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方 硬核跑者,归于平和

2021-01-10 10:07:49徐时雨
户外探险 2021年12期
关键词:内啡肽跑者马拉松

徐时雨

燈光暗下,他手指端起杯子轻轻地抿了一口里面的咖啡,又很快放下。对我讲起他之前的一位德国同事,经常周末骑一个半小时的自行车到同事家,就为了喝一杯咖啡,然后再骑自行车回去。“就像我们这样聊聊天而已,这才是把运动融入生活。”他说。

他是李晓方,在去见这位跑者之前,朋友其实已经在我脑子里提前为他描摹了画像,一位硬核跑者。但和他畅聊一番之后,我心中敲下这样一句话:一名跑者的终极状态,一定是归于平和。

一只蝉最长在地下潜伏17年,才钻出地面,在夏天的阳光下歌唱几个星期,便死了。“你了解了它的周期之后,你说能不感动吗?”李晓方对我说。

想要真实地感知自然万物,是李晓方7年前能够坚持行走户外,继而接触到跑步的最初动机。“我从前对四季都没有感觉。”他说。

李晓方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体会、善于琢磨的跑者。而成为一个这样的跑者的前提,一定要善于感知生活。如何感知生活?万物即生活,而万物在自然中,所以他让自己跑在二十四节气里。

立冬前日,李晓方冒冷雨上山,云雾蒸腾变幻,雨时断时续,雨珠挂在半断的植物残根上,在这冬雨时节鲜有人迹的山径上,一切细微都被他捕捉在了镜头里。回家后,他发九宫格图配文说:“山水无长属,闲者是主人。”

这番闲适和健行,对于七八年前的他而言,是根本没有的。

在2014年,他的工作出现了些变动,以前在外出差较多,后来少了,更多时间他能留在北京。有一次,他从外面回来,见销售部的同事们一个都不在,便奇怪地去问同事。后来得知,原来这群人是去北京西山爬山去了。刚好那段时间,他觉得自己体重越来越重,必须锻炼身体了。后来,李晓方主动提出想和他们一起爬山。

“我差点没从那山上下来!”他夸张地向我描述第一次爬山的狼狈。将近20公里,下山后,他甩手把车钥匙扔给了同事,双腿酸软,身体基本虚脱。到家后,他坐在地下车库站不起身来。但随后一周,他又继续去了。累之后,是全身舒畅。

在那之前,李晓方的生活总是三点一线,办公室,家,机场。“我对四季的美感没有知觉,就是因为爬山才开始有,我就认为这项运动挺好的。”就这样,他爱上了山间的四季,爱上了登山,爱上越野跑,从而爱上了跑步生活。

登山和跑步似乎是一个触发键,也点化了他从少年、青年时代起及往后那些岁月里对生活的所有沉淀,他在自然中探究一年四季是如何变化的同时,也渐渐读懂了那些曾经记在心中的诗词歌赋,那些诸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霜降时节,万物毕成”“处暑三候,禾乃登”等诗词里所蕴含的深意。

他不仅在二十四节气里登高感受自然节律变化,还为自己定制了二十四训,即在每个节气进行跑步训练,如此一来,跑步也成为日常。

而每次归来,李晓方必要发一则“九宫格”朋友圈,这幅“九宫格”自然景观,也成为了他的一张名片,越来越多志趣相投的人,走进他的生活。慢慢地,他的朋友圈里,跑者朋友开始占取2/3之多。

更重要的是,跑在二十四节气里的他,也从一个胖子跑成了一个有着矫健身材的人。

一个跑者身边,总是不缺几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这日清晨,李晓方又在小区外碰到了那个迎面跑来的陌生人,戴副眼镜,好像瘦了一点,见面互相打一声招呼,又慢慢错身跑远。

这是极为平常的遇见,并没有什么特别。但就是这样的小事,总是让李晓方更在意。两人并不会互加微信,只是打个招呼而已,李晓方的全家却几乎都认识了他。“路上跑步那个人”成为他和爱人、女儿之间的日常话题。

“早上遇见那个胖乎乎的人,他的跑步姿态好像有些问题。”“那个梳长辫子的男人最近怎么没见到了?”他和爱人都跑步,但因为配速不同,很少在一起跑,自然,各自在跑步路上的故事,便成为生活中的共同话题。

跑步成为生活常态,是一种乐趣,更是为了健康。对于李晓方,从一开始,跑步就不是瞎跑跑而已,同他探究任何新事物一样,必须先知道底层逻辑。

2019年,自己路跑训练一年半后,李晓方加入了阳光有氧训练营,通过网课跟随教练远程学习科学跑步的知识技能。日常他也不忘钻研,“跑到20公里,再跑10公里肯定要掉速,越往后越不行,咋办?买书吧!我就把各种书,比如《跑步圣经》那些全看一遍,发现在跑步中其实是有逻辑在的。”如今,他也成为了一名专业跑步教练,帮助很多人在跑步上少走些弯路。

跑马仅两年左右,便能取得全马3小时17分的好成绩,这和他深专一事、坚持科学跑步有着不小的关系。

很多热爱跑步的人,一年要参加四五场马拉松比赛。但李晓方认为,马拉松本身就是超过人体负荷的,“如果为了有好的成绩,你就认真跑一两场,剩下的可以当娱乐的。”天南地北的跑友们,通过跑马组织一场嘉年华,他认为这样很值。

李晓方始终相信,跑者会越来越理性化,“以前是评判一个人跑得多快,参加了多少场马拉松,但是之后,人们就会变成说,我是一个跑者,我是个跑步的人。”他说。

说到这里,他指给我看咖啡厅对面的一家运动康复店说:“当人们越来越理智地跑步,那么就会开始关注跑步技术、跑步如何不受伤、如何进行康复这些问题了。”

李晓方是一个有着“优先级”概念的人,早过不惑之年的他,健康就是目前人生的第一序位。需求是内发的,所以无论是晨起跑步,还是每周末登一座山,他都从未有过迟疑。

去年甘肃白银越野跑悲剧发生时,李晓方正在通州马拉松的鸣枪起跑处。

前一天晚上,先是认识的朋友被传言出事,早上集结时,又听闻更心痛的消息。“当时心里面很难受,觉得太可惜了。”赛后,不少朋友也通过微信关心他的安全。白银事件的余波,加之疫情常态化的影响,如今,无论是越野赛,还是马拉松赛,都正面临严重的打击,不少跑友也因为无赛可跑,失去跑步动力。

当问及马拉松赛事的频繁取消是否会影响他的跑步状态时,他毫无迟疑地说:并没有。奔跑,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的基本功。从远古时代的生存需求,到后来因热爱而跑,跑步早已融入了人类的DNA。

“当然,因为马拉松是一个极限,被赋予了其他的意义。但是跑步一定是首先让你很爽的事情。”他说,“我们不是参赛者,而是一个跑步的人。”

这几日他去登山时,一路上看到越来越多的家长带着小朋友徒步登山。“特别是双减之后,停车场每回都满了。人们每天生活在城市中,压力大,肯定愿意去到大自然中,空旷的地方给予你的愉悦感会不一样。”他感慨。他相信,跑者也总会重返自然。

多巴胺和内啡肽,是人们获得快乐和幸福的两种物质。有人说,多巴胺只是饥渴,内啡肽才是快乐。对于跑步,马拉松赛是跑者的外界刺激,即多巴胺;而当跑到一定时间,一个人开始从内心获得的愉悦感,便是内啡肽的帮助。

外界刺激与内在获得,李晓方自然选择后者。

有一个电影镜头,多年来始终印在李晓方的脑海里: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那一刻。最后一个球赢了,现场瞬间欢腾起来,女排队员们击掌欢呼,所有教练员也扑了过去,大家庆祝,有欢笑有眼泪。此时,镜头扫过赛场边缘,只有一个人,助理教练赖亚文还坐在那里没有动,她快速在本上记录,她要记得那最后一个球是什么打法。

李晓方始终记得这一幕。他不仅觉得,赖亚文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更感动的是,她能够在那样热闹的氛围下,如此投入地去做一件事。

当你投入到你所熱爱的事情当中,你便会获得一份平和。这份平和,赖亚文是从排球中获得,李晓方是从跑步中获取。

“否则,你真的就会觉得跑步是一件很枯燥的事。”就像别人总问他,跑步的那一个小时,你心里在想什么?你跑步时一定需要听歌吗?

跑步的时候,李晓方没有听歌的习惯。日常跑步的1小时里,他会认真关注自己的跑姿、呼吸,关注每一块肌肉的状态,关注他自己。

生物学中这样讲,当你跑步超过40分钟后,身体就会产生内啡肽,而内啡肽,让你感受到内心的快乐与平和。“40分钟之后,身体从内部感知到你的付出,这个时候,跑步能让我们的心平静下来。”

跑步,也成为李晓方获取生活幸福感的来源之一。他认为,长期投资一项热爱,会让你更专注,更善于独处,而跑步,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现代人对抗当下社会的焦躁,它真的能让人心灵平静。

就像他在跑马中所感受的,“30公里之后,不能叫心灵鸡汤,但绝对是重新认识自己。”

无论多么硬核的跑者,他的终极一定是找到平和。在李晓方的人生里,先是有深厚的阅历沉淀,才有之后的人生解码。当他开始投入到生活中去用心琢磨一件件事时,他发觉,很多以前觉得无味的东西变得越来越有意思。

就这样,慢慢地,后来某一天他发现:哎?跑步也有点意思了。

猜你喜欢
内啡肽跑者马拉松
我们为什么会“上瘾”
冰上马拉松
环球时报(2022-02-21)2022-02-21 04:15:26
什么是“高级的”欲望
休闲个体的分类及其收益研究——以马拉松跑者为例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
起而行之 初级跑者的跑-走-跑计划
中国自行车(2018年6期)2018-07-23 03:17:34
中国跑者
内啡肽
中老年健康(2017年9期)2017-12-13 08:48:08
马拉松
幼儿园(2016年6期)2016-04-26 19:26:05
一起来跑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