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彦红,郭永红
(1.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中医医院,河北 衡水 053100;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盆腔炎性疾病[1](PID)是病原体感染导致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子宫、输卵管、卵巢、宫旁组织及腹膜)炎症的总称。在PID中以输卵管炎最常见。既往PID被分为急性或慢性盆腔炎两类,目前已摒弃慢性盆腔炎的称呼,慢性盆腔炎实际为PID的后遗症,如盆腔粘连、输卵管阻塞,从而导致不孕、异位妊娠、慢性盆腔疼痛。PID严重影响妇女身体健康,增加家庭及社会经济负担。美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每年PID大约780 000例。西医的治疗原则:选择广谱抗生素,联合抗厌氧菌药物治疗;抗生素治疗不满意的输卵管卵巢脓肿等有盆腔脓肿形成者手术治疗。
输卵管积液中医属于“癥瘕”“妇人腹痛”范畴,郭永红教授在长期的诊疗的实践中,运用中医中药辨证论治,获得满意疗效。我有幸在跟师学习过程中,收集老师治疗输卵管积液医案2例,均为西医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者,中医辨证论治后均以复查超声输卵管积液消失为确诊疗效的依据。
病例1 患者陈某,女,31岁。初诊:2018年9月7日,主诉:小腹胀痛近1个月。现病史:2018年8月14日因小腹部胀痛不适到协和医院就诊,超声检查结果提示:1.左侧输卵管积水,范围约3.6*2.0*1.5cm;2.盆腔积液。西医给予抗生素治疗2周(具体药品名称不详),复查超声积液范围无明显缩小,建议手术切除,因患者未生育难以接受手术切除输卵管的治疗方案,强烈要求保守治疗,遂到广安门医院求诊中医。末次月经2018年8月27日,量少,经期7天,色暗红,行经前乳房胀痛,腰及小腹部冷凉。目前小腹胀满,偏头痛,纳可,眠浅、多梦,小便频。舌体胖大,舌质黯淡,苔薄白,脉弦沉滑。婚育史:已婚,G3P0。辅助检查:2018年7月5日:阴道分泌物检查支原体(+)。西医诊断:盆腔炎性疾病;输卵管炎;输卵管积水(脓);中医诊断:1癥瘕2妇人腹痛(肝郁脾虚、湿热蕴结)。处方:(1)柴胡10g、醋香附15g、党参20g、麸炒白术15g、丹参20g、当归10g、白芍15g、泽兰15g、皂角刺15g、路路通15g、炒王不留行15g、败酱草15g、麸炒枳壳10g、川芎9g、生牡蛎30g、盐车前子30g(包煎)、肉桂3g、荔枝核10g,14剂,每日一剂,水煎,药液分3份,每份200mL,早、晚各口服200mL;另取200mL中药液保留灌肠,每晚一次,经期停用;(2)小茴香30g(单包),14剂,炒热研碎加入中药渣混匀,热敷小腹,每次20-30分钟,每日一次。
二诊:2018年9月21日,诉偏头痛仍时有发作,舌胖质暗,苔薄白,脉弦滑。处方:(1)上方减炒枳壳,肉桂,荔枝核;加益母草20g,川牛膝15g,7剂,水煎服。(2)外用热敷方、法同前。
三诊:2018年9月28日,LMP:2018年9月23日,经期6天,量中,色暗红。目前咳痰,胸闷。舌胖质暗,苔薄白,脉弦滑。处方:上方减益母草,川牛膝,加炒枳壳10g,浙贝母15g,21剂,水煎,内服及灌肠方法同上。(2)外用热敷方、法同上。
患者又先后复诊6次,每次方药随症略有加减,2019年4月8日北京妇产医院复查阴道超声:内膜厚1.0cm,双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回声。
病例2 患者××,女,25岁。初诊:2018年8月23日,主诉:小腹两侧疼痛月余。现病史:患者自述1个月前小腹两侧疼痛不适,持续4天,就诊于“积水潭医院”,超声检查结果提示“卵巢包块”,约一周后求诊“301医院”再次复查超声:双侧输卵管增粗、壁增厚,右侧范围约6.3*3.0*2.2cm,左侧范围约3.3*2.2*2.1cm,管腔内可见积液,超声诊断:双附件区异常所见,符合输卵管炎症伴积液声像图改变。给予抗生素治疗半月,复查彩超:双侧输卵管增粗,壁增厚,右侧范围约6.5*2.4*2.9cm,左侧范围约2.9*2.0*1.7cm,建议手术治疗,切除双侧输卵管,因患者未生育,强烈要求保守治疗,遂到广安门医院求诊中医。现体倦乏力,舌胖质暗,苔薄白,脉弦滑。LMP:2018年8月7日,经期7天,量多,痛经(-) 血块(-)。婚育史:未婚未育,有性生活史。辅助检查:TCT:(-),HPV:(+)DNA 检测值:1557.22pg/mL。细菌性阴道炎快速检测BV:(+),沙眼衣原体检测:(+),解脲支原体:(+)。2018年8月2日:CA125:273.2U/mL↑。PV:外阴:正常。阴道:通畅。宫颈:肥大,中度糜烂。子宫前位,质软,无压痛。附件:双侧附件区明显增厚,压痛(+)。西医诊断:盆腔炎性疾病;双侧输卵管炎;输卵管积水(脓)。中医诊断:1癥瘕2妇人腹痛(肝郁脾虚 湿热互结)。处方:(1)柴胡10g、制香附15g、党参20g、麸炒白术15g、丹参20g、当归10g、赤芍15g、败酱草15g、皂角刺15g、红藤15g、路路通15g、炒王不留行15g、板蓝根15g、土茯苓15g、莪术9g、车前子30g(包煎),7剂,水煎,药液分3份,每份200mL,早、晚各口服200mL;另取200mL中药液保留灌肠,每晚一次,经期停用;(2)小茴香30g(单包),7剂,炒热研碎加入中药渣混匀,热敷小腹,时间20-30分钟,每日一次;(3)中频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辅助治疗,每周2-3次,每次40分钟。经期停用。
二诊:2018年8月30日,患者目前无不适,舌胖质暗,苔白,脉弦滑。处方:(1)上方加蒲公英15g、生牡蛎30g(先煎),14剂,水煎,内服及灌肠方法同上;(2)外用热敷方、法同上。
患者又先后复诊4次,方药随症化裁,末诊:2018年12月3日,复查彩超:EM:0.7cm,双侧附件未见异常。
上两位患者小腹两侧疼痛,脉弦皆为肝郁表现,体倦乏力,舌体胖大,双侧输卵管积液、有压痛为脾虚、湿热互结的表现,舌暗为体内有瘀血的表现,故治疗以疏肝解郁,行气活血,祛瘀消癥,健脾利湿,清热解毒为法,取逍遥散加减。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调达,为君药;香附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与柴胡同用以增强其疏肝解郁之用,芍药缓急止痛,当归养血和血,且气香可理气,为血中之气药,当归、芍药与柴胡同用,补肝体而助肝用,使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共为臣药;佐药有5组,1党参、白术正气健脾益气,实土以抑木,2丹参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凉血消痈、泽兰活血调经,祛瘀消痈,利水消肿,王不留行活血消痈,消肿止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王不留行有抗炎镇痛、抗凝血、活血化瘀及提高免疫力的作用,3组车前子清热渗湿,通利水道,路路通利水消肿,通络,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路路通对早期炎症有一定的抗炎作用,4组莪术破血消癥,生牡蛎软坚散结,5组红藤、败酱草,皂角刺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败酱草具有抗菌、抗炎作用,皂角刺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抗凝血及免疫调节作用,病例2兼有HPV感染,加用板蓝根清热解毒,现代药理研究其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土茯苓解毒利湿,全方合用,扶正祛邪,使肝脾调,气血和。另中药直肠给药粘膜吸收直达病所,可以避免药物的肝首过效应,提高生物利用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茴香辛香走窜,与中药渣混匀使用可以引药直达病所;中药离子导入可以将药物缓慢导入人体,持续直接作用病灶部位,显效迅速,药效稳定持久。中药内外同用更是增强疗效,缩短病程。
盆腔炎性疾病的好发年龄为15-25岁[2]。病原体有外源性及内源性两个来源,内源性病原体来自原寄居阴道内的微生物群,包括需氧菌及厌氧菌。外源性病原体主要为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如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支原体,以上两个病例均有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其病理变化因传播途径不同而有不同:(1)经子宫内膜向上蔓延,导致粘膜肿胀、黏连,管腔及伞端闭锁,脓液积聚管腔,上述2例病例考虑此种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2)先侵及浆膜层,然后累及肌层,管腔受压变窄。临床表现因炎症轻重及范围大小而有不同。西医治疗主要为抗生素药物治疗,抗生素治疗不满意者手术治疗。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3]是盆腔炎性疾病未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迁延日久而来。中医古籍无此病名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归属于“癥瘕”“妇人腹痛”“带下病”“不孕症”等范畴。本病在《内经》中称为“肠覃”。如《灵枢·水胀篇》曰:“肠覃如何?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廦而内著,恶气乃起,瘜肉乃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隋巢元方《巢氏病源》有积聚、血瘕、癥结、癥瘕、肉瘕等名。明·王肯堂《六科准绳》记载:“古方有五积、六聚、七癥、八瘕之名……若七癥八瘕,则妇女居多,…… 夫癥者坚也,坚则难破,瘕者假也,假物成形。……妇人癥瘕,并属血病,……宿血停凝,结为痞块”。《大全良方》分痃癖诸气、疝瘕、八瘕、腹中瘀血、癥癖、食癖、血癥凡七门,痃者在腹内近脐左右,各有一条筋脉急痛,大者如臂,次者如指,因气而成,如弦之状,故名痃,……积在腹内或肠胃之间,与脏气结搏坚牢,虽推之不移,名曰瘕,……若夫腹中瘀血,则积而未坚,未至于成块也,大抵以推之不动为癥,推之动为瘕也。《素问·骨空论》说:“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金匮要略》论述:“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积气,……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妇人少妇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景岳全书》说:“瘀阻留滞作症,惟妇人有之。”从上述古书中所论的癥瘕文献分析,本病病因较为复杂,但可概括为湿、热、瘀、寒、虚5个方面。病机主要是湿热毒邪残留于冲任、胞宫,与气血相搏结,聚结成瘀。故以血瘀为症候,虚实错杂,以实证或虚实夹杂证多见,纯虚症少见。所以,治疗原则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兼以散寒除湿、清热解毒利湿、疏肝理气、补肾健脾益气等治疗。如在内治法基础上,兼以配合中药直肠导入,中药外敷、中药离子导入等综合疗法,可提高临床疗效。
依据《灵枢·经脉第十》“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是动病……妇人少腹肿……盛则泻之”,输卵管积液病变部位在少腹两侧,乃足厥阴肝经循行之路。《金匮要略》又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依据中医五行相乘的理论,也就是“肝木乘脾土”,脾虚日久运化失常则生湿,湿蕴日久化热。治法又宜兼以健脾化湿清热,两个患者都有下生殖道感染病史,感受湿热外邪后诊治不得当,病程迁延形成输卵管积液。故薛生白在《湿热病篇》云“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所以内伤外感孰多孰少,孰实孰虚,又在临证时权衡矣。”薛氏提出了湿热病发病具有“内外合邪” 的特点。综上分析,郭老师对本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辨证论治中体现出了在治疗妇人疾病中“多郁”、“多虚”“多瘀”的学术理念。因此,郭老师每每临证从肝经入手,内伤治法宜疏肝健脾利湿,理气活血化瘀,外邪治法宜清热、解毒、利湿。由于辨证精准,组方得当,疗效颇佳。
输卵管积液高发于育龄妇女,一部分患者起病隐匿,发现不及时,或者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求诊西医过程中一部分患者被医生建议手术治疗,切除输卵管,然这种治疗手段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女性却很难被接受。祖国的传统医学在治疗此病上有鲜明的优势,不但让患者免去手术创伤,而且保留下来的输卵管功能可以恢复,自然受孕。我整理郭老师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输卵管积液医案的目的,旨在分享传播治疗经验、心得,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辨证思路,让更多的未生育女性自然受孕,避免手术带来的身心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