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一体”目标下学校体育发展的困境与策略

2021-01-11 21:47李小进
湖北体育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四位一体体育教师青少年

李小进

(湖北文理学院 体育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是习近平2018 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这与毛泽东1917 年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出的“体育具有‘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使人‘身心并完’的作用”相呼应,被称作是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的“四位一体”目标。 “享受乐趣”目标置于第一位,体现出学校体育对学生体育权利、权益的尊重与保障。 “增强体质”目标置于第二位,凸显了学校体育的基础职能。 “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目标,是学校体育基础职能的延伸与升华,充分彰显了其独特的育人价值。 有研究表明“四位一体”目标,在宏观层面上彰显了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国家发展、 社会进步对体育教育事业提出的新要求,在中观层面上体现了体育教育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内在需求, 在微观层面上凸显了体育的本质特征与独特的教育效能[1]。研究“四位一体”目标下学校体育未来的改革与发展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四位一体”目标对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指出,“四位一体”目标的提出意义深远,特别是对中国体育教育未来的发展将会产生革命性影响[2]。厘清“四位一体”目标对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积极作用,是贯彻与落实“四位一体”目标的前提条件。

1.1 进一步厘清了学校体育育人目标:身心健康发展、综合素养提升

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理念[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反之,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科学大会上提出的教育事业须“六个下功夫”(即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为依据,旨在通过学校体育活动的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4 个方面来落实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进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从字面意义上看,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可以解读为让学生在享受乐趣的同时,达到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目的,其充分体现了学校体育是“为学生将来和现在身心健康发展服务”[4]的核心目标与根本宗旨。 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中的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也充分体现出学校体育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独特优势。 这与新时代我国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改革理念完美契合。 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既相互关联,又存在着逐层递进的关系, 从而使学校体育的育人目标更加明确,对学校体育实践工作具有更强的指导意义。

1.2 进一步明晰了学校体育的改革路向: 教会、勤练、常赛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指出, 学校体育要实现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四位一体”目标以及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精神,就必须围绕教会、勤练、常赛这 3 个方面进行改革[5]。 教会,是让青少年能够较熟练地掌握1 到2 项体育技能, 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职能,也是实现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的前提条件。 这与毛振明先生提出的学校体育教育要让学生“学懂、学会、学乐、学健”[6]的基本原则相吻合。勤练,则是实现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的常规路径。 常赛,是实现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的有效手段。 有研究表明,在斗智斗勇的竞赛过程中,学生能够产生积极、愉悦的身心体验,并能达到强身健体、锤炼意志的目标[7]。 学校体育将在“健康第一”“立德树人”思想的引领下,沿着教会、勤练、常赛的改革路向,实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2 “四位一体”目标下学校体育发展的困境

近年来, 我国青少年的各项体质测试指标虽较以往有所回升,但从整体上看,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仍不容乐观。近代以来, 我国社会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一些 “文明病”“慢性病”呈现出青年化、少儿化现象,同时诸多的心理疾病也在青少年中滋生、蔓延。 基于此,推动学校体育改革、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前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重要环节。深入剖析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为促进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夯实基础。

2.1 学校体育改革认知困境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时间内, 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及方式凸显了竞技体育运动的专业化色彩——教学与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动作技术规范性,从而导致学校体育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初衷被分解与被悬置[8]。自全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的20 余年中, 在 “健康第一”“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虽取得了一些瞩目成绩,但同时也存在诸多的认知误区亟待澄清,如“体育课程改革是健康与技术之争”“体育课程改革是唯兴趣论”“体育课程改革模糊了课程目标”等[9]。 还有一些专家学者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中不断泛化学校体育的功能,逐渐产生“学校体育‘万能论’的错误认知”[10]。 对指导思想、改革理念与目标认知的差之毫厘, 势必导致学校体育实践工作的谬之千里。 如将提倡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理解为否定讲解和示范方法;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曲解为不要竞技运动技能的教学内容; 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误解为提倡“放羊式”教学等[11]。 如《中国学校体育》在 2018 年刊登的《一节没有“教师”的体育课》[12]就是体育教师对教学改革理念认知出现偏差而导致教学模式创新式异化——课堂成为少数体育“尖子生”的表演课[13]。“提升一线体育教师的课程知识素养,使其具备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设计和选择的能力”[14],是未来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 有学者针对我国的部分农村体育教师调研发现,“有77.2%的体育教师不能完全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要求的 4 个领域和 6 个水平段的体育教学内容目标”[15]。 在“四位一体”目标下,促使一线体育教师和专家学者们对改革理念的正确认知, 将是学校体育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

2.2 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建设困境

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和实现学校体育“四位一体”新目标的重要保障。课程资源包含内容较广,如人力资源、教学内容资源、设施资源、时间资源、信息资源等。其中人力资源、教学内容资源、设施资源在体育课程资源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在体育课程的人力资源方面,截止2010 年全国小学、初中、高中体育教师生师比分别为 503.8、329.4 和 343.7[16]。虽然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人数在“十三五”期间由50.2 万增加到50.9 万,年均增幅4.3%[17], 但从总体上看体育教师的生师比仍明显高于其他学科的生师比, 体育师资短缺问题仍是不可忽视的事实。此外,义务教育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体育教师的文化继续教育问题[18],使体育教师在学历、职称、科研与创新能力等方面也存在着诸多不足。 在课程教学内容资源方面,存在教学内容单一(传统项目居多)且在不同水平阶段重复出现,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自主锻炼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 在体育设施资源方面,从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整体情况看,体育场地器材不充足是普遍现象,但同时也存在着因盲目攀比、 场地器材超出学生的使用能力等因素而造成的一些标准化场地和高端体育器械出现搁置[19-20]、闲置[21]的现象;另外,与其它学科相比,互联网、多媒体等设备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还没有普及,存在短板。

2.3 学校体育管理机制困境

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的提出,不仅对体育课堂教学有新的要求,还指向学校体育的各个环节,甚至涉及到学校、家庭、社区青少年体育教育的一体化发展。 于体育教学改革而言,学校体育教学管理应起到导向作用[22]。 有学者指出,学校体育管理体制落后是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23]。在体育课堂教学管理方面,排除教学运行管理外,教学评价体系是体现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标。 当前,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是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薄弱环节[24]。 过分强调运动成绩与运动技能的终极评价, 是造成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异化的客观因素。 如果没有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那么就不能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作出正确的评定, 也将导致体育教学改革理念浮于形式,而无法真正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 在体育课堂教学外的管理方面, 涉及校园内的课外体育活动管理与校园外学生体育活动的监督管理。 一般而言,校园内的课外体育活动管理,学校已形成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与校园文化,但从现实中可以发现,很多都流于形式或敷衍应付,不能真正实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育人目标,比如体育“阴阳”课表的存在。 至于校园外学生体育活动的监督管理,目前我国还处于改革和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有效地、值得广泛推广的方式、方法。

3 “四位一体”目标下学校体育发展的策略

新时代,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下,结合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为贯彻实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3.1 转变教育理念,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为实现新时代学校体育的“四位一体”目标,学校体育工作者必须转变那些已经落后的、 与当前时代精神不符的教育理念,深入学习“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改革指导思想,并将其认真、彻底地贯彻到体育教育实践之中。 一方面,要从过去的“学科中心论”向现在的“学生中心论”转变[25],由“运动能健身”的思想向“科学运动健身”的观念转变[26],由运动技能教学向发展与完善生命的体验式教学转变。 学校体育改革要树立“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学生发展为主线”[27]的价值取向。 这既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内在需求,也是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在贯彻实施新教育理念的过程中,学校体育工作者也对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作出了积极探索, 并将之运用于体育教学实践之中。 如王伟光老师在学校体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快乐体育课,阳光我身心”的教学理念,并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收获了良好的效果[28]。 另一方面,为推动学校体育改革的实施,必须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这个评价体系既要包含课堂教学内教师教的效果评价、 学生学的效益评价以及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评价, 又要包含课堂教学外的一切与实现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相关的体育活动的过程评价。 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够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够完善校园体育制度、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并对培养学生体育兴趣、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促进体育的生活化与终身化有着积极作用。

3.2 以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师,是文明的传承者,是教育改革的实施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学校体育的发展与改革必须要以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抓手。 第一,从体育教师诞生的摇篮——体育师范类专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抓起, 着力打造符合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发展要求的后备体育教师人才。 第二,重视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与落实, 在制度上将体育教师提升至与其它学科教师相同的地位, 鼓励体育教师在学历层次上继续深造, 并要求每间隔一定时间必须完成进修学习任务。 第三,完善体育教师的聘任制度,打通学校体育教师人才流动的壁垒, 建立高水平运动员和民间专项运动技能水平较高的体育人才的“引进”机制。 第四,关注体育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根据体育教师工作特点完善体育教师职称晋升制度。 在此基础上, 学校体育管理者或体育教师还应加强对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以及现有体育设备、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实现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作出基本保障。 首先,因地制宜,加强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将群众基础好、受众面广的地方传统体育项目通过科学合理化改造后, 建设成为具有地方特色化校本体育课程。 其次,要根据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配置新的体育设备、设施,并加大对现有的体育场地设备、设施的有效利用。 再次,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来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丰富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做好课堂教学外的教学扩展和隐性课程建设。

3.3 嵌入社会治理新观念,完善学校体育的过程监管与保障机制

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不仅是学校体育的任务、目标与努力方向,还是家庭、社会乃至国家与民族共同的期待。 学校体育虽然是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主阵地,但却无法“毕其功于一役”。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形成全社会“共担责任,形成合力”的青少年健康成长责任机制体制。 所以,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问题不是一个单一性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问题,需要集合一切社会力量投入到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教育中来才能实现这一共同目标。 目前,学校体育在课堂教学以外的管理与监督机制还很不完善, 效率也不高,学校、家庭、社会3 个方面基本处于脱节状态。 这也是制约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实施的困境之一。 因此,学校体育管理体系中嵌入建立在大数据与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网格化管理以及网络化治理方式, 对于完善学校体育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它能够通过大数据平台使青少年体质健康管理更为具体化和明确化。 第二,它能够通过网络应用软件将体质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使体育运动生活化、常态化和习惯化。 第三,通过大数据平台和网络技术分析, 能够使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 第四,通过互联网可以跨越空间限制,搭建一个由学校、家庭、社会体育组织等组成的责任共同体平台, 真正实现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的立体化模式, 实现集社会之合力共同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四位一体体育教师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推进“四位一体”土地制度改革
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全面推行主体教育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教师应重视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