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拥琴
数学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科学,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现在数学仅仅只是课程安排上的一堂课,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距甚远。数学教学应该有效连接生活,让数学在生活中被赋予活力和创造力。数学应当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导儿童回归到具体成长阶段和生活背景,遵循教育的规律对其实施自然有效的引导,从而培养素质全面、个性鲜明的人。数学的学习还应该做好反思,抓好错题整理,以便在反思中不断纠正航向,不断实现超越。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大重要途径,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新课标教材里有不少内容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如:商场购物、参与过各种各样丰富的活动、介绍自己的学校和学校生活、了解世界各地的一些奇观、了解身边存在的一些数学现象等等,不少内容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材是生活素材的载体,我们应该立足教材,充分利用好教材。
首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教材仅仅是学生学习的文本,不是学生学习的全部内容,也不是教师教学的全部资源,教材受到篇幅、课时数、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加入过多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结合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理解并重组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教师需要从生活经验中补充一些让学生感到亲切熟悉的内容,让学生能在课堂上进行生活化的拓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应变力和创造力。在现在的教材中,练习题还都是一些固定的例题,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适当的问题改变,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其次,可以引入合适的生活实例。教学前的导入就像是精彩影片的“片头”。学生日常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知识和情境,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来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增添新鲜感,从而让他们不会觉得数学是枯燥无聊的,进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数学课教学的内容有时是一些较为枯燥、抽象的概念,这样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更需要选择学生熟悉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有数学,并学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教学三年级一位数乘两位数时,将例题根据学生不节约用水进行改编,让学生猜一猜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会浪费多少水?学生的兴趣一下高涨,纷纷开始猜测。教师告诉他们一个数字,让他们计算这样滴水一年会浪费多少水。很快,有的学生便有了结果,让他们说说方法和解答过程,这样就教会其他人方法。看到最后的结果学生都会感到惊讶,“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能浪费这么多的水!”现在请你们算一算:你们家所在的小区有多少户人家?这样的一个小区一年会浪费多少水?虽然是计算过程比较烦琐的计算题,但是由于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兴趣,他们反而会感觉有趣。
二、建构认知结构
反观现今的小学数学课堂样态,大部分教师囿于缺乏对学生基础学情的调查,抑或对于小学数学教材编排体系的视域狭隘,教学时缺乏整体、全局的眼光,不能瞻前顾后、上传下联,教学某个知识点时,常常就“点”论“点”,看似热闹的课堂,结果学生只是得到了一个“结论”而已。这样的教学形式,虽然学生也掌握了某个知识点,但是这些知识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呈“点状”“离散”分布,未能“前后呼应”,学生在运用时,难以快速提取与转化。以“圆的面积”一课为例,大部分教师教学时往往按照教材的顺序先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发现圆的面积与半径平方之间的倍数关系,接着通过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验证课始的猜想,最后通过练习巩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虽然学生能够通过大量的练习熟练运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但是,后期的“副作用”也会逐渐显现:内容抽象,教师引导过多,缺乏整体建构。在教学中我是这样来建构的:
【片段一:动态展示,感受变化】
师:为了方便,我们请电脑来帮忙(切换至几何画板)。我们首先将圆平均分成4份,怎么样?
生:有点像平行四边形。
师:接着再将圆平均分成8份!看一看!和刚才相比有什么变化?
生:比刚才更像平行四边形。
师:还能更接近平行四边形吗?
生:分得更多一些。
师:也就是将它平均分成16份!继续看一看!和刚才相比有什么变化?
生:更像平行四边形了。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更像平行四边形的?
生:下面那条边越来越直了。
师:也就是底越来越直的!在数学上,这就是化曲为直(板书:化曲为直)
师:那么,咱们拼成的图形还能更接近平行四边形吗?
生:能。分得再多一些。
师:我们就继续来分一分吧!想平均分成多少份?
生:100份。(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
(学生发出“哇”的惊讶声。)
师:如果我们分成的图形越来越多,那么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来越接近长方形。如果我们分得份数足够多,那么拼成的图形就是长方形!
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突破动手操作等分份数偏少的局限性,同时也可以节约教学时间。本节课通过几何画板动态演示等分“逼近”的过程,给学生造成视觉的冲击,让学生在观察中体会随着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会越来越接近长方形,从而想象出只要平均分的份数足够多,拼成的图形就是长方形,渗透极限思想的同时,消除“近似公式”的错误观念。
三、利用错题资源
在日常生活中,凡是那些善于及时总结自己的错误、总结失败经验教训的人往往比那些不善于总结失败经验教训的年轻人更加容易接近成功。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可怕的是对自己出现的错误没有进行及时发现和改正。让错题变废为宝,教师通過引导学生整理错题集,可以充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态度和及时纠错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真正学会归纳分析、梳理,抓住问题的出发点和关键,条理化、系统化地分析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全面收集错题,形成学生错题库
学生准备好专门的“错题”笔记本,将课堂练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全面整理收集起来,包括课堂练习、家庭作业、单元测试等。在进行整理和编辑时,需要保证内容包括完整的练习题目、原来的解题错误过程方法等。即对错题来一次完整的复制,从作业本或纸上复制到“错题本”。可以一周复制一次,这种复制并不一定要做到一网打尽,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为其指定将哪些错题“拷贝”到“错题本”上。也可以一个知识点学完后整理一次。整理好后可以将这部分错题放置一段时间后,让学生拿出来再重新做一遍,教师再次对其进行批阅,如果又出错,让学生准备第二“错题本”进行二次“复制”,这时要求学生将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及时做好记号,引起注意,对“错题”本进行全面分析,找出造成错误的根本原因,如学生审题的疏忽、概念不清晰、忘记公式、计算大意、格式不完全符合要求、做题的速度慢等,再指导学生写出各种正确的步骤和解题错误方法。最后让学生到练习题中找些相似的习题作为举一反三,对同类的题目进行强化练习,优化学习效果。
(二 )老师收集错误率高的习题,形成教师“错题本”
教师在批改作业或试卷时,将错误频率相对较高、较为容易发生出错类型的题目记录下来,形成教师“错题本”,教师构建“错题本”时,要从学生共性问题和易错点上着手。构建的共性“错题”题库,需要包含不同的知识点,如根据各个类型的题目和知识点,记录整理出该类题目中出现错误频率较高题目的正确解题方法;深入分析导致学生出现这些错误的主要原因,如审题不仔细、思路错误、理解方法上有偏差、概念模糊等,教师可以利用自己整理的“错题本”窥探到学生思维的易错点,思维的难点,从而分析和指导自己的教学过程、组织方式、重难点的把握等,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地改进和完善,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优化和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