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熙斌
孙国成,湖南省临武县人。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郴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兼市文联副主席、市群众艺术馆副研究馆员。作品《乡亲一片心》《慈母情》《公平老倌》《银月》参加全国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美术作品展览。多年来有30多件作品在参加展出中获奖。上世纪70年代在韶山工作期间创作的毛泽东题材的作品,有8件分别由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主要艺术成就编入《中国美术辞典》《当代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国美术年鉴》《中国当代青年名人辞典》《当代中国文艺家传略》。
在湖南省美术界,孙国成是颇具名望和影响力的画家:2007年4月,由中国美协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术家对外艺术交流丛书》的第5辑《孙国成》画册,是中国美协对外交流的名片,这在省内画坛屈指可数;孙国成自上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在韶山纪念馆美术组任组长,工作了整整10年,创作了伟大领袖毛主席题材工笔人物画,接待过吴冠中、关山月、黎雄才、黄永玉等艺术大师,湖南画坛唯有他有此经历。孙国成创作的毛主席题材画,有多幅在全国画展中入选和获奖,有些作品被印刷成年画。上世纪80年代初,他被调回郴州市群艺馆从事美术创作,担任市美协主席,主要创作湘南民居、风土人情的工笔画,有多幅作品在全省、全国的中国画画展中获奖。这些作品倾情抒发了他热爱湘南、眷恋故乡的情怀,让我钦敬不已。
当一个画家经过长期的艺术锤炼、其笔墨功夫和艺术修养日趋完善时,他的作品必然会呈现出某种个性独特和相对稳定的风貌。《孙国成》画册是孙国成多年来创作的工笔画的结晶。纵观孙国成的艺术创作,大致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他在韶山纪念馆工作的10年,期间创作的作品以毛主席题材为主;第二个时期是他调回到郴州市群艺馆从事美术创作的阶段,作品以湘南民俗、风土人情、湘南民居为主。他多年来创作了70多件作品,有50多件参加省级以上各类美术作品展,10多件入选全国各类作品展。其中《乡亲一片心》《慈母情》《公平老倌》《银月》参加全国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美术作品展览,有30多件作品在展览中获奖。在韶山纪念馆创作的毛主席题材,有8件作品分别由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有10多件作品由中国美协选送参加在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画展,部分被国外机构和私人收藏。反映湘南风土人情、湘南民居的工笔画,在全国颇有影响。例如,1985年创作的《夏夜》入选“全国首届中国画展”;1989年创作的《慈母情》入选“全国第六届美展(年画)”;1996年创作的《山里人家》入选“全国工笔画展”并获铜奖;1998年创作的《湘南农居》入选在北京展出的“中国湖南工笔画大展”等等。对于中国画而言,最难的还不是对形式和技法的一味追求,而是对艺术内涵能有自己独到的精深理解和感受。从艺术角度说,能够达到绘画基础过硬、形式技巧精妙、个性色彩鲜明、视觉效果美好、艺术格调超群,是绘画的永恒目标。创作领袖毛主席题材画时,作者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通过革命领袖的外貌揭示他的心灵,通过心灵和外在形态做深入探索,并从中找到特定的形式、变化的手法和适应自己个性的风格,从而完成对人民领袖整个精神气质的把握,让人民领袖的神情跃然而出。然而,人们在审视革命领袖的题材作品时,往往第一印象就已确定像还是不像。如何使人们在众多的生动形象中记住毛主席的形象,这也让孙国成的创作提高了难度,考验着创作智慧。毛主席的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闪耀着中国革命的历史光辉。创作毛主席的工笔人物画,是孙国成真诚的创作愿望。他感到这既是一位艺术家的责任和使命,也代表了人民大众的共同心声。因而,孙国成在创作时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从而达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和艺术效果。例如,1975年创作的《向毛主席汇报》入选“全国年画展”;1984年创作的《乡亲一片心》入选“全国第六届美展年画展”;1993年创作的《韶山石伢》在“湖南省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美展”中获奖。这些作品都反映了人民领袖毛主席真实饱满的性格、神采和精神气度,深深地烙在观者的心里。
真正的艺术家需要把内心的感受和情绪表达出来,孙国成觉得在艺术创作中表达自己的心灵和情感更为重要。他创作的湘南民居画,之所以能够激发人们的观赏兴趣并给人以新鲜的视觉体验,就在于这些作品体现了他对湘南民俗、风土人情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给他带来了创作灵感和激情。孙国成创作的体现湘南风俗、民风的工笔人物画中,聚焦湘南老百姓的生活有《进城》《慈母情》《好阿姨》《公平老倌》《家乡花花床》《夏夜》《阳春三月》《虎崽》等作品。工笔画《公平老倌》,孙国成截取了农贸市场上六位农民交易农产品的画面。他们站位各异,或侧向左方,或侧向右方,或正面站立,或弯腰蹲下。正面的一位老农左手提着称,右手拨拉着称砣,眯着眼仔细察看称星,要称准农产品的神态被刻画得细致入微。这些老倌的穿着、体态、面庞、举止等,无不体现出各自的人生经历。然而,孙国成纯用工笔水墨来绘制,人物面孔的深入刻画与整体的勾染造型显得相得益彰,而这幅画正是作者不多见的纯水墨画工笔人物且深入耐读的佳作。《家乡花花床》给人以清新温润的心境体验。画面上一张湘南农家的木床上,铺上绘有各种花卉、动物和图案的蓝色床单、床罩。床上一对恩爱夫妻盘腿而坐于两旁,中间坐着他俩的小宝贝。床旁边椅上放着圆盘布椅垫,屋右角挂着一串玉米,左上角贴着年画。兼工带写的画面呈现出干净淡逸的风格。作者用纯水墨线条勾勒人物,淡墨渲染人物面部、衣服,床单、床罩则以大面积蓝色为底色,以红、黄、紫、绿相间点缀,形成了不温不火的色彩搭配,从而在形式追求与意境营造上达到互为表里、互为补充的境界。
孙国成创作的湘南民居的中国画,描摹了湘南古民居建筑艺术,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他不仅要以鉴赏的目光去审视,更要以历史和文化的视觉去尊重、发现和挖掘。湘南民居是湘南先民对传统文化中的审美理念、审美趣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的体現。孙国成创作的作品,呈现了湘南民居所蕴藏的传统文化遗产、人文精神的艺术价值。《山里人家》《湘南农居》《故乡秋月》《皓月开春》《夏夜》《小巷》等中国画,以其独特的风格,记载了湘南过去的建造技术和建造艺术。它不仅记录了当时发生的传说故事,也承载了不同于他乡的民俗民风。湘南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传统之地,在汉代司马迁《史记》中就有对湘南郴州的记载;唐代韩愈六过湘南;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正是湘南道县人;秦观、柳宗元、刘禹锡、汤显祖等一大批名流墨客曾游历湘南,留有诗文墨宝。《桂阳·直隶州志》记载:“昔志郡跨岭,通南海之珍,其繁会雄富旧矣”“国朝康熙、乾隆之时,加以矿盐之利,号为大州”“林之饶,箐密百里,自宋京师取材焉”,叙述了湘南在历朝历代的曾有过的繁荣富庶的时期。孙国成创作的作品,形成了自己对湘南文化内核的理解和对湘南文化传统的寻袭。他探寻湘南文化的血脉,工写兼擅,形成自己雅俗共赏的个人画风,表现心中对风俗人情的深切感受。例如,《故乡秋月》作品中,远景是一轮圆月下鳞次栉比的古建筑,月色朦胧,银光铺洒,熠熠闪烁。历尽数百年沧桑,它们依然巍峨,一幢幢房屋,雕梁画栋、飞檐斗拱无一律同,石雕、砖雕、木雕样样齐全。近景是截取一栋房屋,左侧是层层的青石板台阶,右侧是几级石板条石上关闭的栅栏式木门,木门后是一幢硕大的青砖黛瓦的房屋,木柱上拴吊着竹杆,上面晒着一床黑色土布床单和玉米。中景是几幢农舍的屋脊。整幅画中流淌着湘南民居独有的清秀灵气。《故乡秋月》是孙国成创作的描摹湘南民居的聚族而居村庄特色的一幅代表作。在湘南,有许多村庄都是聚族而居。《桂阳直隶州志》曰:”父子兄弟多族居,或至百口,盖其俗朴古然而也。”例如,现保存尚好聚族而居的村庄:永兴县马田镇的板梁村,嘉禾县的广发村,桂阳县正和镇的阳山村、太和镇的地界村、东城乡的庙下村,北湖区下湄桥街道的柳毅山庄……这些村庄无论是建筑元素,还是艺术装饰,都蕴藏着历史文化积淀和地方文化特色,承载了湘南先民的情感,记录了湘南的沧桑历史和辉煌的曾经。
一般而言,湘南民居村庄大都是依山傍水,依山就势,在青山绿水间高低错落。溪水流贯全村,谓之“金带环抱”,象征财源滚滚而来。远眺,呈现出整齐、均衡、和谐美感,青砖、青瓦、青石板路、清水墙、马头墙等,是湘南民居的精髓。木雕、砖雕、石雕、石门槛、须弥座、彩绘等皆精美绝伦。孙国成从湘南民居村庄中撷取一个传承了徽派建筑、客家建筑的造型元素的单体建筑来描摹,创作了《湘南农居》。画中近景是一大片泛着青光、大小各异、拼砌而成的青石板路,路上铺垫了一长条进门石槛。正门是木大门、木墙、木梁、木封檐板、镂雕窗棂,镂雕着各种植物、动物,八仙过海等美丽传说的吉祥图案。左右两边须弥座石墩撑立着木柱子,两边木柱分别横亘着的长条木梁镶嵌进砖墙里。屋檐下的长廊摆放着农具,如倒放着的打谷机、车谷风车、箩筐,以及农家日常用具竹椅、木盆、搓衣板、小木凳、竹篮等等;大门的两旁还立着山上砍来的杂树木材……让观者出人意料的是大门正中悬挂着一串中国结,深处中间有两条长龙腾空飞舞,象征着农家的吉祥镇宅。所有的梁、柱、枋、门窗、门簪、门槛、窗罩、檐口、门罩及马头墙、墙基石头等建筑构件,仿佛都是精雕细镂的艺术精品,造型逼真,工艺精湛,彰显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是明末清初湘南民居的社会历史和民俗风情的具体的体现。孙国成创作此画时,受写实主义素描写生的强烈影响,无论在刻画物象的技术上,还是逼真程度上,这都是一幅难得的湘南民居绘画。
透过这些作品的形式风格、语言和技巧,真实地折射出艺术家的人格价值——寓于美中的真与善,彰显了作者的笔墨造型、个人气质、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