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宪民
(绥滨县福兴乡政府乡村振兴发展服务中心,黑龙江绥滨156200)
近年来,国内各大媒体相继报道一些国内养猪场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非洲猪瘟疫情,因为病情来势凶猛,即无疫苗用于预防,又无有效药物用于治疗,很多猪场死伤一片,几乎倾家荡产。惨痛的教训让更多的生猪养殖企业更加理性,不断探索总结,发现猪场只有强化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做好病原的消毒灭源,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由此,本文就生猪养殖场如何做好消毒管理以及注意事项简述如下。
在进行消毒管理工作之前,需要先让工作人员明确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让员工明白病菌的大量繁殖和传播,是造成生猪出现疾病问题的根本原因,引导员工有序展开内部消毒工作。一般来说,气候过于潮湿或者猪舍内部卫生环境不达标,就容易滋生病菌。规模养殖场通常都会制定消毒计划,定期展开环境消毒工作;一些小型养猪场最近几年也在这方面提高了认识,把日常的消毒工作放在首位;民间的散养户则意识不够,还有待提高[1]。
通常来说,病原菌可以通过口鼻、唾液和粪便传播,造成疾病泛滥,进而影响生猪身体健康的问题。所以,消毒管理工作是降低疾病发生率的主要方法。消毒工作通常以喷洒消毒水的方式为主,定期进行消毒杀菌工作,可以消灭自然环境中的大部分细菌微生物,避免细菌滋生的问题。
消毒工作是饲养管理环节的重要任务之一,其根本作用是可以避免生猪由于病原菌感染,而出现消瘦、绝食和死亡等情况,最终影响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同时,通过出场消毒,可以避免生猪带菌,防止污染猪肉制品,保障猪肉能够顺利流通上市。
由于大多数消毒剂中含有化学成分,遇空气容易产生一些化学反应,或者开盖放置时间过长不稳定。因此,需要规范消毒工作流程,制定科学的消毒方案以及使用方法。
猪舍消毒方式主要分为两种。是将生猪集中转移到其他猪舍,然后对环境进行全面的消杀工作。这个环节可以使用一些强效的消毒剂,并在消毒工作完成后,及时通风。等到消毒剂味道消散后,才能将生猪转移回来。第二种是在生猪正常生活在猪舍中时,直接消毒。这种消毒方式需要选择不会影响生猪身体健康的消毒剂,并控制好消毒剂的使用量。避免消毒剂从口鼻处进入生猪体内,造成不良影响。
主要包括食槽、水槽的消毒工作,同时,由于粪便当中本身就存在大量的病原菌,饲养人员还需要进行定期清理,而在清扫工具使用完成后,也要及时进行消毒处理,避免细菌滋生和蔓延。
另外,饲养人员在进入猪舍前,应提前将自身衣物做好消毒,避免携带病菌进入猪舍,造成生猪感染疾病的可能。对于运载生猪和运送饲料的车辆也要及时消毒。只有做好全面、彻底的消毒管理工作,才是保障生猪存活的基础和前提。
在生猪养殖工作中,经常需要安排兽医接种疫苗,应当在已经完成消毒的空间环境下,展开疫苗注射工作。在进行这一步操作之前,兽医及相关人员以及携带的医疗用品必须提前做好消毒,才能展开疫苗接种工作。当前,疫苗接种主要以肌肉注射为主,为了避免与血液接触造成感染,引发疾病,必须要由专业的兽医进行疫苗接种工作,而养殖人员则应当配合兽医,做好基础设施的消毒,以及做好生猪皮肤表面的局部消毒工作。
在具体进行消毒工作时,有一些注意事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目前,在猪场的消毒工作中,实际可以使用的消毒剂种类有很多。不同消毒剂与水的配比比例都不同,而且,每次的使用量也存在差异。需要注意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切勿将不同品种的消毒剂混合使用,避免消毒剂当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造成中毒的情况。另外,消毒剂的使用频率不宜过高,每周1~2次即可。在一些疾病高发期,可以适当增加消毒频率。
科学选择消毒工作的时间,是提高消毒效果的关键方法。另外,环境温度会影响消毒剂中化学成分的活性,具体要根据不同药剂的使用说明书来操作。由于大部分消毒剂在使用后都需要及时通风,因此,消毒工作通常应当在自然气候温度相对较高,天气晴朗的时间段展开,以午后时间最佳。一般在高温天气中,消毒剂的使用量可以适当减少。而低温环境下,则应当适当增加剂量。养殖场应当建立严格的内部消毒管理方案,合理为饲养人员分配工作任务,可以将消毒效果作为考核员工工作能力的关键指标,以此督促员工工作态度,保障消毒工作的有效顺利展开。
常规消毒方式是使用喷壶或其他设备进行喷洒,这种方法能够将消毒剂喷洒均匀,覆盖面广,杀菌效果好。同时,也可以选择使用消毒水浸泡清扫工具,用带有消毒药水的清扫工具,在扫地、擦地以及清理粪便等过程中,完成简单的消毒工作,从而可以减轻部分工作量,但这种清扫加消毒方式,对于消毒剂的种类选择有一定的局限性。
消毒管理工作可以阻断病菌的传播渠道,保障生猪的健康,进而保障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在具体进行消毒时,需要重点对猪舍、日常饲养设备以及运输装置进行消毒处理。如果涉及到接种疫苗的环节,则还需要对医疗设备进行消毒。消毒时,应科学选择消毒剂的种类和消毒方式,合理调整消毒剂的使用量。根据自然环境温度和天气情况,确定消毒的具体时间,以科学方式提升消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