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俊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 200000)
为了应对这些全球教育格局的变化,以及新加坡教育体系不断变化的需求,NIE不断完善教育模式,于2009年首次推出21世纪教师教育模式,其核心环节与关键过程正是教育实习,实习质量保障已成为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但除此之外,它还为师范生发展个人教学能力以及获取和发展教师的教学知识和专业内容知识提供了环境。正是通过实习经历,学生教师发展了重要的专业知识,如对人的认识、对自己的认识、自我控制能力和人际敏感性等,这些都是贯穿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特征。此外,实习还教授一些软技能,如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教职工同事合作的能力以及培养专业价值和态度的能力。通过教育实习,师范生实现从校园学习到课堂教学的有效过渡。然而,当前我国师范生教育实习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为了从整体上加强三方关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NIE采用了“强化合作模式”。这是一种基于大学的教师教育模式,其特点是课堂教学和学校实习。通过师范生一体化培养模式,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努力,帮助学生教师实现从校园学习到课堂教学的有效过渡。
弥补理论界与实践界的差距一直是世界范围内教师教育努力的方向,无论是机构还是国家机构都认同大学模式或校本模式。在“强化伙伴关系”模式下,学校在提高师范生实践能力上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以促进师范生专业发展,并弥合基于理论的学习和“真实课堂环境”之间的差距。
与教育部一起,新加坡教师教育牢固的三方关系促进了团结一致的意愿和努力,为教师在21世纪的课堂工作提供最佳支持。
教育实习离不开导师的专业支持,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素质影响着教育实习的质量。在实习期间,指导是至关重要的。这种支持使学生教师有意义的经验和学习,以及改善他们的教学。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提供师资支持——实习导师团,实习导师团在师范生教育实习过程中进行跟进指导,帮助师范生实现角色转变,以促进师范生教育实习质量的提高。实习导师团由三类教师组成。一是学校协调导师(schoolcoordinating mentor),主要是指由实习学校校长任命的高级别教师。二是学校合作导师(cooperating teachers),通常由实习学校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三是高校导师(supervisors),其由NIE教育学院的教师担任。同时NIE建立严格的导师挑选与培训制度,致力于促进导师的专业发展。
实习课程是所有师范生的必修课程,新加坡师范生教育实习采取的实习形式一是较短的实习时间到学校获得教学经验和助教奖学金,另一种是较长的实习时间用于集体教学。每一次实习均与学校作出安排,让师范生有机会在完整的课堂上教授他们的专业科目。教育实习活动遍及整个学士(教育)课程,并具有发展性特征。课程共分四个实习阶段,即:学校体验(SE),助教(TA),教学实习 1(TP1),教学实习 2(TP2)。
表1:新加坡教育实习课程安排
新加坡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旨在把学生教师培养成专业的反思实践者,学校与实习学校提供实习机会与环境,与此同时强调作为实习的师范生应该做好准备应对教学实践。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反思被视为关键,离开反思,教师难以突破自身所有的行为习惯等,约克·巴尔对教师的反思过程进行了描述,提出反思性实践过程。近些年来,将教育实习理解为“反思性专业实践”日益被认可与接受。这种取向认为,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是反思性实践者,其如何理解教学并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基于在教学实践中经验的积累和反思。新加坡教育实习鼓励师范生运用反思性实践模式,促进专业对话,帮助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运用理论和实践知识,反思自己的专业价值观和态度。其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教师成为他们的教学专业的反思和有效的实践者。
21世纪教师教育(TE21)模式提出了一种价值中心的VSK教师教育计划,包含价值(V),技能(S)和知识(K)是三个维度。新加坡对师范生教育实习制定了完备成熟的评价标准。高校导师与学校导师共同拟定了师范生教学能力评价框架(assessment of performance teaching),改评价框架包含教学过程与专业特质和态度两大部分,同时新加坡教育实习评价以形成性和总结性的评估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教师清楚地了解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教学实习”的目的是让指导教师对观察到的课程有一个清晰而准确的描述,从而为与他们(有时也包括与合作教师)在课后会议上进行讨论提供基础。在第二次和随后的课堂观察中,这种反馈特别针对师范生事先同意的特定课堂观察的焦点。因此,课堂观察的目的是为师范生提供形成性的反馈,结果评价是教育实习的第二个目的,课的观察是建立一个业绩记录,将被用来提供最后总结性评分。
时间在总量上越来越充裕是当前世界各国教育实习发展的一大趋势。在英国,师范生一般至少要花15周时间进入学校进行见习与实习。而我国的教育实习的时间普遍较短,短则4周左右,且大多数学校把大四第一学期作为教育实习期,这样的教育实习安排与毕业生考研或找工作时间产生部分冲突,从而导致学生精力疲乏,不能同时兼顾,与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师范生教育实习质量的下降。因此,在制定教育实践课程方案时,应将整体慢慢细化到每学期,再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既能够对于四年的实践课程有时间上的联系性,也能够将目标一步步落实到每一阶段中去。
师范生教育实习涉及到实习学校与所就读的大学院校,当前中国大多数师范大学具有实习基地,为师范生实习提供了一个过渡阶段,帮助师范生更好的展开入职适应,最终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一线教师。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教育实习,促进新教师的自我成长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在我国的师范生教育实习中,主要有集中实习和自主实习两种形式,其中集中实习有高校为师范生对接实习基地,但当师范生开始正式实习后,高校与实习学校之间却缺少沟通,处于独立的状态,高校老师很少了解实习生在实习阶段的情况,而实习学校也不了解实习生的在校就读时的情况。在自主实习中大学与实习学校之间的沟通就更少了。教育实习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它是在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境中进行的。因此,实习活动的有效展开需要学校、幼儿园与师范生等多方助力,及时跟进师范生实习状况,给予有效指导。
Komives指出指导有助于促进反馈、自我反思和角色建模等。在教育实习期间,指导是至关重要的。这种支持使师范生在实习阶段获得有意义的经验和学习,以及改善他们的教学。在教育实习中,师范生需要加强自身的反思能力,指导教师对师范生的实习在教学能力、教育知识上进行指导,作为“反思促进者”的身份支持师范生在教学问题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热情等方面的专业发展。在反馈与评价过程中有助于师范生梳理与总结每天的成长经验,促进自身的改善。在不断地反思中,始终保持成长的状态,也能够明确个人发展的方向,而不会产生职业迷茫。
培养有思想的教师,使师范生成为他们的教学专业的反思者和有效的实践者。不但需要外界环境与条件的支持,还需要师范生自身运用理论和实践知识,反思自己的专业价值观和态度,梳理教育实习中的成长经验,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将所学的理论与技能融会贯通为自己的经验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一线教师。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而这就需要学生在教育实习中时不断地进行自我总结与反思。因此,在教育实习中应关注如何帮助本科生进行感悟与反思。促进自身从学生到反思实践者的转换。如:可以在课堂上后的反思讨论会中进行教学实践的分享与评析,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想法与问题来上课,在与他人的交流和分享中解决问题,累积经验,这是一种互相成长的良好方式。此外,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课堂记录与总结,每周写1篇反思报告等形式也可以促进师范生的反思。总之,无论以何种形式进行反思,最终强调的应该是学生自我经验的积累,这样才能够保障在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后的课程实施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