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义 成杨丽
基于现实问题和学生已有认知设计合理的统计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及做出合理推断和预测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感受统计的价值,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一、亲历统计过程,积累活动经验
发展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有效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统计活动的全过程。教学中,笔者通过设置“求箱子里黄球个数”“估计图钉钉尖朝上的概率”等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动手操作验证,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做出统计决策的过程,帮助学生积累统计经验。
课上,笔者首先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我们知道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为0.5。小明课后做了一个抛掷硬币实验,抛掷10次有4次正面向上,抛掷20次有7次正面向上,小明产生了质疑:为什么我做的实验正面向上的‘概率’不是0.5呢?”学生回答:“每一次实验,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为0.5,并不意味着抛掷2次就一定会有1次正面向上。”还有学生说:“0.5是理论数值,和实际是有出入的。”笔者抓住“和实际有出入”提问:“‘有出入’是不是说明概率是0.5不合实际呢?”学生思考后提出:“是不是实验次数少了?如果多实验几次可能结果会是0.5。”这个问题情境引发了学生思考并提出疑问,从而确立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为何学”。
活动环节,笔者设计了两次抛硬币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完成数据收集与数据描述的过程,使学生感悟频率的随机性和稳定性,理解频率与概率之间的关系,自然而然地体会到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合理性。
活动1:初次实验,体会频率的随机性。全班学生5人一组,分为10组,每组学生抛掷硬币50次,统计正面向上出现的次数m,计算正面向上的频率[mn]。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并填写统计表。实验结束后,笔者首先请各组汇报实验数据,并利用Excel形成各组的频率数据散点图(如下图)。然后笔者提问:观察统计图和统计表,想一想频率和概率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从图、表可以看出,抛掷硬币50次的频率在0.5左右波动,每组实验得出的频率不同,而概率是一个确定的数,即0.5。
活动2:增加数据,发现频率的稳定性。此环节围绕“如果重复实验次数增多,结果会如何”的问题展开探讨。笔者首先请学生填写表格(第1组的数据填在第1列,第1、第2组的数据之和填在第2列……10个组的数据之和填在第10列),并利用Excel形成频率数据散点图(图略)。随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随着重复实验次数的增加,频率的变化趋势是什么?由此你能得到频率与概率之间的关系吗?学生通过真实的实验数据得出“正面向上的频率在0.5左右波动,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越來越接近0.5”的结论。该环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频率具有随机性,但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频率会逐渐表现出稳定性。
二、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统计价值
用频率估计概率是获得随机事件的概率的一种方法,它的适用范围比用列举法求概率更广泛。在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逐步形成“用数据说话”的观念,感受统计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课上,笔者呈现了两个探究问题。
问题1:在不透明的箱子中放5个大小、质地相同的球,有红色、黄色两种颜色。每次随机摸出一个小球后放回,通过摸球实验推测箱子里有几个黄球。
笔者组织学生讨论,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摸到黄球的概率。学生仿照教科书中的摸球实验,小组合作设计实验过程,全班分享交流后执行实验。实验中,笔者引导学生利用图形计算器统计实验结果,绘制频率分布图,并根据统计结果对箱子里黄球的个数做出合理判断和预测。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大量重复实验才能得到相对准确的概率,加大实验次数可以通过累加数据得到,对于数据是否稳定需要检验”等结论,发现除已知概率的问题之外,对于概率未知的问题,也可以利用频率估计概率,形成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
问题2:投一枚图钉,能否估计出钉尖朝上的概率。对于这个问题,学生首先认为“不能”,因为无法确定钉尖朝上、朝下的可能性是否相等。笔者追问:你认为钉尖朝上的可能性大,还是钉尖朝下的可能性大?钉尖朝上的概率是多少?有的学生猜测钉尖朝上的可能性大,有的学生猜测钉尖朝下的可能性大,但都说不出概率是多少。于是,笔者组织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完整地经历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全过程,不仅验证了猜想,推断出概率,而且加深了他们对用频率估计概率这个统计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三、借助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中,笔者利用图形计算器收集、整理、描述摸球实验的数据,合理选用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准确、有序地呈现统计图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逐步体会频率和概率之间的关系。
课上,笔者首先借助Excel工具引导学生整理、描述抛掷硬币的累加数据,并形成正面向上的频率散点图;接着利用投硬币模拟软件演示投2000次硬币的模拟实验,并生成统计表和正面向上的频率散点图,让学生将模拟实验结果与真实实验结果做比较;然后利用软件的“擦除”功能擦除模拟抛掷一枚硬币2000次的正面向上频率散点图中表示概率的直线,引导学生估计此未知概率事件发生的概率是0.5;最后擦除学生抛掷硬币100次的正面向上频率散点图中表示概率的直线,估计结果并不趋向0.5,引导学生分析估计频率不准确的原因是实验次数少,频率分布不稳定,从而得出“需要大量重复实验至频率稳定时,才能估计得相对准确”的结论。这样教学,使学生更方便、快捷地得到实验结论,为学生留有更多的思考时间。
四、渗透数学文化,发展数学素养
在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能充分体现数学的人文性和思想价值,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笔者在课堂中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布丰等5位数学家成千上万次地做抛掷硬币实验,以及雅各布·伯努利以定理的形式给予用频率刻画概率的严格证明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这样教学,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体现了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促使学生从数学文化中感悟统计的力量,形成崇尚科学的理性精神。
(作者单位:莘义成,枣阳市教学研究室;杨丽,枣阳市中兴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