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琦胜,张勤修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张勤修,四川省名中医,中医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临床治疗变应性鼻炎经验颇丰,认为小儿变应性鼻炎多于体质的特异性有关,因为体质后天可调的特性与小儿易伤肺卫、脾胃的临床特征,所以在治疗上,多在培土生金的治疗原则上培养固护脾胃,从而达到治疗鼻鼽的目的。
《黄帝内经》中讲到:肺属西方,可主皮毛,肺为娇脏,喜湿恶燥,开窍于鼻。皮毛肌表为肺卫,卫气周营全身可以抗御邪气,鼻为肺之窍,是气体出入的门户,亦是邪气犯肺的通道[1]。自然界的清气、邪气等可通过鼻窍,内藏于心肺,若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而小儿幼弱,肌肤较为脆软,皮毛幼嫩,不耐寒热,肺卫易于伤损。吴鞠通曾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提出稚阴稚阳的学说,认为小儿稚嫩,阴阳未充,小儿初生机体正气不足,形气未充,腠理疏松,卫表不固,风寒邪气或异气乘虚侵袭,肺失宣肃,寒邪束于皮毛,卫阳被遏,阳气不能发散,故喷而上出为嚏;气不摄津,津液外泄而为涕,发为鼻鼽[2]。
鼻鼽,在西医中可对应为变应性鼻炎,主要治疗原则有以下四点:一、远离过敏原;二、应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等药物;三、免疫治疗,又称脱敏治疗,主要目的是改变患者的免疫反应性和减轻临床症状;四、手术治疗,一般为针对鼻甲肥大导致的鼻塞进行的鼻甲切除术。但目前仍然没有一种特立有效的西医治疗手段根治变应性鼻炎,而且其复发率高、复发时间间隔较短。而从中医的角度来说,鼻鼽多是因为脏腑虚损、正气不足或天禀异常导致,宜以培补脏腑、益气温阳为主,再加以临床辨证对症加减用药,辅以加强日常体育锻炼,远离过敏源,通过后天调理逐步改善患者体质,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达到较为可观的临床疗效。
小儿因为年龄小,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所以小儿自控能力较弱,表达能力也较差,对家长的依懒性较高,如若家长顾护不周,小儿极易生病。其中,由于小儿对外界新鲜事物有极大的新奇心,极易不避风寒、饮食不节、不洁饮食,所以在小儿疾病中,肺系和脾胃疾病较为高发。肺为水之上源,位居五脏六腑之高位,外邪易通过鼻窍首先犯肺致病;而脾胃受纳腐熟水谷,运化水液,一旦功能失调,则成为生痰之源,水液、饮食停滞不化,酿生痰湿,小儿“纯阳之体”,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营养需求高,对水谷精微的摄入需求较为迫切,对脾胃的依赖程度非常之高。同时,在五行相生相克中,脾为阴土,主四肢肌肉,肺为燥金,主皮毛,脾土生肺金,脾为肺之母,脾胃功能良好,气血生化和畅,皮毛赖以滋养,肺卫功能由此得到提高。水谷纳于胃中,经过胃的腐熟、脾的运化,化为精气从中焦流于手太阴肺经,以资肺气,使全身气血营卫和畅。营气、卫气分别为水谷之精气、悍气,是由后天水谷精微所化生而来,可化生气血流周日夜、巡灌全身,提高机体防御能力。故此,临床上可采用培土生金之法从固护脾胃的角度来滋养肺气、使全身营卫气血流周不休,外邪不易达内,提升小儿自身的机体抗御病邪的能力,以达治疗小儿变应性鼻炎的目的。
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在临床上是一个典型的食疗代表方,全方所用药物皆药食同源,所用药物药性较为平和,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药物对小儿脾胃的攻伐,适合小儿等脾胃较弱的人群服用。全方由人参、茯苓、白术、莲子肉、山药、白扁豆、薏苡仁、缩砂仁、桔梗、甘草10味药组成,是治疗脾胃气虚、肺脾气虚夹湿的经典方。本方中的君药是人参、白术、茯苓,统领燥湿渗湿、益气健脾之效;山药、莲子可于补脾止泻;扁豆、薏苡仁可助参、苓健脾除湿;砂仁辛温,燥湿行气、和胃醒脾;桔梗辛散上行,载诸药升清可开宣肺气;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3]。全方诸药共奏益气补脾,除湿宣肺之功,健脾的同时佐以宣肺,是则培土生金;在补气的同时兼以行气,是则补而不滞。
临床上采用参苓白术散治以健脾益气,可恢复脾胃运化水液的功能,可减少组织间隙水肿,减少水湿停聚鼻部,收涩清涕,同时通过培土生金补益肺气,减少肺脏虚冷,行气消滞。肺朝百脉,主治节,可调节毛细血管缩放功能,降低毛细血管渗透压,减少腺体分泌,恢复粘膜正常生理状态,减少变应性鼻炎发作期的临床症状。
儿科大医万全提出小儿“三有余四不足”,其中就有肺常不足、脾常不足,治疗方法则提出“首重保护胃气”的观点,而处方用药需要谨慎精炼。钱乙被尊为儿科之圣,在其著作《小儿药证直诀》中分别用“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易虚易实、易寒易热”[4]来概括幼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因为小儿机体脏腑功能未能完全成熟,虚实不定,寒热易转变,脾肺二脏时常不足,所以在外界环境变化巨大的情况下,适应力较弱,抵御病邪能力低下,在不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小儿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需要与成人区分开来,故此现代医家在治疗小儿疾病中需得正确审慎、注意固护脾胃后天之本。在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不耐攻伐”的病理特点下,补益脾肺尤为重要。
小儿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外界依赖性高,医从性较低,不耐辛辣苦涩之味,所以张勤修教授在临床用药上较为关注汤药的口味。在参苓白术散的加减上常常减去味较苦涩的莲子,佐以适量大枣、焦山楂,改善中药汤剂的苦味,提高小儿对中药汤剂的接受程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肺为燥金,味辛,主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是以五味养五体五脏,用味养藏,辛味具有肺的性质,辛散帮助肺达到宣布政令布散气血的作用。因小儿柔弱,不耐峻猛攻伐,所以在参苓白术散的基础上,临床上多采用较为和缓的小剂量的辛散芳香行气之品,若为时令邪气加重鼻鼽的症状,可加桂枝温阳通经、黄芪补气抗邪;小儿夜间低热盗汗者,可酌加沙参、麦冬清肺滋阴;咳嗽较重者,减去人参以免大补而碍散邪,加陈皮行气止咳;鼻痒、喷嚏连连者,加蝉蜕、僵蚕祛风止痒;易于外感畏寒者,可加桂枝、防风、干姜;若小儿便溏,可稍重用白术、山药;小儿腹胀者,加焦山楂健脾和胃等等。诸如此类,因小儿生机蓬勃,生长发育迅速的“纯阳”之体,加上体质的后天可调性,所以治疗重在调理异禀体质,恢复自身正气,以自身正气抗御病邪,达到治疗鼻鼽的效果,所以用药需审慎精炼,可缓缓图之。
郑某,男,12岁,于2020年8月3日初诊。主诉:晨起阵发性喷嚏伴鼻痒、清涕、鼻塞2月。现病史:患者2月前晨起时突然阵发喷嚏、鼻痒、清涕连连、鼻塞。近来食欲不佳,纳差,四肢乏力,便溏。舌脉:舌淡胖、苔白,脉细弱。查体:鼻腔粘膜色淡白,双侧下鼻甲苍白稍肿胀,总鼻道见大量清涕。辨病辨证:鼻鼽--脾气虚弱证。治法:健脾益气,固表止嚏。处方: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20g、炒白术15g、茯苓15g、白扁豆10g、山药10g、莲子肉8g、薏苡仁8g、陈皮8g、辛夷10g、白茅根5g、乌梅10g、炙甘草5g。4剂,水煎服,一日一剂,日三服。
二诊:服药后,患儿自诉喷嚏、鼻塞症状减轻,但晨起仍有鼻痒、少量清涕。查体见:双侧下鼻甲色淡苍白。上方去白茅根、辛夷,加黄芪10g、桂枝8g、石菖蒲8g、麻黄5g。服4剂,上述症状大部分消失,偶有少量清涕。嘱家长平素予患儿多食山药、薏苡仁之类健脾除湿的食物,以食疗对证,筛除家中易引起过敏的物质,远离过敏源,监督患儿日常适当体育锻炼。
鼻为肺之窍,肺系之首也,肺气通于鼻窍,自然界的清气可挟异气、花粉、粉尘、邪毒等经由鼻进入肺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一旦机体正气虚弱、肺卫功能低下,不御外邪,乘虚致病。鼻鼽的发生,除与先天禀质异常,感受邪毒异气等有关,内多责之肺脾肾三脏,其中,肺气虚寒、脾气虚弱较为多见,脾土可生肺金,金水相生,用培土生金的方法在治疗上可以很好地兼顾肺脾肾三脏。
小儿肺脾气虚,脾胃纳运功能失调,化生气血乏源,肺脾散精无力,肺卫功能低下,鼻窍失养又兼卫表不固,不任风寒异气,乘虚致病发为鼻鼽。小儿脾胃娇嫩,不耐攻伐,临床上运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取其药食同源、健脾益气、培土生金之功来治疗小儿变应性鼻炎收效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