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章琼,陈仕猛
(1.遵义市红花岗区农业农村局,贵州 遵义563100;2.遵义市汇川区毛石镇农业服务中心,贵州 遵义563007)
大肠杆菌属于条件性细菌,不仅在生活环境中广泛存在,而且可以在动物消化道内正常生存,在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还可以促使机体合成维生素K,有利于猪正常生长和发育。但是如果饲养环境恶劣、寒冷潮湿、饲养密集、外界环境中大肠杆菌数量较多,再加上猪体质变差,肠道内的大肠杆菌就会大量繁殖,成为致病菌而引起猪群爆发大肠杆菌病。在实际生产中常见的有黄痢、白痢和水肿病。
首先,仔猪黄痢在饲养环境条件较差、寒冷潮湿、温度变化异常及母乳缺乏等因素容易发病,因为环境中病原体数量较多,并且仔猪体质较差,免疫力和抗病能力较低。仔猪发病情况与季节关联性不大[1]。
其次,仔猪发生白痢一般由母源抗体降低和肠道菌群失去平衡等因素引起。仔猪无法获取足够的保护力,难以抵御外界病原体的侵扰,并且肠道内有害菌群过渡繁殖,致使仔猪感染大肠杆菌病。并且在应激情况下,仔猪免疫力降低也容易发生本病。
最后,仔猪水肿病在每年的梅雨季节和春秋时多发,并且体质健康、体重在10~40 kg的仔猪更容易爆发。这是因为仔猪在断奶时突然更换饲料、外界潮湿寒冷及饲喂方式不当等条件下,抵抗力明显下降,进而诱发感染本病。
刚出生的仔猪在几小时后开始出现腹泻,黄痢仔猪排出黄色稀薄粪便,有毒粪便中含有一些没有消化的凝乳块。刚开始仔猪采食和体温都比较正常,随着病情发展,病仔猪精神状态变差、停止吸乳母乳,随后出现脱水和昏迷死亡症状。个别急性型仔猪没有表现任何症状就立即昏迷死亡。
白痢仔猪严重腹泻,粪便呈乳白色浆液状或糊状。典型病变为小肠黏膜急性卡他性炎症,肠壁明显变薄,肝脏和肾脏上面可见坏死灶[2]。
病死仔猪皮肤干燥、严重脱水,肠道胀气且有大量的液体内容物,肠黏膜发生炎症。胸腹部和颈部皮下水肿,肾脏表面有许多点状出血,肠系膜淋巴结明显出血。根据猪大肠杆菌的流行特点、猪群实际生产情况,再结合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诊断猪群感染大肠杆菌病。
在母猪怀孕期和哺乳期应提高管理水平,根据体况供给适宜的饲料营养。一方面避免营养不足引起体况下降,致使母猪分娩无力,造成仔猪体质衰弱和抗病力下降。另一方面还要防止母猪过于肥胖,引起难产和延长分娩过程,促使胚胎死亡增加和仔猪体质下降等。在母猪分娩前后适当减少喂料量,确保顺利分娩和分泌较多的母乳,为仔猪的健康生长发育奠定基础。在母猪转入产仔舍前需要将圈舍彻底清理和消毒,建议使用火碱溶液和氯制剂等消毒药物,交替进行消毒处理,有利于杀灭环境中存活的病原微生物。保持圈舍干净干燥,在母猪转入产仔舍前先将温度升上来,为母猪和仔猪正常生长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尤其是做好防寒保暖工作,有条件的养猪场,在母猪分娩时可以给仔猪提供产仔箱,这样将仔猪放置在产仔箱内,不仅能够维持适宜的温度,还可以避免仔猪受到母猪挤压而发生伤亡情况。同时加强垫草管理,给母猪和仔猪铺设松软垫草,及时更换潮湿干硬垫草。加强饮水管理,供给猪群温度适宜的清洁饮水,有利于提高猪只体质。定期清理水槽,可以避免饮水受到污染而发生本病;还可以在饮水中添加高锰酸钾,来杀灭饮水中的大肠杆菌,降低猪群感染本病的概率[2]。
母猪分娩仔猪前,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后部肢体、乳房、乳头和胸腹部。并且因为环境中的大肠杆菌极易污染到母猪的乳房和乳头,在仔猪吸吮初乳前先挤掉几滴初乳,再让仔猪吸乳母乳,这样可以有效防止仔猪摄入大肠杆菌。同时安排有经验的助产人员接生仔猪,帮助仔猪尽快吃到初乳,不仅可以摄入丰富的能量、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增强体质和独立生活能力,而且还可以获取充足的母源抗体,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进而降低仔猪感染大肠杆菌。
作为饲养人员需要每天认真监视猪群,一旦发现猪群有异常情况,需要尽快诊断,将发病仔猪早期隔离起来进行治疗。并且立即消灭传染源,将圈舍进行彻底消毒处理,每天带猪消毒和对饲养环境消毒,有利于减少环境中存活的大肠杆菌,避免疾病进一步扩散和蔓延[3]。
湿气过重能够引起仔猪发生本病,这也是在早春、寒冬和秋冬等季节本病多发的主要原因。生产中选用“小柴胡散+阿莫西林”来防治本病,效果显著。同时热湿过重也能引发本病,这也是炎热夏季仔猪容易感染本病的原因,可以选用“双黄连+阿莫西林”来防治,能够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一般将药物添加在饲料或饮水中,连续使用3~5 d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