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园 杨萍 王芳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检测在ANCA相关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ANCA相关疾病患者212例,抽选同期52例健康志愿者,对全体研究对象的血清ANCA进行检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检测在ANCA相关疾病中的检测阳性率。结果 健康志愿者组均未检测出ANCA,WG、SLE、未分类性血管炎、肾病综合征、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患者的ANCA检测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组(P<0.05)。结论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检测在ANCA相关疾病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利于为ANCA相关疾病治疗和预后评价提供支持。ANCA作为一种具体的诊断筛查参考指标,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预后评价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病情诊断;ANCA;肾小球疾病;预后评价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5--02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是一种针对中性粒细胞胞浆成分以及单核细胞溶酶体所形成的一组自身抗体,对其研究过程当中发现ANCA和WG(韦格纳肉芽肿)、MPA(显微镜下多血管炎)、CSS(变应性肉芽肿血管炎)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将其视为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小血管炎。ANCA,特异性PR3抗体和抗MPO抗体的检测已成为原发性小血管炎的敏感特异的血清学检测项目。近些年来,相关方面的分析已经发现,我国存在的一些原发性小血管炎并不十分罕见[1]。ANCA本身是一组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的血清学标志抗体,能够用于对血管炎的诊断以及分类和后续的评估工作。除此之外,ANCA也会在一些肾小球疾病中被发现,ANCA阳性的肾小球疾病在临床病理方面的表现相对来说会比较严重,患者的病情进展极快,因此通过对ANCA在肾小球疾病中的实际发生情况进行相对应的分析具有临床价值,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ANCA相关疾病患者212例,抽选同期52例健康志愿者,ANCA相关疾病患者中有9例为WG(韦格纳肉芽肿),20例SLE(系统性红斑狼疮),12例未分类性血管炎,85例肾病综合征,42例急性肾炎,44例慢性肾炎。
1.2方法
ANCA检测试剂盒采用德国欧蒙公司生产,仪器使用EURO Pattern全自动荧光判断系统。对全体研究对象的静脉血采集2ml,以3500r/min离心10分钟分离血清,检测方式为间接免疫荧光法[2]。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4.0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健康志愿者组均未检测出ANCA,WG、SLE、未分类性血管炎、肾病综合征、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患者的ANCA检测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组(P<0.05)。详细情况见表1。
3讨论
ANCA是存在于系统性血管炎患者中的一类自身抗体,其抗原是多形核粒细胞(PMN)和单核细胞的胞浆成份。近些年来,相关方面的专业人员对ANCA和靶抗原的具体性质以及相关疾病之间存在的关联性进行了相对应的分析,同时也对致病的原理以及具体的疾病检测方法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实际中,ANCA本身体现出能够激活嗜中性粒细胞的作用,使细胞释放其中存在的一些蛋白水解酶、髓过氧化物酶以及其他的一些氧自由基,从而能够使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受到相对应的损伤[3]。这些抗原能够和相对应的一些抗体结合,共同产生一种免疫复合物,使患者的补体系统得以激活,从而加重患者内皮细胞的进一步破坏,参与到血管炎的发病过程中促进患者发病。因此,ANCA检测能够用于诊断原发性小血管炎。
随着对ANCA的深入研究和检测方法的提高,ANCA相关系统性血管炎的发病率较以前有所提高,年发病率为30/100万,伴发急性肾衰约5%~6%[5]。抗PR3和抗MPO阳性的血管炎有相似的临床和组织学特点,如上、下呼吸道损害,肾损害,单神经炎和多神经炎等。有学者将抗PR3和抗MPO在AASV中阳性率的分布进行比较,研究证实大部分WG病人抗PR3阳性,NCGN病人中绝大多数抗MPO阳性,MPA病人中二者的阳性率基本相同。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二者在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病理生理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间接荧光免疫法是检测ANCA的参考方法或者标准方法,至今也是最常用的经典方法。欧蒙公司生产的使用固定剂乙醇和甲醛,乙醇作为固定抗原片来进行试验,表现为阳性时,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可以看到胞浆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C-ANCA或者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的熒光颗粒[4]。前者抗体通常会在胞浆内呈现颗粒状的排布,主要的靶抗原是蛋白酶3,而后者在细胞核的周围主要是呈线条状的分布,主要的靶抗原是髓过氧化物酶,除此之外还存在弹力蛋白酶以及组蛋白酶和乳铁蛋白等物质。此法是区分c-ANCA和p-ANCA的基础,有较高敏感性,可半定量,但测定的是总ANCA,不能准确区分靶抗原,需特异性的检测方法作为补充。为提高对疾病诊断的特异性,检测时应注意以下问题[6]。第一,检测ANCA,一般建议同时做IIF初筛和相关靶抗原的确认实验,以提高ANCA的临床应用价值,不做单独初筛或单独确认实验,以免降低对疾病诊断的特异性。第二,不能仅检测抗PR3和MPO两种特异性抗体,而不进行IIF初筛,这样容易限制ANCA对疾病诊断的特异性。
本文的研究中已经发现,健康的患者没有检测出ANCA,同时这种情况会在其他的疾病患者中呈现不同程度的显示。这就表示ANCA在临床方面能够用于对相关疾病的诊断以及病情的判断和疗效以及预后评估等多个方面的重要指标。WG患者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病程的进展情况相对来说会比较快,导致其呼吸功能以及肾功能方面存在障碍,因此其预后就会比较差[7]。本文的研究分析,发现WG患者的ANCA阳性率相对来说会比较高,因此ANCA检测能够提高该种疾病的诊断率,可能患者的肾和肺功能病变方面还未出现严重影响,但ANCA检测已出现异常,有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ANCA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除了对WG比较敏感,同时也会对其他的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敏感,包括肾病综合征以及其他的一些肾小球疾病等。在临床医学方面,SLE是一种多系统损害症状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能够导致患者的各部分系统以及器官都受到相对应的影响,继发性狼疮肾炎的发病率会比较高,导致患者肾衰竭而死亡。本文的研究中分析发现,在一部分SLE患者的ANCA检测环节会表现出阳性,而SLE本身的病理情况是血管炎,这就表示ANCA可能会参与SLE血管炎方面的发病。因此进一步研究ANCA和SLE的关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血管炎的具体发病机制。ANCA定性分析方式能够帮助患者的病情活动及预后判断更加有效,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本文的研究中分析发现,肾小球疾病的患者基于ANCA检测方面的阳性率也会比较高,ANCA阳性肾小球疾病是近些年来发现存在的一种综合表现,其各种病理表现都会比较严重,患者的病情进展比较快,会导致患者肾衰竭,ANCA阳性疾病的患者通常预后情况会比较差,生存率会比较低,通过对肾小球疾病患者进行ANCA的检测,进行早期筛查,早期干预,体现其重要的价值,为疾病的治疗及预后奠定良好的基础。
除上述内容以外,我们也结合了其他学者的研究[8],进行了ANCA的研究。中性粒细胞受到抗原刺激之后,细胞中的α颗粒可释放蛋白水解酶3、弹性蛋白酶等等,最终会刺激机体产生ANCA。ANCA与靶抗原结合后,会形成免疫复合物,最终对内皮细胞的破坏强队增加,也参与到了血管炎的发病过程中。在ANCA检测下可以提高对多项疾病的诊断率,且在病变尚未对肺部、肾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的时候有所体现,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意义重大。此外,ANCA的敏感性高,对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均有较高的诊断。例如SLE属于多系统损害的慢性系统性和累及到多个器官和系统,最常见的部位则是肾部。通过对患者进行ANCA的检测,可以发现ANCA参与到SLE血管炎过程,并且可以阐明ANCA血管炎的发病机制。总体来看,ANCA可以作为重要的指标对ANCA相关疾病进行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ANCA阳性患者可以来自于不同的科室,包括风湿免疫科,肺病科,肾内科等等。肾内科ANCA患者的阳性率高,主要是由于与坏死性新月体肾炎以及肾小球坏死等疾病相关。此外,ANCA阳性还可见于炎症性肠炎,甲亢等疾病的患者。随着人们对ANCA研究的深入,关于其对疾病的鉴别诊断和预后分析也受到了医学界的重视,但是ANCA无特异性,故而在临床中需要结合患者病症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切实判断。目前ANCA已成为系统性血管炎的敏感血清学诊断工具,ANCA已成为研究系统性血管炎的热门课题。
ANCA相关系统性血管炎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到ANCA、致炎因子、内皮细胞及其它免疫效应细胞的相互作用,目前对ANCA的致病作用研究较为深入。1991年Ludemann提出ANCN介导的血管损伤模型,其主要内容为:①细胞因子,如IL-8、IL-1和TNF等刺激中性粒细胞,细胞浆内PR3、MPO等抗原物质相互作用,致中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PR3、MPO、HLE等,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引起血管火。ANCA在AAVS中的致病作用,其证据主要来自于临床和体外试验,已有充足的体外实验证明ANCA是有害的,但ANCA是血管发生损伤的初始原因还是第二因素,目前尚未定论。
总体来说,本文的研究中涉及到的疾病相关临床表现会比较复杂,容易会产生误诊、漏诊的情况,ANCA作为一种具体的诊断筛查参考指标,对其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预后评价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云宗金, 徐鹏程, 宋斌,等.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肥厚性硬脊膜炎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 252(08):68-71.
[2] 刘在栓, 刘雨欣, 胡靜,等.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荧光模型与其抗体谱对应关系[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9, 16(14):26-29.
[3] 王美娥, 胡朝军, 李萍,等. 血清ANCA和GAB不同类型抗体检测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临床应用[J]. 临床检验杂志, 2020, 038(001):73-75.
[4] 刘玉鹏, 宣依依, 赵震,等.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合并肺间质病变患者血清KL-6水平分析[J]. 河南医学研究, 2019, 28(07):1165-1168.
[5] 陈乐,何焱玲.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血管炎中的作用机制新进展[J].国际免疫学杂志,2018,41(1):94-99.
[6] 安晓宁,陈永熙.单核-巨噬细胞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40(1):123-127.
[7] 何浩,杨惠琴,邹荣等.泼尼松与黄芪注射液联合治疗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阳性检出率的改善作用[J].实用医学杂志,2021,37(11):1481-1484.
[8] 喻慎仪,黄琴,任昊等.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神经系统病变的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19,40(2):15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