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强
(绥滨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黑龙江 绥滨 156200)
一般在仔猪断奶后,就进入了保育阶段,这个阶段的猪自身免疫力较低,容易感染各种疾病,造成仔猪死亡的情况,进而给养殖场造成经济损失。因此,需要着重做好疾病防治工作。应当结合保育猪的特点及当地常见的疾病种类,制定科学的养殖管理计划。
以副猪嗜血杆菌病为例,这是猪保育阶段常见的一种病症,其传染能力强,需要在确诊后及时进行隔离治疗。现对该病症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诊断方式进行简要介绍。
当保育猪暴发副猪嗜血杆菌病后,会出现食欲下降,甚至绝食的情况,精神状态不佳,体重急剧下降。病猪体温普遍偏高,通常会达到40℃以上。同时,病猪在呼吸时,会出现气喘的症状,无法正常使用胸腔呼吸。而且,行动比较迟缓,皮肤颜色异常发白,观察病猪耳部,会发现耳朵呈现出紫红色[1]。肢体关节也出现了异常肿胀的情况,触碰、按压时,会有疼痛感,病猪出现挣扎和尖叫的现象。
为了进一步诊断疾病的病因、病症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存在并发症。应当对由于该病症死亡或者已经确定治疗无效的病猪进行解剖处理,观察其内脏器官是否存在病变情况。一般患有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病猪,其内脏会有多处水肿的情况,尤其是肺部存在大量浆液,淋巴结节肿大,切开关节处还会发现有胶质类的物体。兽医可以配合血液检查以及取病变物进行病理化验的方式,综合判断病症类型。目的是提高疾病诊断工作的准确率,避免误诊,而导致实际制定的治疗方案无法起到良好效果,延误最佳的治疗实际,造成病猪的死亡和疾病的扩散等问题。此外,还可以使用实验室细菌培养的方式,确定这种病菌适宜生长的环境。
在拟定疾病的综合防治计划时,应当先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分析疾病的发病原因。
在饲养过程中,猪对环境温度、湿度、饲料种类不适应,出现了应激反应,容易诱发该病症。同时,这种疾病还容易由呼吸系统疾病引发,比如,流行性肺炎中常见的并发症就是副猪嗜血杆菌病。从保育猪的饲养特点来看,在仔猪断奶后,有时会涉及到转群的工作,如果新猪舍与原猪舍的环境条件差异较大,存在卫生不达标的问题,也会引发疾病的大面积传播。
这种疾病实际上只感染猪,一般在保育阶段,日龄在35~56d的保育猪比较容易感染这种病症。病症没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在初期阶段发病特征不明显,且疾病的致死率相对较高。需要养殖人员具备一定的判断猪身体健康状况的能力,才能及时发现病症,并有效制定治疗对策。
疾病防治工作是养殖场的基本工作任务之一,由于保育猪比较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感染,引发身体健康问题。因此,通常应当制定以预防为主的管理机制,落实日常的养殖管理任务。
在猪日龄大小符合保育猪饲养要求,且精神状态、身体状态良好的情况下,需要制定转群管理计划,展开转群工作。因为哺乳期、保育期的猪饲养方式不同,对饲料、环境温度的需求也不同,所以需要分设不同的猪舍进行饲养管理。但是,在转群过程中十分容易出现应激反应,诱发各种疾病。基于此,养殖人员应当做好环境温湿度的调节工作,实时关注猪的身体状况,重点观察食欲是否正常,排便的形状、颜色是否存在异常等。同时,在更换饲料时,应逐次、少量地更换新饲料,全面保障猪的健康生长。
环境卫生问题会对猪的身体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降低疾病发病率的关键就是定期进行日常环境的清扫和消毒。首先,要每日及时清理排泄物,并关注水质、饲料的卫生程度,定期进行水槽、食槽的清洗消毒。其次,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在夏季及时通风,冬季做好保暖措施。并且,每周对猪舍进行一次全面消毒,在疾病高发期可以适当增加消毒次数,避免环境当中滋生细菌,通过呼吸道进入生猪体内,诱发各种疾病。
当病猪确诊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病后,应当及时采取药物治疗措施。常见做法是以肌肉注射的方式为病猪注射抗菌素,要根据体重、病症严重程度,控制药物用量。一般1次·d-1,连续用药5d左右,就会有明显的好转[2]。同时,对于同一猪舍的其他猪,可以采取将抗菌素拌入饲料中的方式,给予口服,增强猪的免疫力,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另外,如果治疗无效,则应当对病猪做好无害化处理,并对相应的猪舍进行全面的消毒杀菌工作。
保育猪的身体健康状况关系到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在进行保育猪饲养工作时,重点要做好疾病防治工作。不同疾病的防治方法不同,以副猪嗜血杆菌病为例,应当先确定这种疾病的临床特征,配合实验室诊断方法来判断病症的种类及严重程度。然后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分析疾病的发病原因、传播渠道以及易感染群体,结合这些信息制定综合防治计划。重点要做好转群管理工作,并对猪舍进行消毒杀菌,治疗时,要控制药物用量及频率,及时对治疗无效的病猪进行无害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