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苗苗
(皖西卫生职业学院 安徽·六安 237005)
白内障是眼科多发病,高发人群为老年人,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据相关数据表明,我国白内障盲的积存患者数量大于200万例,而每年的新增患者约有40万例。本院连续11年作为政府指定的复明工程单位,已经成功开展了数千例免费白内障手术。有研究显示,临床路径可以大幅度提高白内障患者在防盲手术中的治疗效果,对于患者的复明治疗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临床路径在白内障防盲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选择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在2018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175例白内障防盲手术患者为研究主体。分成 A组和B组,分别是91例(102眼)和84例(90眼)。A组中,男43例,女48例,年龄范围在44-89岁,平均(72.14±7.16)岁;B组中,男 40例,女 44例,年龄范围在 45-90岁,平均(71.24±7.05)岁。诊断符合ICD10:H25.901老年性白内障疾病编码,所有患者均排除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等病症。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知识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B组给予常规诊疗护理,包括术前准备、术前用药、手术护理、心理指导等。A组给予临床路径,具体为:
1.2.1 配合筛查
护理人员配合医生进行早期筛查,排除高血压等病症,对诊断符合ICD10:H25.901老年性白内障疾病编码的患者进行登记处理,同时,宣讲入院注意事项,明确相关手续的办理流程,使患者了解住院过程。
1.2.2 做好入院前指导工作
患者入院前一天,护理人员提前准备专用病房供临床路径病人周转,电话告知入院时间及手术时间,手术方式均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叮嘱患者提前做好个人卫生清洁,例如沐浴和理发等。告知患者第二天清晨空腹来院,与家属共同履行相关手续。
1.2.3 协助患者检查
入院当天,护理人员需协助患者进行眼部检查和术前检查,包括裂隙灯检查、眼压、泪道冲洗、眼科A、B超+角膜曲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验光、血压测量、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血糖、大便常规等,既往有肺部疾病患者需行胸部X光片。术前给予抗菌药物眼药水联合非甾体抗炎药物点用,每日4-6次,用药1天。通过集体宣教和个别指导等途径,为患者讲明手术流程和注意事项,对于患者的疑虑应耐心解答,列举手术成功案例,缓解患者紧张心理。
1.2.4 术前准备
入院第二天为手术日,护理人员应配合医生进行术前相关准备,给予患者心理疏导。术前30分钟术眼散瞳,给予口服地西泮5毫克,告知患者手术时长和术中的配合事项,与家属做好沟通。
1.2.5 手术过程
术眼表面麻醉,手术方式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时间约25分钟,术毕告知患者及家属手术结果及术后注意事项。
1.2.6 出院标准
入院第三天或第四天,对于手术后反应较轻,病情稳定,切口闭合好,前房形成,眼压正常,裂隙灯检查无明显异常,人工晶体位置良好的患者给予安排出院。于出院当天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患者对医护服务质量的满意率,并告知患者出院后术眼给药方法,确定复诊时间。患者出院1周后,随访其康复情况和并发症情况,做好记录。
对比两组的临床指标,包括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
并发症包括上方虹膜反复脱出、角膜水肿、切口渗漏、继发性高眼压、葡萄膜炎等,发生率=各并发症例数之和/本组总例数。利用自制评价表,评估患者对医护服务质量的总体满意率,满分100分,≥90分为十分满意,73-90分为满意,59-73分为不满意。满意率=(十分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本组总例数。
医护人员通过制定临床路径优化了A组病人的诊疗、护理流程,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术前检查、术前准备、手术过程及术后治疗康复,让医护工作流程科学、快捷,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都较传统组大大减少(p<0.05),在确保服务质量的基础上降低了成本,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费用对比
A组病人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共同制定针对白内障诊断和手术具有顺序性的连续、动态的服务计划,减少康复的延迟和资源的浪费,而医护人员在整个过程中也体现出更加积极、规范和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根据病人在出院时医护服务质量调查问卷统计,A组病人服务质量总满意率是 96.70%(88/91),不满意仅3例(3.30%),而B组服务质量总满意率仅为 89.29%(75/84),不满意 9例(10.71%),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护理服务质量总满意率对比
A组102眼中,共计4眼发生了并发症,角膜水肿和继发性高眼压病人经积极治疗后好转,B组90眼中,共计10眼发生了并发症,术中病人紧张情绪造成麻醉效果欠佳,憋气造成眼内压升高均可引起手术操作时间延长,器械进入前房动作增加,造成眼内出血,术后严重眼内反应等,由此可见,给予临床路径治疗组较传统组发生术中、术后并发症几率更小,术后效果更好,详见表3。
表3:两组患者并发症对比
临床路径是由医疗、护理及相关专业人员在疾病诊断明确以后,针对某种疾病或某种手术操作而制定的具有科学性或合理性的时间顺序性的患者照顾计划。简单的说,临床路径是通过对患者治疗过程进行管理,体现医护工作的标准化和精细化原则。在中国,临床路径起步较晚,1996年,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吴袁剑博士向护理界引入临床路径这一概念,我国医疗界在推广使用临床路径过程中,逐步发现临床路径具有适合基层医务人员、规范且提高效率、病人花费较少等优点。虽然本院从事白内障防盲工作年限较长,经验较为丰富,但是本科是眼耳鼻咽喉科综合病区,床位紧张,护理人员眼科专业知识参差不齐,尤其是在短期内进行大规模白内障筛查和手术治疗过程中,传统模式难以达到理想目标。
目前治疗白内障患者的主要方法是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虽然手术微创,病人恢复较快,但是防盲受众多数为大别山区老年病人,缺乏白内障相关诊疗护理常识,又因履行手续、术前检查等程序较为复杂,部分患者手术配合度和治疗依从性欠佳,因而影响了手术效果和复明工程的满意度,通过此项研究证明,如果从筛查开始,制定一个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临床路径,通过临床路径对治疗和护理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干预,高效完成诊疗过程并给予患者健康教育及心理等方面的指导,使其具备一个充足的术前准备和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更好的配合手术,减少手术并发症,增加术后复诊依从性。而医护人员也可通过临床路径,规范治疗操作和护理流程,给病人尽可能提供有效的护患沟通,避免忙中出错,增加了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降低医疗费用,缩短患者住院天数,减少医疗纠纷,逐渐提升患者满意度。医护人员在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也可不断提升业务能力,锻炼工作配合及默契能力,更有效的进行医疗质量监控,及时反馈与整改,提高复明工程的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临床路径能够节约白内障防盲中的医疗资源,降低手术并发症,使患者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帮助其重见光明,具有推广价值。今后我们在推广的过程中还需要环节的不断优化和完善,阶段性的总结和改进,让其为大别山区白内障患者谋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