,在新一轮能源变革中受到广泛关注。其中,钠离子电池资源储量丰富、成本低廉,然而其性能受到可用电极材料,尤其是以层状氧化物材料为主的正极材料的限制。
钠离子层状氧化物具有O(Octahedral,八面体)和P(Prismatic,三棱柱)两种构型,其中最常见的两种结构分别为O3和P2(数字代表氧最少重复单元的堆垛层数)。这两种结构的层状氧化物作为钠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各有优势,一般而言,O3相正极材料具有较高的容量,适用于低速电动车、大规模储能领域;P2相正极材料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在充电桩、调频、数据中心等快充场景应用更具优势。研究团队成员、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胡勇胜表示,在实际工业化产品开发中,如果能提前设计材料构型,便能精准适配和打造最优结构的钠离子电池化学体系,大大提高研发效率。
2016年,中科院物理所博士戚兴国创新性地引入等效半径(即加权半径,是将过渡金属的半径乘以该过渡金属的含量)的概念来预测堆叠机构,为该课题研究首开思路。
在后续研究中,胡勇胜团队在总结不同系列层状氧化物结构参数的过程中发现:O3和P2两种结构材料的Na层间距(d(O-Na-O))和M层间距(d(O-M-O))的比值有一个临界值1.62,比值高于1.62通常形成P2相,低于1.62易形成O3相。通过提高钠含量可获得O3相;反之,可获得P2相。
基于此,胡勇胜团队引入“阳离子势”,来表示阳离子电子密度及其极化率程度,捕捉层状材料的关键相互作用,使预测堆积结构成为可能。通过合理设计和制备具有改良性能的层状电极材料,证明了堆叠结构决定材料的特性,为碱金属层状氧化物的设计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来源:中国科学报
原标题:钠离子电池材料设计可能再进一步
原作者:沈春蕾
全彩实时全息影像
在便携式移动设备中感受多角度、高分辨率、3D效果的全息视频是什么体验?英国《自然·通讯》杂志日前发表的一项研究,韩国研究团队报道了一款不到1厘米的超薄交互式全息显示屏,能让观众从多个角度——现有观看角度的30倍去体验高分辨率的3D视频。而这项技术同时有望将全息视频显示屏更好地集成到移动设备中。
全息显示技术其实属于3D技术的一种,原指利用干涉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的技术,因此全息显示屏能在空间中创建3D图像,观众能同时看到图像和真实的物体,且不会造成眼疲劳。但是,与平面图像相比,制作全息图像的难度更大,尤其是视频,这要求设备的像素提高很多倍。
目前在超薄面板中使用的全息技术,只有从显示屏正面直接观看时,才能看到高分辨率的图像,因为它们控制的像素不足以实现多角度观看。
此次,韩国三星综合技术院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款超薄显示屏,能将3D视频的观看角度增加30倍。研究团队在现有的紧凑全息技术上添加了特殊的背景光和光摆动机制,让这一切能以一种很薄的形式呈现——不到1厘米厚。通过结合一个单芯片定制处理器,研究团队成功投射了一个可多角度观看的全屏4K交互式3D海龟游泳视频。
能在这类超薄面板上投射逼真全息影像的技术,将使用于移动设备和家用电器的3D显示屏距离现实更近一步。而由于科幻作品与商业宣传,包括当前舞台表演、展览中出现的“非严格意义”全息投影,全息技术在大众中有良好的接受度,一旦其能够真正走入家用甚至便携移动设备中,将引导一场移动显示屏的技术革命。
图文来源:科技日报(文);《自然·通讯》(图)
原标题:逼真全息影像有望“走入”移动设备
原作者:张梦然
日前,佳明(Garmin)针对跑步和铁人三项人群推出一款智能腕表Forerunner 745,还发布了一款HRMPro进阶双模心率传感器。
据了解,该款智能腕表内置Firstbeat Analytics提供的关键生理指标数据,例如VO2 max、训练负荷、训练状态以及有氧和无氧训练效果。运动员还可以根据当前的训练负荷和最大摄氧量来获得设备上跑步和骑车的每日训练建议。
此外,该款智能腕表还可帮助用户进行骑行和游泳训练。在骑自行车时,它将跟踪左右平衡、坐姿和站立时间、平台中心偏移和动力相位等数据。在游泳时,能跟踪泳距、划水数、个人记录等。在使用中,用户还可以直接从手腕接收文本消息,比如电子邮件等。
在安全保障方面,新品内置的安全性和跟踪功能均包括事故侦测、紧急求助和LiveTrack,可让亲人随时知道用户的位置。在续航方面,该产品在智能手表模式下可达1周的电池寿命,在GPS模式下长达16小时,在“GPS+音乐模式”下长达6小时。
除此之外,Garmin 推出的HRM-Pro进阶双模心率传感器,是一款具有双模传输和跑步动态的心率传感器,可为运动爱好者提供更多的训练方式。具体来说,HRM-Pro通过ANT+连接和BLUETOOTH技术传输实时心率数据,使运动员可以轻松地在其Garmin设备、在线培训应用程序和健身房的兼容健身设备上接收准确的心率数据。
来源:网易科技报道
原标题:佳明发布铁人三项智能腕表 GPS模式下续航16小时
原责任编辑:毛新思_NBJS11624
近日,香山科学会议在北京召开“织物电子、传感和计算的学术前沿、核心技术与应用展望”学术讨论会,与会专家首次系统论述了“织物电子、传感与计算”这一新概念。
“以织物电子为支撑理论和技术的智能织物与服装将驱动人类社会迈向泛智能时代,重构人类生活和生存方式,催生新兴战略产业。”此次会议执行主席之一、电子科技大学移动计算中心教授陈东义在报告中指出。
织物电子是一个典型的交叉学科和汇聚工程,与多个领域紧密相关。会议执行主席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指出,织物电子是基于技术演进提出的新概念,涉及到电子织物在传感执行和计算上的功能实现等领域。
会上,陈东义系统梳理了织物电子、智能织物、智能服装等相关概念的内涵、关系及区别。在和与会专家进行深入讨论后,陈东义明确提出了这样的概念:“织物电子是在纤维或纤维集合体(或面料)维度上生成电路、传感(执行)、能量和计算器件的电子技术。”这一概念的提出得到与会专家的普遍认同。“因此,‘织物电子系统’主要包括柔性传感器、柔性执行器、织物显示器、织物天线、产能和储能器及电子系统等。”会议执行主席之一、香港理工大学纺织及服装学系讲座教授陶肖明在报告中指出。
会议执行主席之一、郑州大学副校长王宗敏则认为,该领域应在织物材料、织物传感与电子器件、织物电路与连接、算法与软件、织物系统(智能服装)与应用等几个层面展开系统性和综合性研究。
简单地说,织物电子的含义就是要将一台计算机做成一件衣服,真正“穿”在身上。目前大多数智能服装研究仍专注于如何将器件和模块缝制或嵌入到衣服中,忽视了纤维和织物电子研发与加工技术问题。“这令电子器件与智能服饰难以充分融合。”陈东义表示。
作为一个崭新的领域,织物电子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亟待从科学上取得突破。例如,材料方面须在实现电气性能的同时满足特定的机械和化学性能要求;设计环节涉及在织物和纤维层次上构造传感、计算器件或集成电路,目前尚无成熟的设计自动化与分析工具;电子织物对制造环境要求苛刻,缺乏技术标准、测试方法和制造设备等。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王磊强调:“常规刚性计算设备(芯片等)与柔性服装物理难以兼容的问题需要解决。另外,目前几乎还没有能够囊括多尺度、多材料科学和工程工具的既定标准来指导智能服装系统的设计、制造和评估。”
“杀手级”应用往往是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对于织物电子而言,“杀手级”应用有望从健康与医疗应用上切入。通过身着智能服装收集的长时间、实时的人体生理数据,在全新的算法下,将让医学专家获得与人体健康相关的意想不到的新信息。“比如体温,如果能够实现1秒钟测一次,长时间24小时测下来,我们可以对人体代谢水平有更深入的了解。”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张启明在会议发言中表示,“我对能够实现这个目标的智能服装、传感器非常期待。”
据介绍,一些前瞻性研究已经取得进展。例如,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益强团队提出新的无线传感方式,实现了超低成本和功耗的传感;中原工学院纺织学院教授熊帆团队提出织物干电极的新构造与原理,设计出与之相匹配的新算法;电子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饶妮妮团队基于心电监护的医学数据,发展了复杂疾病监护与辅助诊断的计算技术。
与会专家相信,基于织物电子的智能系统能在健康医疗领域大显身手,助力健康医学从“被动医疗”走向“主动健康”。
来源:中国科学报
原标题:织物电子:“穿”在身上的“计算机”
原作者:甘晓
近日,沙特阿拉伯发布了一项国家数据和人工智能战略。根据该战略,到2030年,沙特将在人工智能领域吸引约200亿美元的国内外投资,培训超过2万名数据和人工智能专家,创建300多家初创企业等。沙特数据与人工智能局主席加姆迪表示,该战略旨在进一步发展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沙特经济转型。
2020年以来,国际油价持续低迷导致海湾国家财政收入严重下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不久前发布的报告中称,随着未来石油市场供需结构的变化,如果不进行持续果断的经济改革,海湾国家的石油财富到2034年将可能被耗尽,未来10余年是海湾国家实现转型的关键时期。
近年来,沙特一直努力实现经济结构多元化。2016年,政府先后推出“2030愿景”和“国家转型计划”,将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列为重要内容。“2030愿景”中规定的96项战略目标,一半以上都与人工智能有关。2019年8月,沙特专门成立数据与人工智能局,负责监督国家数据管理办公室、国家信息中心和国家人工智能中心,协调推动相关战略的实施。
沙特还计划斥资5000亿美元,在红海沿岸打造一座名为“新未来”的智慧城市。该项目占地2.65万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为居民提供全方位、自动化、互动型的政府服务。根据沙特官方声明,预计到2030年,“新未来”智慧城市对沙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至少达到1000亿美元。
日前在沙特召开的全球人工智能峰会上,沙特数据与人工智能局、阿里巴巴和华为等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内容涉及智慧城市建设、阿拉伯语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等。沙特表示将与中方企业携手制定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计划,为沙特高校学生和研发人员提供专业培训,加强人工智能人才库建设。
沙特人工智能中心首席执行官图韦杰里认为,国际合作对沙特发展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非常重要,“中国在该领域的技术和经验世界领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来源:人民日报
原标题:沙特发布国家数据和人工智能战略
原作者:景玥、黄培昭
12月10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任育之在2020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上表示,据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预测,2020年底光伏发电从规模上将超过风电,成为全国第三大电源。
任育之表示:“初步预计今年新增装机可能达到35万千瓦,持续8年全球第一,光伏的利用率也保持高水平。根据今年前十月的统计,光伏的发电利用率达到98.3%,同比增长0.12%,光伏的发电成本也进一步下降,今年年底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将达到2.4亿千瓦。”
“3060”目标将对中国能源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能源的发展尤甚。国家能源局正在按照这一目标测算“十四五”光伏风电的发展目标,从目前的测算情况看,“十四五”新增光伏发电装机规模需求将远高于“十三五”。
光伏发电将实现平价上网,摆脱补贴依赖迎接“成人礼”:2020年光伏竞价的项目平均补贴强度将降到3.3分钱/kW·h,全国大部分地区光伏发电都具备了平价上网的条件,但这同时也意味着行业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
据悉,国家能源局将鼓励企业以更大的力度推动光伏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大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补短板,继续优化光伏产品各个生产环节技术工艺,加大与光伏发电密切相关的储智能电网自动控制的研发的力度,通过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和成本的持续下降。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国家能源局考虑在三北、西南布局多个千万千瓦级的新能源基地,在各地推动建设一批百万千瓦级的光伏发电平价基地,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农光互补、牧光互补、林光互补、渔光互补等多模式集中光伏发电。同时还要大力的推动屋顶和地面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建设,使分布式光伏的规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从而以超大市场规模支持国内光伏发电成本的持续下降。
光伏应用场景还需不断拓宽,催生更多创新商业模式。随着光伏发电成本的进一步下降,许多过去受经济性限制的光伏发电应用场景不断变成现实。可以考虑在西部土地资源丰富地区,建设大型的光伏发电基地用于制氢,可以推动建筑物安装光伏和光电建筑一体化成为大多数的选择,可以推动光伏加储能,从而使光伏发电供电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更多的替代电力系统中价值更高的电力部分,并可以凭借可调节的现货电力市场中参与竞争获得优势。
光伏配套的支持政策也需要持续完善。任育之透露,目前初步考虑继续完善可能再生能源消纳权重考核制度以及绿证制度,并且可能要有一些很大的变化,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出平价时代光伏电价政策,做好与电力市场的衔接。在保证项目基本收益的情况下,逐步有序推动新增光伏发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推动新一代电力系统建设,确保大规模光伏发电的接入和消纳,以及建筑物上安装光伏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出台。
来源:经济观察网
原标题: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今年年底光伏将超风电成为国内第三大电源
原作者:高歌
12月5日,“2020第七届互联网+健康中国大会”在山东省济南市举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在会上表示,“十四五”期间将在全国创建5000个示范型老年友好社区,还要建一批老年友好型城市。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副主任毛群安表示,与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要求相比,很多服务目前是空白的、不充分的。而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其根本目标正是保障全民健康,实现路径是共建共享。建设健康中国,既要靠医疗卫生服务的“小处方”,更要靠社会整体联动的“大处方”。下一步要着眼于当前人民群众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着力推动实现“四个转变”: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从注重“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从依靠卫生健康系统向社会整体联动转变,从宣传倡导向全民参与、人人行动转变。
“信息技术飞快发展的同时,给一部分老年人带来了困扰。如何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让他们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这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龄健康司副司长蔡菲指出,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有2.54亿,占总人口的18.1%。到2025年,总量将突破3亿人;到2050年,接近5亿人。不过,人口老龄化不是洪水猛兽,是一定要面对的经济社会发展常态,而且也是我国未来长期要面临的基本国情。蔡菲表示,未来国家卫健委工作的着力点将放在健康老龄化上,最终目标是共建共享老年友好社会。“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在全国范围内创建5000个示范型老年友好社区,还要建一批老年友好型城市。在跨越数字鸿沟方面,智能技术和老年人自身学习要相向而行:一方面等一等老年人,另一方面帮一帮老年人,这样共同努力缩小数字鸿沟。
该大会以“创新赋能·践行健康中国行动”为主题,由健康报社、济南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会上,承办健康中国行动专网的健康报社提出“健康中国行动专网+”策略,以期通过做加法的形式,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健康的合力。为此,大会期间发布了“健康中国行动专网+系列项目”,包括“健康中国行动专网+可视化:健康中国行动专网创新经验推广平台启动”“健康中国行动专网+文创:健康中国卡通文创形象发布”“健康中国行动专网+智库:健康中国数字传播研究院成立”。
图文来源:中国科学报
原标题:国家卫健委:“十四五”建5000老年友好社区
原作者:计红梅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站位全局、着眼长远,对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出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明确提出要“推广远程医疗”。推广远程医疗是发展“互联网+医疗”新业态的重要内容,是聚焦健康中国建设面临问题和挑战拿出的实招、硬招。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互联网+医疗”在应对疫情、满足人民群众就医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示了互联网赋能卫生健康事业的广阔前景。“互联网+医疗”能够提升医疗卫生现代化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健康需求。同时,“互联网+医疗”推动互联网与医疗健康服务融合,为健康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从诊疗服务方式看,出现了远程医疗、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院等新型服务形式。远程医疗助力医疗机构之间会诊帮扶,通过远程会诊转诊协同,能够解决邀请方专科疑难急危重症救治能力不足问题。互联网诊疗是指在医疗机构注册的医师,使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和“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患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与医师交流病情,获得继续治疗的电子处方并享受送药到家服务,或接受医师在线指导居家康复等。患者不必到医院就能接受连续治疗,服务效率显著提高。互联网医院可成为实体医疗的补充和延伸,利用本院或其他医院的医师开展互联网诊疗,同时配合远程医疗和智慧医疗体系,形成分级诊疗协同的闭环业务链。
从医疗保障结算服务看,“互联网+医疗”新业态涵盖在线支付、“一站式”结算等内容。具体来看,患者完成在线诊疗之后,支付、开票与费用报销都能通过互联网解决,患者能够享受到更便利的服务。
从人工智能应用服务看,医疗健康大数据及其成果已成为重要的资源和要素。大数据是人工智能技术向临床转化的基础和支撑。医疗健康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广泛应用,能够为医疗质量控制、医疗技术管理、诊疗行为规范、合理用药评估、服务流程优化、服务效率提升、医疗资源管理等提供数据支持。由此,患者可获得专业就医指导,实现健康实时监控与评估、疾病预警、慢病筛查等,提高健康管理和家庭保健水平;基层医务人员可以获得实时智能辅助指导,提升规范化医疗能力;专科医师可以借助智慧医疗科技提升工作效率,提高规范化培训质量。实践表明,建立合理有序的数据要素市场化机制,是促进医疗科技进步的必然趋势。
“智慧”化解“看病烦”与“就医繁”、跨时空均衡配置医疗资源、重塑大健康管理模式……“互联网+医疗”新业态展现出广阔发展图景,但也要看到,新业态的发展还需要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要素市场化等方面解决好瓶颈问题。
实现技术创新,需要更好地将智能计算能力转化为符合临床需求的医疗科技。实现管理创新,需要整合各类系统资源,提升医院管理效率、医疗数据管理效率。推进医疗健康技术要素市场化,需要平衡好鼓励创新和保障信息安全的关系。
来源:人民日报
原标题:推动“互联网+医疗”新业态加快发展
原作者:卢清君
12月4日,中共北京市委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北京市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的会议精神。北京市科委主任许强在会上介绍,为推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将持续推进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前瞻布局新一批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
北京市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提出,北京要在2025年率先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到2035年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力、竞争力和辐射力全球领先。许强介绍,北京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已经具备诸多先发优势。目前北京研发人员超过40万人,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连续保持6%左右,在全球领先。北京拥有北大、清华、中科院等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
许强表示,下一步北京将深入实施科技北京战略,以新发展理念谋划和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城市”为主线,更好依托“三城一区”主平台和中关村示范区主阵地,充分发挥北京科技和人才优势,全面支撑建设科技强国。
北京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全力建好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持续推进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前瞻布局新一批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
据了解,截至目前,北京已经建设了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积极打破传统科研机构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采取与国际接轨的治理模式和市场化运作机制,探索科技创新治理新方式。
根据2018年北京发布的《北京市支持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办法(试行)》,北京将吸引集聚一批战略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其高水平创新团队,推动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努力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许强表示,北京还将统筹布局“从0到1”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做强战略长板,力争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光电子、生命科学等领域持续占先;弥补关键短板,力争在集成电路、关键新材料、通用型关键零部件、高端仪器设备等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
北京也将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例如,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鼓励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部署“数据、算力、算法”为核心的公共底层技术和中试平台;围绕智能制造、大健康和绿色智慧能源领域,构建新的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布局城市全域应用场景为牵引,加强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三链”联动;提高京津冀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水平,提升京津冀协同创新能级。
许强介绍,北京将构建公平公正、资源获取便利化的创新生态。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加快形成多层次创新人才梯队。发挥大企业领头羊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发挥好中关村示范区先行先试改革试验田作用和“两区”政策优势,探索实施科技、产业、金融融合新机制。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健全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
来源:中国科学报
原标题:北京将布局新一批新型研发机构
原作者:郑金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