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馨瑶
摘要: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儿童有着会吸收的心灵,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再这样的儿童观的引领下,我们重新去思考当前学前教育中幼儿的艺术教育,就会发现某些由来已久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解析《我是儿童艺术家:学前儿童视觉艺术的发展》一书,结合日常教育工作实践,提出培养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新思路。
关键词:
感受与欣赏、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
“把人画的大一点”、“沟边用深色的笔”、“顺着涂色涂得才均匀”……这些话您听起来是否觉得耳熟?是的,这是大部分幼儿园美术艺术教育的日常,这从一个侧面展示出当前学前儿童视觉艺术的结果导向问题——重视技法的教授、重视结果的产出。简单来讲,就是期待儿童做出成人眼中“合格”的作品。
一、注重感知与体验——为儿童艺术表现奠定基础
(一)多感官联结
“如同早期发展一样,早期艺术鉴赏具有强烈的感官特征。儿童全感官的参与可以较好地促进儿童与视觉艺术的互动。”教师应提供一个感官联结的艺术新世界,在美术活动中调动儿童的眼睛、耳朵、鼻子、身体,让儿童在体验中认识自我、了解他人、感知周围的世界;不以“死”的知识为目标,只求为儿童提供“活”的体验,动静相宜地为儿童提供主动体验的环境与机会。
(二)放弃预设,尊重儿童
“艺术表现最好在信任、支持和没有竞争的环境中。”发生艺术教育中的教师与儿童是互动的双方,艺术教育的过程是共同体验的过程,教师应怀有随机应变的能力,为儿童提供灵动活泼的体验。儿童有着会吸收的心灵,儿童有着自己的一百种语言,所以儿童的体验是不可预设的。
(三)注重情感的体验
艺术是一种情感表达,我们的艺术教育却忘记了这一点,使艺术教育成为技艺学习。艺术所表现和展示的丰富人类情感世界,往往给人以无形的激发和教育。
二、注重创造与表现——为儿童艺术创作提供机会
(一)提供适宜环境
书中指出,为促进儿童艺术创作,教师需要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包括:1.布置一个富有吸引力的、固定的艺术区角;2.提供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工具与材料;3.提供足够的、方便取放的收藏空间;4.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5.展示儿童的艺术作品;6.让儿童把艺术作品带回家。
通过上述策略,教师可以为儿童提供艺术创作的足够物质材料、空间与时间,激发儿童兴趣,帮助儿童树立信心,更可以帮助家长更加明确地认识到艺术活动是儿童早期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家园合作,帮助儿童创造美,分享美。
(二)艺术教育融入一日生活
艺术不仅仅发生在集体活动活动时间,艺术可以融入一日生活的每一個时间段里。教师需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艺术教育的契机,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儿童发展的专业知识,才能准确地捕捉动态的儿童与活动;老师还需要具备善于生发的头脑,根据儿童的实际活动,适时生成活动,将视觉艺术经验融入环节,抓住每一个绝佳的自然时机。教师应该在一日生活中支持儿童的深度探索,深化对材料使用方法的认识。
(三)重视过程胜于结果
尽管已经有很多理论与专家都提出在视觉艺术教育中需要避免强调结果,但当前幼儿园艺术教育实践中仍有模式化、强调结果的倾向。教师在管理者和家长的压力下,制作出供儿童模仿的成人样板,要求儿童进行模仿,甚至会为儿童提供只需要稍加装饰的底线或者底板,布置在墙面环境和幼儿作品展示栏中。
艺术教育中,需要教师拥有开放的眼光,尊重儿童的自主性,提供与真实生活的联系,鼓励儿童去探索、创造,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一)鼓励儿童表达与反思
1.鼓励儿童表达:在儿童表达自身的艺术感受时,教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接受儿童对自己作品和所见的解释,在儿童表达自己的意图时,教师不要纠正儿童的表达,而是要尊重儿童,做一个积极的聆听者,给儿童营造舒适安全的表达环境,使儿童敢于面对艺术创作中的挑战。
2.引导儿童反思:有方向的问题可以帮助儿童脱离仅仅指出艺术作品中的事物的层次,教师应是一个善于提问的人,用具有思考意义的问题引导儿童进行反思,对自己的作品和他人的作品进行深度思考,也可以引导儿童进一步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
(二)教师评价的科学化
学前儿童十分看中成人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艺术创作的积极性,教师评价策略十分重要。首先,教师在评价儿童作品或活动时应使用描述性语言而不是判断性语言。要说“我看到了……”或者“这让我想起……”,而不是简单的说“我喜欢你的画”或者“你做的东西真漂亮”。详细解说个人喜欢或者不喜欢某物的原因,有益于儿童形成技能与审美判断。
其次,教师应使用语言讨论艺术作品的效果与美感。当教师使用细致的描述性的语言时,对儿童是一种示范,儿童会用同样客观的语言来描述艺术作品,这有助于提升儿童的艺术鉴赏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美】安·爱泼斯坦 伊莱·特里米斯 著,冯婉桢等译.我是儿童艺术家:学前儿童视觉艺术的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滕守尧.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