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宁,黄 丽
(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0)
常州地铁1 号线建设总长约42km,共建有车站29 座,其中,地下车站27 座,高架站2 座,工程投资总额超过230 亿元,并于2015 年4 月全线开工。为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结构混凝土开裂及渗漏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由江苏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专业委员会组织,常州市轨道交通公司牵头实施,联合多家参见单位开展了课题研究,针对地下车站抗裂防渗问题日益突出的问题,采用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水化—温度—湿度—约束”多场耦合收缩开裂评估模型,研究对结构混凝土的抗裂性进行评估[1-2]。然后从实验测试和模拟分析的双重角度,分析和评价混凝土原材料技术指标控制、抗裂剂作用原理、抗裂混凝土的组成设计和关键配合比参数对混凝土抗裂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混凝土工作性、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的综合分析,优选出高抗裂混凝土的配合比[2]。在此,结合工程具体应用情况,对相关的研究内容谈几点体会。
在结构设计中,往往仅考虑结构荷载的作用,而忽略了混凝土温度应力对结构裂缝产生的影响。通常在进行城市地铁地下车站的设计过程中,由于结构混凝土的开洞、留槽等因素,以及局部构造的处理不当,往往会导致结构方面的局部应力集中,使结构混凝土裂缝产生的概率大大提高;其次,一般地下车站的侧墙、顶板等结构的钢筋配置过少或过粗及间距过大等,也极大造成一些裂缝的产生;再者,在设计阶段,未能够充分考虑结构混凝土所受到的约束作用,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在混凝土产生收缩变形后容易开裂;此外,设计文件所采用的混凝土单方水泥用量比例普遍太大,加之水泥细度偏大,水化过快,都极易产生结构混凝土温度应力,对收缩变形非常不利。本次课题研究从设计出发,开展了以下方面研究工作:
在轨道交通地下工程中,车站各层板、内衬墙等结构因建筑设计及施工要求,需在结构上预留孔洞。这些结构开孔处存在应力集中现象,往往会产生应力集中裂缝。为避免应力集中裂缝的产生,在设计时,针对含有较大孔洞的板、墙结构,需在其周边设置加强边梁、柱等,增强混凝土结构的抗拉能力,减小洞口应力集中效应。这些措施很大程度地控制应力集中裂缝的产生,起到较好效果,但实际施工过程中发现,车站顶、中板盾构出土孔角部附近依然易出现一定数量的裂缝,这些裂缝沿洞口角部向外,呈放射状。
建筑结构在其作用中承受两类作用,荷载作用和非荷载作用。如何选取合理的钢筋类型及其布置方式,才能更有效控制非荷载裂缝的产生与发展尚无明确的结论。针对此类问题,选取了两个试验段侧墙,分别采用两种构造钢筋配筋方式,并配合现场检测以及有限元模拟的方法进行研究,研究过程由施工方和研究方共同实施。其中,构造钢筋在保证配筋率不变的情况下,分别采用D20@150 和D16@100 两种方式进行配筋,其余与产生地下结构裂缝的相关因素(水胶比、水泥用量、外加剂等)均维持不变。
为具体分析构造钢筋对混凝土抗裂性能的影响及其影响机理,现场检测测量内容如下:①配筋后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应变情况;②结构表面裂缝分布情况;③配筋后混凝土的渗透系数。
目前,设计中常采取后浇带或诱导缝的方式来控制、减少裂缝的形成。但这两种方式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结合实际工程,选取更经济合理的方式是工程问题所必须解决的难题之一。
表1 车站C35P8 结构混凝土配合比 单位:kg/m3
表2 车站结构混凝土抗裂指标
表3 不同施工季节侧墙混凝土结构最大允许分段浇筑长度
通过总结后浇带和诱导缝在实际工程应用之中的不足之处,为实际工程选取处理方案提供了依据。分别采用后浇带和诱导缝进行混凝土浇筑,并配合现场检测以及有限元模拟的方法进行研究,研究过程由施工方和研究方共同实施,其中膨胀加强带宽度选为2m,采用阶梯缝作为接缝形式,后浇带位置的选取与设计方设计的诱导缝的位置保持一致。
结构混凝土的应用不是理论研究而是工程问题,必须结合实际工程和环境条件,研究工程实际中使用的结构混凝土,将所遇到的各种相互矛盾的因素,按照主次矛盾认真归类划分,最大限度地做到对立与统一,解决实际问题,以实现“百年大计”。本课题结合常州原材料的实际情况,考虑环境条件的影响,根据裂缝调研情况,在侧墙、顶板混凝土中,拟通过掺加抗裂外加剂来解决混凝土收缩变形导致开裂的问题,实现结构混凝土温度场与膨胀历程进行双重调控。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从水泥水化进程干预的角度,发明了水泥水化放热速率调控化学外加剂,基于此,提出抗裂混凝土设计的要求见表1。
地下车站结构混凝土的抗裂指标见表2 所示,其中,限制膨胀率、自身体积变形分别参照《补偿收缩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TG/T 178—2009)》《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2—2009)》进行。
裂缝出现的部位和走向、裂缝宽度因产生的原因而异,施工是关键。本课题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通常,季节的不同,由于气温变化往往导致混凝土入模温度也不相同,入模温度直接影响混凝土结构的温升温降变化,因此有必要分析浇筑季节对混凝土开裂风险的影响。结合工程现场测试数据,通过模拟混凝土在不同季节的入模温度,计算混凝土在低开裂风险下的最大浇筑长度。通过在常州地铁1 号线的研究可知,结构混凝土在不同季节施工时,侧墙结构混凝土所允许的最大分段浇筑长度不尽相同,夏季允许分段长度最短,为12.7m,具体数据见表3 所示。
由于夏季环境温度较高,为了降低混凝土结构的开裂风险,减少早期裂缝的形成,在施工过程中通常采取冷却拌合水、风冷骨料、加入冰片、冷却胶材、液氮等几种措施,以此来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降低开裂风险。以上方法在降温的过程中,随着效果的增加,成本也在不断增大。为给制定合理的降温方案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对夏季(日平均气温28~35℃)不同入模温度下,不同分段浇筑长度的侧墙开裂风险进行了研究。
在对混凝土不同入模温度分析时,本研究课题还研究了不同分段长度下,混凝土开裂风险和混凝土入模温度与分段长度之间的关系。在常州地铁1 号线的研究的结果表明:当夏季施工时,通过降低入模温度能够非常显著的降低混凝土开裂的风险,因此,混凝土的浇筑长度也可以显著的增加,当掺如功能材料外加剂后,与基准混凝土对比更为明显。
实际工程中,通常采用木模板或钢模板进行支护浇筑,前者模板价格低廉,但散热效果不好,在夏季施工时常由于结构散热较慢导致结构温升较高;后者结构组装复杂且价格相对较高,但散热效果良好,能有效降低结构混凝土的最大温升,但也相应加大降温阶段结构混凝土的温降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