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惟安 李惟心
假道伐虢的故事,已经流传千年,演绎成分和历史事实已经纠缠在一起,密不可分。随时考古工作的进展,假道伐虢的真实一面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本文通过对历史材料的解读,配合考古工作的最新进展,以及对当时形势的合理推测,提出不同意以往的分析和理解。希望为理清这段历史做出贡献。本文主体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第二部分根据现有史料和考古发现,进行分析和推测。第三部分得出我的结论。假道伐虢是晋、虞、虢三个国家在公元前658年发生的一系列战争。一般认为,晋国假意示好,欺骗虞国借道。晋国消灭了虢国后,晋军又顺手消灭了虞国。虞国的国君虞候从此确定了愚蠢和贪图小利的形象。但我的想法不一样,请让我分析一下:
第一章:背景
当时是春秋时期,各强国蠢蠢欲动,意图入主中原称霸。晋国的晋献公统一了山西,正想着干出一番霸业。秦国还没有崛起,对中原争霸无能为力。齐国正是齐桓公在位,国力强大,忙于對临近的卫、郑、宋、楚发动战争,建立霸权。此时,晋国获得了一个极好的机会,实现称霸的目标。
当时晋国想扩张,有三个方向可以用兵。一是向东,靠近洛邑,参与中原争霸。二是向北,灭掉戎狄、中山,进入华北平原。三是向西,进入渭河平原。最后,晋献公决定向东用兵,参加中原争霸。
晋国向东进入中原的路被王屋山、中条山所阻隔。从西面绕过中条山路途长,障碍多。直接穿越中条山最为合理,但道路被虞国和虢国控制。
黄河在华山和中条山之间的峡谷向东流去。中条山有个鞍部,是交通要道。虞国就位于这个鞍部。穿过虞国,在华山与崤山之间,有一片冲击平原。虢国位于这个平原上。虞国和虢国构成了南北通道。晋国想要打通称霸之路,就必须控制虞和虢。
第二章:战争过程
晋国如果先打虞国,虢国很有可能会支援虞国抗击晋国。即使打败虞国,晋国也会损失军力,之后的与虢国的战争中,还要抽力量弹压虞国人的反抗。战事久拖,胜负难料。所以最佳方案是争取联合一方打击另一方,待双方都削弱后“搂草打兔子”。彼时,虞国和虢国有过几次战争,多是虢国战胜,可以猜测虞国有报仇的愿望。于是,晋献公采取大臣苟息的建议,利用虞国和虢国间的不睦,向虞国示好,利诱虞候,联合虞国攻打虢国。晋国计划向借路消灭虢国,并最后消灭虞国。
虞国位于山谷,土地贫瘠、农业落后。虞国无法依靠农业生产发展国家,而虢国处于黄河河谷,土地肥沃。虢国又处于崤函通道上,控制了东西北三个方向的道路。为了抢夺虢国的土地,虞国多次和虢国发生冲突。如今晋国要借道打虢国,虞国有几个选择:一、不借。晋国可能会强行攻打虞国,甚至联合虢国,南北夹击虞国,结果是虞国灭亡。二借。晋国灭虢国更加强大,迟早灭虞国。借和不借都是死。所以最好的方案是借,促使晋国和虢国两败俱伤。等晋军北撤后,虞国稳住在虢国东部边境上的晋国六卿之一魏家,再出兵消灭虢国,这样虞国就能独吞觊觎已久的虢国土地。
第三章:战争进展
按虞国商定的“方案”,为了尽可能促使晋军失败或惨胜,虞候主动要求出兵并答应提供粮草。出兵是为了抢占虢国控制的黄河渡口以及下阳要塞。提供粮草是为了获得粮草的控制权,以便拖延晋军的攻击速度。
公元前658年,晋军第一次进攻虢国。猜测虞国军队应该迅速分兵攻占虢国的下阳要塞和太平渡(黄河渡口)。占领之后,虞军就会停下脚步,不肯再向前一步。同时,减少为晋军供应粮草。虞候彼时应该在虞都的宫阙中饮酒窃笑,等待晋军和虢国军队陷入胶着、进而断粮的军报。果然,晋军占领了虢国在黄河以北的土地,无力继续进攻,就撤军北还了。虞候如愿抢到了虢国黄河以北的土地。
公元前655年,晋国第二次借道虞国进攻虢国。这一次虞候故技重施,答应晋军借道,但这次虞候没有上次的运气了。
第四章:推测和分析
据我推测,第二次借道伐虢时,虢国内部可能发生大规模叛乱,导致虢国迅速溃败并灭亡,甚至可能一部分虢国贵族投降了晋军。晋军主力并没有遭受太大损失,并没有出现虞候所希望的两败俱伤。此时,虞国的形势就很不妙了。南面有得胜凯旋、士气正旺的晋国大军,北面是晋国本土。如果南北夹击,虞国就像“汉堡包”。虞候傻眼了。他知道晋国早就有灭虞之心,虞国绝对没有胜算。那是“晋为刀俎,虞为鱼肉”。事到如今,只有一条生路,就是期盼晋公犹豫不决。如果晋公决意灭亡虞国,抵抗没有任何希望,只能投降以求保全性命。如果我是虞候,我会拼命向晋公示好,表示绝对臣服。同时,打开国库大规模贿赂晋公身边的官员,以求他们为虞国美言,促使晋公放虞国一条生路。对于在虞都停止前进的晋军,虞候除了设宴款待、陪同打猎外,只能醉生梦死,等待命运。此时,虞候最想听到的军报就应该是晋军启程北返。
如我们所知的,虞候等来的是晋军的突袭。虞国上下未做抵抗就投降了晋军。
第五章:影响
与大家所看到的不同,虞候并不是一个贪图小利的人。相反,虞候是个“还可以”的战略家,只是虞国战略地缘不好,外加运气不好(虢国迅速溃败)。甚至可能是,晋国已经联络好虢国的内应,才发动借道伐虢的战争,给虞候设了一个中计死、不中计也死的圈套而已。
公元前655年,虞虢被灭,晋献公开启了争霸之路。晋献公的儿子晋文公重耳的确完成称霸。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但晋国也在争霸过程中损失了国力,导致晋国六卿慢慢强大起来。最后,发生“三家分晋”。
如果晋献公没有选择向东争霸,而是北伐犬戎,或者西进渭河平原,那晋国国土面积增大,六卿战略重心外移。晋国内患可能得到缓解,避免或推迟“三家分晋”。
以上就是我对“假道伐虢”的不同分析和猜测。目前史料不足,特别是可信的史料缺失,本文所分析内容不足和错误是难免的、普遍的和潜在的。希望随着考古的进展,能够更清晰的还原历史原貌。
参考文献:
[1]《左传·僖公二年》:“虞师、晋师灭下(夏)阳。”
[2]《左传·僖公五年》: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