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炜,孙艳明,马妍,徐远
(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保康医院,天津 300193)
结核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传染性疾病,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是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疾病[1],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大学生学业负担繁重,校园内人群密度大等原因使学校成为结核病的高发场所。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指出,要加强结核病防控,努力控制和降低结核病流行水平。到2022年和2030年,使肺结核发病率下降到55/10万以下,并呈持续下降趋势。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间,肺结核等各类呼吸道传染病存在叠加风险,因此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结核病防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探讨高校结核病防控工作管理方法,并就医学院校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管理对策,为进一步总结学校结核病特点和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严格落实因病缺勤和病因追踪制度,要求学校各二级学院每周上报因病缺勤情况,当周没有因病缺勤的也要进行“零报告”,对因疑似结核病缺勤学生及时做好病因追踪排查。在班级内设立卫生骨干,及时发现咳嗽、咳痰2周以上仍未就诊的疑似病例,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落实宿舍楼、教学楼等人员聚集场所消毒通风制度。宿舍内卫生清洁和消毒通风由学生完成,设立宿舍卫生日,由各学院督促学生每周领取消毒片,对宿舍内环境进行消毒通风。公共区域消毒通风由后勤物业完成,校医院定期督导。校医院、二级学院和后勤物业积极配合,发现问题后及时沟通尽快解决,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
按照“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的要求,结合卫生日--“世界结核病日”,以各学院、学生社团为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宣传活动,普及结核病防治知识。同时校医院可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健康教育宣传栏、防治知识宣传展板等形式进行宣传,并可邀请结核病防控部门做专题讲座,普及防控知识。学校应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设立专项卫生经费,用于结核病防治宣传和消毒用品购买。力求通过多途径、多层面、多角度的宣传,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坚持运动,提高身体免疫力,降低结核菌感染几率和发病风险。并通过宣传提高学生对结核病知识的知晓率,引导学生出现疑似症状时及时就诊,减少就诊延误,保护易感人群,避免出现聚集性疫情。
加强对各二级学院领导、专职辅导员、学生骨干、物业保洁人员开展结核病防控知识培训。第一,每学期开学面向辅导员以及班级学生骨干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及相关防控制度培训,加强学生主动防控意识。并要求参会的学生骨干会后组织一次主题班会,提高学生对传染病的认知度和防控意识。第二,定期面向物业保洁人员开展消毒知识培训,保证物业人员人人掌握消毒技术,保证学校公共卫生区域达到卫生消毒标准。第三,定期面向二级学院领导召开结核病疫情通报会议,通报一段时期内的结核病发病形势,并部署下一阶段的防控任务。通过向各级各类人员开展培训,使防控工作由点及面、有序开展,形成上级领导重视,人员各司其职、分工合作的态势,使结防工作稳步推进。
形成高效的结核病疫情上报机制,并根据医学院校特点建立各部门间有效沟通机制。第一,形成由学生骨干-辅导员-校医院-校卫生工作主管领导-上级结核病防疫部门构成的有序高效的结核病上报机制。当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严格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相关预案的要求,积极开展应急处置工作,落实各项应急响应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疫情的危害和影响。第二,应根据医学院校特点,制定学校和实习医院对结核病的双重管理上报机制。由于医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以及临床类研究生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均需在实习医院完成,一方面,医院的特殊环境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较之在学校更容易感染结核病,另一方面,学生在实习期间往往直接接受实习医院的管理,而在此期间学校的管理往往滞后甚至脱节。因此应有针对性地制定二级学院和实习医院对结核病的双重管理上报机制,双方通过制定管理制度、对接管理程序,保证二级学院能及时掌握学生在实习医院因病缺勤的情况,并通过病因排查及时发现病例。
加强对结核病高发地区和高危人群管理,有助于降低结核病发病率,保护易感人群。第一,目前很多高校都实施了面向新疆、西藏、青海等西北部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招生政策,上述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医疗卫生水平相对落后等原因,属于结核病高发地区。学生从家乡来到异地求学,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和紧张疲劳等因素引起机体免疫力下降,使原有结核菌感染的学生发病几率增加。对于此类学生在常规入学胸片检查的基础上,可考虑加做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并对PPD呈强阳性的人群建立档案进行管理,必要时可进行预防性服药以降低发病率。第二,由于医学院校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在医院实习时间较长,而学生自身保护意识却较差,在医院实习过程中更容易感染结核菌,而后在毕业、写论文、找工作等压力和应激因素下导致发病,给健康和学业造成极大影响。对此类人群也应有针对性加大筛查力度,在常规入学体检的基础上,每年进行一次胸片筛查,以及时发现结核病人,保护易感人群。
对疑似结核病病例应及时隔离,在未排除结核病之前暂停上课。学校应明确自身在结核病休复学管理中的定位,应严格按照2017版《学校结核病工作规范》,以结核病专门防治机构开具的诊断证明作为休复学管理依据。对于达到复学标准但仍需继续在校服药的学生病例,应采取措施保证其规律服药。不规律地服用抗结核药物易产生耐药性,而耐药结核产生的危害性更大,且治疗周期更长,通常需要18-24个月才能达到病愈复学标准,严重影响学业。因此校医院应联合二级学院辅导员形成学生服药督导机制,以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规律服药,完成治疗疗程。同时结核病学生病愈复学后及在新生体检中发现的陈旧性肺结核病例,应要求其定期复查胸片,以及时发现复发病例。
对肺结核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人员要及时开展密切接触者筛查。肺结核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是指与肺结核病例直接接触的人员,主要包括同班师生、同宿舍同学。如果在同班、同宿舍师生筛查中新发现了1例及以上肺结核病例,需将密切接触者筛查范围扩大至与病例同一教学楼和宿舍楼楼层的师生[2]。但在大学,尤其是医学院校,班级概念难以反映实际的密切接触情况,比如本科医学生从大五开始、研究生从大二开始往往已经没有在校课程,其密切接触人群已不是其同班同学和授课教师,而变为在医院同一个科室实习或在同一课题组、实验室的导师及新的学习生活圈中的人群。因此在确定密接人群时应充分和辅导员以及学生本人沟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密接人员。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在寒暑假等学校无法集中组织免费密接筛查的情况下,应要求学生尽快就近到当地结防机构进行自费筛查,以尽早发现患者和感染者,避免疫情进一步扩大。对确有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应给予一定补助。
对胸片检查未见异常但皮试强阳性的密切接触者,首先应进行预防性服药告知,在充分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预防性服药治疗可有效降低发病率。屠德华等研究发现,预防性治疗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发病的保护率为74.8%[3],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预防性服药率却偏低。考虑第一,和经济条件有关。与抗结核药物已纳入免费政策不同,预防性服药以及定期复查所产生的上千元的医疗费用全部由学生自行承担,导致部分经济条件不足的学生放弃治疗。针对此情况学校可建立预防性服药补助机制,定期向服药学生发放补贴,以帮助学生完成治疗疗程。第二,和对预防性服药了解不足有关。在进行预防性服药告知时应当由结核病防治部门的临床大夫从收益和风险角度向师生全面分析治疗的必要性,以消除师生对于服药副作用的过分关注。尤其在结核病聚集性疫情中,更应尽可能提高预防性服药率,以有效降低发病率。对拒绝预防性服药的师生应进行结核病可疑症状监测,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就医并上报,并应在筛查后3、6、12个月末复查胸片。对于部分无法定期复查胸片的师生(比如免疫力低无法频繁接受X线检查或备孕等情况)可考虑采取痰检等其他方式进行复查。
结核病防控工作是高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中校医院应与学工部、各二级学院、后勤物业建立联动机制,形成有效的上报机制并严格落实各项防控制度。积极开展结核病防控知识培训,提高全校师生传染病防控知识知晓率和防控意识,同时加大高危地区、高危人群的筛查力度。对确诊病例和密接人群进行有效管理。在工作中时刻保持高度责任感和警醒状态,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结核病管理工作,更好地维护师生健康和校园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