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平
(新疆石河子总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新疆 石河子 832011)
奶牛的围产期是指从奶牛产前的21d至产后的21d这一时段,而产后的21d属于围产的后期阶段。奶牛的围产期属于奶牛生产阶段的主要时期,通过加强对奶牛围产时期饲养工作的管理,有助于提高奶牛的泌乳能力,并延长奶牛的实际生产周期。进入围产期后,奶牛会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分娩和泌乳,对自身来说都是很大的应激。因此,针对奶牛这一时期身体发生的变化,及时调整工作内容,做好环境、营养、疾病等方面的细致工作,帮助奶牛顺利渡过,有利于奶牛尽快恢复体能,进入下一个繁殖周期。通过对围产期奶牛饲养工作的有效管理,不仅有助于推动规模化养殖场的稳定运行,还能够切实地发挥出围产期奶牛饲养管理工作的实用价值,保障围产期奶牛饲养管理工作的可行性。
在规模化牧场养殖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应保障围产前期奶牛饲养环境的干净、整洁,并提高舍内的干燥程度,定期更换垫料,改善场内的环境质量。在待产奶牛的管理过程中,应实现对牛尾的统一修剪,减少疾病等问题的发生。在完善的防暑降温措施的落实基础上,为奶牛提供更加优质的饲养环境。另外,还需要及时引进专业的养殖人员,并为奶牛提供充足的饲料以及营养保障,同时定期开展相应的消毒工作,避免细菌滋生与疾病问题的发生。
不仅如此,在奶牛生产前期的7d之内,应以浓度2%~3%的来苏尔溶液对奶牛的阴部、后驱以及乳头等部位进行消毒,降低乳房炎等问题的发生概率。
在开展围产期奶牛饲养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采用分群饲养的方式,为规模化养殖场的顺利运行奠定基础。将经产牛与头胎牛进行分离管理,并结合机体的实际情况,实现对饲料调配工作的有效管控,提升奶牛的机体健康情况以及生长发育水平。另外,牧场还可以利用定期转群的方法,确保大多数的奶牛都能够在围产期内实现圈内待足21h,并通过对奶牛临产情况的实时化观察,保障观察结果的及时性,并对牧场牛舍的巡视频率做出适当的调整,确保产房转入工作的有效性。由于不同奶牛在围产期所需的恢复时间有所不同,因此采用分群管理的模式,可有助于切实地满足不同类型机体的生产需求。
首先,加强对奶牛产后实际情况的有效监控,并实现对体温、泌乳、粪便以及胎衣排出等情况的全面化监管。对产后奶牛进行体温检测时,在保障检测有效性的基础上,将实际的检测周期控制在10d以内。当发现体温出现异常时,还需要对造成体温异常情况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此方面的问题实施妥善处理。其次,对奶牛实施分群饲养管理,并在奶牛的分娩以及泌乳阶段的后期,有效减少应激反应,从而保障奶牛的健康生长。再次,要加强对挤奶阶段的管理,减轻奶牛的乳房胀痛情况,避免机体的泌乳能力受到限制,确保奶牛能够正常的休息和饮食。最后,要加强对养殖环境的管理,在增加垫料的过程中,保障圈内的平整性与舒适性,同时加强对牛舍环境与设备的消毒力度,减少细菌的滋生。
在奶牛的生产后期,其自身的产奶量也有所增加,但由于此时奶牛的采食量并未恢复,为了充分满足其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则需要通过提高日粮以及饲料产品的营养浓度,在采食量下降的同时,为奶牛提供充足的营养供给物质,减少机体在生产后期阶段的能量负平衡情况。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奶牛的日常饲喂产品当中加入适量的过瘤胃脂肪等物质,从而缓解产后的能量负平衡问题,避免出现体况损失的情况。在奶牛的泌乳阶段还会消耗大量的钙,并在初产时期引发低血钙症等问题以及胎衣不下等症状。在泌乳时期的早期阶段,当奶牛的产前体况较低时,会带来严重的能量负平衡问题,从而降低采食量,加重酮病、真胃移位以及脂肪肝等症状。通过减少奶牛在泌乳时期的体况损失率,将助于保障良好的受胎率,从而减小机体的体况变化,提高奶牛的受胎率。为此,需要在母牛的产后初期阶段,为其提供适量的营养液物质,并保障营养液灌服阶段的及时性。由于营养液当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钙、维生素、能量以及电解质等物质,满足了机体的营养需求,从而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力,避免了产后疾病的产生。
在围产期奶牛的早期泌乳阶段,降低了相关疾病的发生率,实现了对疾病以及饲养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对围产期奶牛的前期和后期阶段带来了重要影响,有助于减少疾病问题的发生。为了有效避免奶牛的产后疾病情况,则需要在规模化牧场的运行过程中,加强对围产期奶牛饲养环节的管理,并派遣专业的人员队伍实现对饲养环境的有效管控,并在加大清洁和消毒力度的基础上,为奶牛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提高奶牛的泌乳量,为奶牛的健康生长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