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平,姚 倩,汪迎迎
(湖北省远安县中医医院,湖北 远安 444200)
笔者用中药治疗复发性附件囊肿疗效较好,总结如下。
马某,女,34岁,已婚。因“反复发作腹痛3年,再发加重半个月”于2011年4月18日来我处就诊。2011年4月14日某地市级三甲医院彩超报告单示左附件区囊性无回声包块(3.1cm×3.6cm)。询问病史,由于近3年来,患者因急性阑尾炎、腹壁脓肿、宫外孕、肠间隙及左附件囊肿、左附件囊性包块先后5次住院、3次手术治疗,于2011年2月24日到市医院彩超复查未见异常,原左侧附件囊性包快消失。但近半个月来,又觉左侧下腹部疼痛,遂于4月14日到该院复查,又诊断为“左侧附件区复发性囊肿”。2011年4月18日下午首诊,主症腹痛,位脐下左侧为主。伴长期便秘。症见面色较黑,肌肤甲错。舌红苔薄黄少津,舌根黄燥,脉细而涩。诊为腹痛一肠道积热、气滞血瘀。治拟通肠散热,行气活血,化瘀止痛。药用大黄18g,厚朴20g,枳实15g,芒硝30g(另包、冲服),火麻仁30g,桃仁12g,红花12g,郁李仁15g,枳壳15g,白芍30g,血竭10g,川芎15g,青皮12g,三棱10g,莪术10g,香附15g。2剂,每剂水煎二次、每次取汁600mL,每次温服200mL,日3次,2日1剂。4月28日二诊,大便已恢复正常,每日1次。腹痛减轻,守上方3剂。5月13日三诊,B超复查提示前述囊肿已明显缩小,由3.6㎝×3.1㎝缩小至1.2㎝×1.0㎝,腹痛之症已基本消失,大便正常,月经已正常来潮,经期3天,量适中。但觉明显口干,诊舌红尖赤苔薄黄少津,分析可能是通腑泻热太过,肠阴受伤所致。故在上方基础上加用生地12g、麦冬12g、石斛15g、白茅根30g,再取3剂,煎服。5月30日四诊,腹痛之症已完全消失,无任何临床不适症状。守三诊方3剂,煎服巩固治疗。6月7日五诊,复查B超,前面所见囊肿均已消失。但见陶氏腔有1.2㎝少量积液,上方去芒硝、枳壳、木瓜,加用清热利湿、杀虫解毒的黄柏、苦参、蛇床子各12g,再取3剂,水煎服。6月17日六诊,复查B超,囊肿及陶氏腔积液均消失,再取6月7日方2剂,善后调理。并嘱2个月后再做B超复查。至此,共煎服中药16剂,未加用其他任何中成药或西药,并在2个月后B超复查未见异常。2年后的2013年4月16日再次做B超复查,依然未发现囊肿或积液,身体状况明显恢复。
现普遍认为,体内有灶性或实体性病变主要是通过有创性手术等方法来进行治疗,而通过此病例总结可以看出,只要能正确把握病情,精心辨证,口服中药同样能起到相应的作用。
患者腹腔内反复出现囊性病变,分析其形成原因,可能与在短期内反复多次进行腹腔手术,可能导致肠系膜损伤或粘连所致局灶性积液有关,中医辨证多与湿热、腑实、气滞、血瘀、水瘀互结等有关,根据临床表现、病情变化,四诊合参,灵活辨证,加减用药,同样会取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打破中医“慢郎中”的传统观念,更体现了中医简、验、便、廉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