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志红,次安拉姆
(西藏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西藏 拉萨 850000)
水痘多发于青少年人群,由VZV病毒(水痘带状疱疹)诱发,飞沫传播是主要传播方式,传染力极强,成人水痘较为少见。然而,成人水痘多为重型,若不及早作妥善诊疗干预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基于此,为了探讨并归纳高原区成人水痘的临床情况与诊疗心得,笔者采取回顾性分析,纳入100例成人水痘患者作调查对象,论述如下。
纳入2016年2月至2020年12月100例水痘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患者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39.15±19.38)岁,病程1~10d,均值(4.22±1.20)d,男、女占比是56:44。统计分析P>0.05,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
1.1.1 纳入标准
(1)患者对治疗药物的副作用、预期效果等均知悉,并签署同意书;(2)依从性良好;(3)接受治疗前明确无相关药物过敏史或禁忌证:(4)未失访。
1.1.2 排除标准
(1)患者对治疗过程中的相关药物过敏或存在禁忌证;(2)依从性差;(3)意识不清、沟通障碍、智力低下或存在精神疾病史者;(4)凝血功能障碍者;(5)临床资料不完整。
患者均收治于隔离病房,发热患者需加强静养,改善饮食结构,避免水分摄入不足;发热严重者需采取物理降温,必要时需应用退热药物(禁止应用阿司匹林,避免出现Reye综合症)。
本次治疗药物分别是:皮肤瘙痒者采取抗组胺药口服治疗;水痘抗病毒治疗药物采取阿昔洛韦注射液;保肝药物采取还原型谷胱甘肽、促肝细胞生长素注射液及口服葡醛内酯片、护肝片等;继发细菌感染患者应用头孢唑啉,头孢呋辛钠等;心肌损伤患者应用果糖二磷酸钠及强心利尿等治疗;疱疹需外用甲紫溶液、阿昔洛韦软膏。
观察患者的疾病进展与治疗效果。
试验数据库的建立采取Epidata标准软件录入并核对,统计学分析、检验使用SPSS 22.0标准系统。设定本次数据均呈现正态分布,计量资料表示为均值和标准差,行独立T值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概率或百分比,行卡方检验,统计学显著性结局显示为P<0.05。
100例患者中,99例治愈,1例死亡,平均治疗时间是(8±1.23)d,本次出现并发症类型为肺炎、肝功能损伤、心肌炎、结膜炎、病毒性脑炎,以上并发症非单一存在,本次调查中,存在同一个患者合并多种并发症的情况。出血型水痘3例,2例治愈,1例死亡;孕妇水痘3例,主要对症支持治疗,未用阿昔洛韦,无胎儿畸形、流产等情况;并发肺炎患者23例;并发肝功能损害53;并发心肌炎18例;并发结膜炎4例(阿昔洛韦滴眼液);并发病毒性脑炎2例,由于患者拒绝进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因此予甘露醇,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钠治疗,已治愈。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是水痘病毒属的一个成员,隶属于α疱疹病毒科和疱疹病毒科。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是一种具有低环境抗性的包膜DNA病毒,其大小为150-200nm。病毒基因组由长度为125kb的双链DNA组成,包括73个基因;VZV的二十面体衣壳有162个帽状体,被一个由宿主细胞成分和病毒编码糖蛋白组成的脂膜包围。在核衣壳和被膜之间,被膜以蛋白质层的形式存在。病毒通过糖蛋白与细胞受体结合,如甘露糖-6-磷酸,然后穿透细胞膜;与所有疱疹病毒一样,VZV病毒复制是一个复杂的级联调节过程,α、β和γ基因相继表达,且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1-3]。除此之外,在VZV原发感染期间(潜伏期10-21天),VZV通过上呼吸道粘膜侵入机体,并在局部淋巴结中经历第一阶段复制。感染后4-6天出现原发性淋巴细胞相关病毒血症。通过这种方式,病毒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随后发生10-14天的继发性病毒血症,将病毒传播到皮肤。感染从皮肤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扩散到上皮细胞,并引发局部炎症反应,通过积聚病毒而形成囊泡组织液。感染细胞融合后,出现嗜酸性包涵体的多核巨细胞。复发性感染总是发生在内源性VZV再激活后,在原发性感染后建立终身潜伏期[4]。
VZV在世界范围内分布,这种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染。在许多情况下,人类是原发感染后潜伏期结束时的传染源。感染者在水痘出疹前两天通过唾液或结膜液排出病毒,而在皮损完全结痂之前,皮肤水泡的液体也具有高度传染性。在带状疱疹的情况下,传播感染的风险明显降低,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囊泡液具有传染性。虽然在气候温和的国家,大多数儿童在10岁之前患上水痘,但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相对较少的儿童被证明是VZV-血清阳性,水痘已被证明主要影响青少年和成人。在2004年德国实施普及水痘疫苗接种之前,VZV血清流行率迅速上升,达到80%到90%以上;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只有个别人群易患VZV;在育龄妇女中,VZV血清流行率约为95%-97%。威胁生命的原发性VZV感染的危险人群包括免疫缺陷患者、妊娠前4-5个月发生水痘的未出生儿童以及分娩前或分娩后不久水痘感染母亲的新生儿。而老年人、免疫缺陷患者和儿童在妊娠期或出生后第一年患水痘后患带状疱疹的风险增加[5]。
超过95%的原发性VZV感染会导致水痘。在温带气候中,这种疾病在冬季和早春达到高峰。地方流行病每隔3-4年发生一次。在没有前驱症状的情况下,瘙痒性皮疹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其次,约三分之一的患者会出现中度发热。水痘最初表现为针头到豌豆大小的红斑,连续发展为丘疹、水泡、淡黄色脓疱和结痂。在简单的过程中,病灶愈合,没有任何疤痕。由于新的皮损区域在4-5天内出现,因此皮疹的不同阶段总是同时出现。这是水痘鉴别诊断的一个特征性特征。一般来说,水痘的传染性大约在发疹后5-7天结束,皮肤水泡完全结痂。大约两周后,皮疹完全愈合[6,7]。
本次回顾性研究显示,100例患者中,99例治愈,1例死亡,平均治疗时间是(8±1.23)天,本次出现并发症类型为肺炎、肝功能损伤、心肌炎、结膜炎、病毒性脑炎。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成人患者中很少观察到水痘并发症。然而,该疾病对于细胞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来说是一种特殊的风险,例如,患有肿瘤疾病、器官或骨髓移植、自身免疫病、先天性免疫缺陷或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患者,其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继发性细菌感染、神经和血液学表现。此外,妊娠期水痘与母体肺炎和病毒先天性传播的高风险相关,导致严重的胎儿后遗症。水痘肺炎被认为是孕妇最重要的并发症[8-10]。妊娠5-24周水痘感染后,1-2%的病例发生先天性水痘综合征,死亡率为30%,而其主要临床症状为节段性瘢痕性皮肤病变、神经系统疾病、眼部疾病和肢体发育不全等。若产妇在分娩前5天到分娩后2天之间出现水痘,病毒通过胎盘、接触或飞沫传染给婴儿的风险很高。由于这些婴儿尚未获得保护性母体抗体,若不采取阿昔洛韦治疗,约20%的病例可能会出现泛发性新生儿水痘并导致致命后果[11,12]。
综上所述,成人水痘易合并并发症,应加强对症治疗,降低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