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波通信中的抗干扰技术研究

2021-01-10 00:14努尔古丽·吐尔逊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1年23期
关键词:抗干扰技术

努尔古丽·吐尔逊

【摘要】由于技术在远程通信中的灵活性,短波通信在各个方面得到了較为广泛的应用。然而,随着人们对通信技术需求的不断增加,通信技术被干扰的现象成为经济技术发展的障碍,给人们的安全和实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此基础上,有必要从技术层面研究提高短波通信抗干扰性能的策略。基于对短期沟通的一般介绍,利用短波通信的相关技术解决短波通信在传输中的问题,分析和探索短波通信的抗干扰性问题,以解决分析中的抗干扰问题。

【关键词】短波通信;抗干扰技术;远程通信

中图分类号:TN9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23.003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要素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加强信息收发安全已成为国家和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内容。短波通信技术已经成为现代通信技术的主要组成成分,其抗入侵能力和安全防范措施对内容数据传输至关重要。短波通信技术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但由于它固有的技术和特性特点,往往伴随着电磁威胁等,抗干扰能力也存在不足。鉴于短波通信技术在数据安全中的关键性,还有其抗干扰技术方面的薄弱问题,有必要研究如何将短波通信引入到技术水平上进行抗干扰。通过技术手段解决通信的干扰性问题。

1. 短波通信描述

在通信方面,短波通信属于无线电通信技术,其主要通信源是将电波传输到电离层,并通过反射将电波传输到合适的仪器。通常,无线电波的传播,包括无线电、广播公司、无线电、卫星、雷达等,都是通过无线电波的传播来实现的。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有地波传播、直射波传播、天波传播、散射传播等。

在短波通信中,电离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电离层在离地约50公里至2100公里的高空电离状态下与大气层相连。电离层分为四层,D、E、F1和F2。D层深度60~90km,白天可反射2~9MHz的频率,E层的深度大约为80~140km,对短波信号反射起很小的影响,F1层高度大约160~210km,仅白天工作,F2层高度要比210km大,为F层主体部分,支持白天短波传播。在上述的几个电离层中,短波反射能力最大层数是f层,是短波通信受影响的关键。从无线电波传输的角度来看,球面取向是无线电波传输质量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一般来说,离子电流浓度越高,反射波频率越高,浓度越低,反射波频率越低。由于不同的区域、时间、黑子等因素的影响,产生最短的通信时间,因此,短波通信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短波传播的主要路径:天波和地波,其中天波是主要路径。在传播过程中,短波信号通过天线进行发射的,通过电离层反射回地球,然后再从地球反射回电离层。这种传播并不能受地球上的物体的阻碍。然而,由于短波传输的不稳定性,在传播过程中,路径的衰减、延迟、大气杂质、多路径效应、电离层衰减等原因,信号会减弱和失真,这就会会影响短波效应的信号传播效果。

2. 短波通信中存在的干扰类型

短波通信中信号升级的障碍是通信的需要。通信工作的开展要通过不断的改进来满足交流的需要。从短波通信的角度来看,有许多明显的抗干扰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类:

2.1 互调干扰

互调干扰是由于信号传输过程中发生非线性发射的原因造成的,引起信号间的振荡频率,从而导致信号间的相互干扰。根据传输信道的状态,中断问题的原因可分为接收信号机的干扰和发射信号机的干扰。当然,除了接收信号机和发射信号机之外,由于一些设备仪器安装的精度等问题导致干扰也可能成为信号传输的障碍。

2.2 邻道干扰

相邻信道块是在相邻信息信道之间生成的信号块。在短波通信中,频谱受频率边频量的影响,部分边频信号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展开,使频谱从原来的信道迁移到下一信道。该信道发生在距离信号传输最近的接入信道级别媒体共享,出现相邻信号传输过程的互相干扰,且降低了短波通信的稳定性。

相邻信道产生干扰问题是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最主要的是接收信号的机器稳定性差和频率传输过程中不够正确。对于接收机信号,若没有足够的来使用,其稳定性和严谨性得不到实现,则无论传输带宽是否大于频带宽度,都必须影响其他紧密相关的信道。而且较窄也会受到影响。对于相邻信道会产生干扰,妨碍正常通信。

2.3 同频干扰

在短波通信时间内,在同一信道上会出现同时传输多个用户代码的共信道。同频干扰出现的问题有两种原因。首先,编码出现的波形稳定性不够强。用户编码是一种不稳定的波形,在一种信道中进行传输过程时会造成相互的干扰,不同信号停止接收会由于信号站的接近而产生另一个信号,影响传输的精确度。其次,传输站和基站的存在位置相对接近,导致信号传输过程不稳定,影响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质量。

3. 抗干扰技术在短波通信中的应用

抗干扰是短波通信中的一个非常常见的问题,它一方面影响信号的爬升能力,而且对信号传播的性能和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短波通信的抗干扰性能,有效地管理短波通信的质量,必须调整抗干扰技术。为了控制短波通信的因素,必须使用以下技术工具:确保反发射通信的简洁性和有效性。

3.1 跳频技术

跳频技术是一种在短波通信中降低障碍风险,避免干扰因素的技术。这种技术是利用信号的连续振荡来变更频率,同时避免干扰因素。该技术的应用原理是通过检测阻塞信号的频率来调整信号传输的频率参数,使信号能够躲避开干扰信号,保证在信道进行传输。与其它抗干扰技术相比,跳频技术的优点是避免干扰信号,提高传输信号的稳定性,使短波通信的抗干扰能力较强。

3.2 分集技术

技術的多样性通过对信号传输质量等数据的处理提高了信号抗干扰处理能力。该技术将来自数据处理器的前两个或更多信号在通过该技术传输之前组合起来,以增加信号的抗干扰能力,从而使该信号不妨碍传输信道中的其他信号。技术的多样性,如更安全、更稳定的抗干扰技术,对解决领道信道、相同频率等媒体问题有着显著的成效。

3.3 差错控制技术

差错控制技术主要是对信号传输中的电离层发展起来的一种对抗干扰的技术。该技术通过自动变速器、混合纠错和前向纠错等多种模式的处理来保证变速器的质量。为维护差错控制技术,当信号进行传输的过程若发生参数或其他错误时,接收端对信号进行对应的解析和响应,发送方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验证和修正以获得响应。由于调制技术的多样性,误差控制技术主要从信号传输的干扰性出发,进行传递、验证和解决问题,保证通信准确和信号传输稳定性。

4. 短波通信在抗干扰战术中的运用

在短波电台的多网络电台中,如果某一网络电台由于频繁的流量而失去与网络的联系或不能及时发送电报,则区域电台办公室可以进行转信。梯次中继是一种基于分层无线电台网络的“中继”广播,用于更快地传输信息。大型网络套小型、各个平台相互联系,可避免信号的干扰,实现对小型功率近距离的延伸,长距离通信的稳定终端。标准无线电台,避免无线电台之间的相互干扰。异地遥控、集中发射站可通过有线站或其他媒体下载,提高抗识别能力和抗分解能力,遥控可控制多样化的多个网络,两个以上的通信工具,人员和接触板可以获得相同的动力,改善通信渠道,提高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突发性和突发性网络隐藏信息,隐蔽应急,隐藏信息的突然和突然性的网络,隐藏的紧急行动使用隐藏的网络在紧急情况下,使用不同的调整模式,不同类型的电台连接规则使用的文件保护网络,“在战斗中,敌人的意图取决于无线电干扰水平。为了避免干扰和通信,可以提供的战术手段,如无线电迂回通信网络和异性电台互通等技术手段。

综上所述,随着通信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广泛应用,通信系统在信号传输质量方面的性能将对工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针对目前短波通信中存在的邻道干扰、互调干扰、同频干扰等问题,有必要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采用抗干扰技术。如跳频技术、分集技术,差错技术控制等控制和抑制信号,提高传输精度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黄伟贤,刘嵩鹤,蒋志强.信息化条件下短波抗干扰通信战术运用[J].数字通信世界,2021(02):70-71+200.

[2]赵定国.短波通信抗干扰技术的综合运用[J].中国新通信,2021,23(01):7.

[3]周淦淼.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船舶短波通信数据抗干扰控制方法[J].舰船科学技术,2020,42(20):109-111.

[4]刘昕.基于信息化条件下短波通信的抗干扰技术与应用[J].数码世界,2020(09):22-23.

[5]刘海鹰.短波通信中的抗干扰技术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0,22(14):30-31.

[6]李程文.短波自组织令牌环组网研究[D].南昌大学,2020.

[7]黄立辉,陈水清.信息化条件下短波抗干扰通信战术运用[J].中国新通信,2020,22(06):31.

[8]张超.信息化条件下短波通信抗干扰技术与应用分析[J].中国新通信,2020,22(04):29.

[9]陈凌.抗干扰技术在短波通信中的应用[J].珠江水运,2020(01):44-45.

[10]武文越.短波通信干扰技术的运用及具体措施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9,37(06):29-30.

猜你喜欢
抗干扰技术
浅论卫s星上行站抗干扰技术
PLC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技术分析
数字电路设计中的抗干扰技术研究
测控仪器中抗干扰技术及应用策略探究
浅析电梯视频监控系统抗干扰技术
浅析电梯视频监控系统抗干扰技术
单片机应用系统常见干扰产生的原因与抗干扰技术分析
微机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技术研究
通信抗干扰技术综述
卫星通信的常见干扰分析和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