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视域下红色文献的数字化开发与利用

2021-01-09 03:16刘革董薇
河北科技图苑 2021年6期
关键词:数字人文开发利用数字化

刘革 董薇

摘要:红色文献记载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政治价值。在开展红色文献数字化建设中,引入数字人文技术手段作为研究的辅助,建立红色文献数据库、开展紅色文献内涵挖掘和可视化呈现,可为红色文献的深度开发与利用提供新的方法和视角。

关键词:数字人文;红色文献;数字化;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25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21.0093

伴随着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科技进步深刻改变了知识生产、组织和传播的方式。数字人文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和一种方法论,借助计算机和数据科学等方法和手段开展人文研究,使人文学科认知模式发生深刻变革,拓展了传统人文科学研究的视角与运用场景。通过数字人文技术对海量的数字文本进行分析利用,打破了传统研究范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文知识的获取、标注、比较、取样、阐释和表现方式[1]。数字人文正在引领传统人文,成为传统学科数字化时代开辟新领域的利器。

红色文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文献资料,它所承载的红色文化是凝聚国家力量和社会共识的重要精神动力[2]。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等文件[3],各级政府在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一些领域仍有发掘和研究的空间。在今后的红色文献数字化建设中,加强数字人文视域下的红色文献资源开发与建设,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引入文本挖掘、可视化等数字人文技术手段作为研究的辅助,以推动红色文献研究走向深入,提高红色文献的揭示与利用水平。

1 红色文献的定义与特征

目前关于红色文献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的概念来看,学界广为认可甘肃省博物馆赵莉2009年发表的《红色文献资料综述》[4]一文中的界定:红色文献主要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起至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之前由中国共产党机关或各根据地所出版、发行、制作的各种文献资料。其中包括党的领袖的著作、党组织各类文件及根据地出版的各种书籍和报刊杂志、信札稿件等。涵盖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广义概念从文献收藏范围和截止时间的界定比狭义的概念有所扩展和延伸,一种认为红色文献是指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之前,记录有关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及壮大历史信息的一切载体及各种文献资料,包括党的领袖著作、党组织各类文件及根据地出版的经典文献、报刊杂志、红色传单、纪实性文学作品等[5];一种认为把1921年到现在所有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的出版内容都归于红色文献[6]。不论狭义概念还是广义概念,红色文献产生于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保存至今都属于第一手原始文献,具有权威性和独特的价值,其主要特征有:(1)存量少。这些红色文献是在十分艰苦的战争年代中产生的,一方面是受到当时经费的限制,印刷数量、发行数量较少,一般也就几千册或数百册,清晰完好留存下来的很少,有些到今天已成为孤本[7]。另一方面是受限于当时的印刷技术,红色文献所用纸张处于近现代手工造纸向机械造纸和印刷造纸过渡时期的工业纸,质量差,易老化,保存期普遍很短。同时,历经战火的洗礼和自然损耗等原因,红色文献留存至今数量少,弥足珍贵。

(2)价值高。红色文献真实记录了我党我军的早期活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历史见证,记载着中国共产党人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的革命历程和沧桑岁月,传承着我党的优良传统、光荣作风和历史经验,是宝贵的不可再造性历史资源,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政治价值。

(3)种类多。现存的红色文献种类繁多,既有正规出版的书刊文件、音频视频,也有非正式出版的标语、石刻、票据、手稿、日记等。主要包括:一是图书、期刊、报纸、传单及布告等印刷品资料。二是文件、地图、请柬、票据、证件等档案资料。三是手稿、书信、日记、笔记等文字记录资料。四是图片、录音、缩微等非书资料[8]。

(4)分布广。红色文献产生于战争时期,在传播革命思想、凝聚革命力量、激励革命者英勇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宣传和教育作用。数量庞杂、流动性强、收藏分散,保存下来的文献资料遍布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级机构及民间。部分红色文献散落在海外其他国家,包括美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地[9]。

这些珍贵文献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记载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凝结着革命先辈们可歌可泣的斗争精神,传承着民族的红色文化基因信息,指引中国人民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当下仍具有很强的教育和启示作用。针对红色文献这些特点,在开发利用红色文献的时候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积极开展对红色文献的整理、挖掘和研究工作。

2 红色文献数字化开发的重要意义

2.1 升级红色文献记录形式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以纸质载体保存文献的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红色文献保护的需求,借助数据管理技术对红色文献信息资源的文本、图片及音视频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整合和可视化呈现,完善原有的著录规则,升级文献记录形式,形成新的元数据规范,建设系统、全面的红色文献资源大数据共享平台,使得红色文献信息获取更加便捷、直观、形象,拉近人们与历史记忆的时空距离,探索保护红色革命历史文献和传承红色文化的新途径。

2.2 挖掘红色文献特色内涵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红色文献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进程中形成的红色基因、红色传统和红色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蕴含的思想内核。利用数据技术可以实现对红色文献资源的发掘与开发,提炼升华红色文献资源承载的历史记忆和历史价值,深化红色文献所记载的红色事件、红色人物相关史实的挖掘和理论研究,阐释其内涵与时代价值,弘扬传承革命传统,践行伟大建党精神。

2.3 拓宽红色文献传播路径

红色文献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创造的红色文化物态资源,是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体现着中國共产党人的先进思想和革命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更大作用。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将传统红色文化教育方式与数字技术高度融合,拓展红色文献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渠道,打破传统局限,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立体式红色文献传播展示平台,扩大红色文献资源的影响力。

2.4 提升红色文献研究价值

红色文献数字化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技术对红色文献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开发和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数字人文理念积极影响下,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研究方法之间的相互借鉴,注重红色文献资源所蕴含的价值开发,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人文需求,通过数字人文技术实现红色文献资源的开发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为红色文献的研究提供新材料、新视角、新方向,丰富数字化开发的内涵,提升红色文献的增值化服务。

3 数字人文视域下红色文献数字化开发利用路径

近年来,各地政府先后出台红色文献资源保护条例,开展红色文献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收集红色历史资料,建立地方特色资源数据库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部分红色文献资源建设多以纸质资源为主,数字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地方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数字资源平台单一、缺乏深层次开发,尚未形成系统性与完整性[10]。在数字人文视域下,将数字人文技术应用到红色文献数字化建设中,创新红色文献开发形式,深入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采取多种呈现形式,实现红色文献知识服务。

3.1 基于红色文献资源,建设数字人文服务平台

编制红色文献联合目录,构建红色资源数据库平台。通过联合国内各类型图书馆、博物馆、革命历史纪念馆、党史研究机构及民间、海外收藏的团体和个人,建立多渠道、多载体、多元化的红色文献征集、整理、存储体系。根据红色文献特点,统一著录规则,规范目录编制,扩展目录发现、识别、选择和获取功能,在此基础上编制红色文献联合目录,揭示红色文献内容信息,实现红色文献书目数据和馆藏数据的共建共享[11]。在红色文献联合目录的基础上,运用数字人文技术进行红色文献资源的批量收集、处理,对图书期刊、文件档案等基础文本数据及地图、照片、年表、音视频等其他媒介数据,进行资源整合、组织和揭示,建设一个基于完整全面的数据及多样化搜索方式的综合性红色文献资源数据库,实现不同载体文本之间的自由转换,为红色文献的整理与保存、传播与传承、开发与研究提供深层次的知识发现平台。

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开发完成的“中国历史文献总库·红色文献数据库”[12]现已正式上线,涵盖国内收藏机构所藏的绝大部分红色文献。该数据库包含三大版块,其中红色图书6 300余种、红色期刊100余种、红色报纸70余种,文献总量超过100万页。数据库将各种类型的红色文献整合到一个平台中进行发布,可分类浏览版块内容,也可实现跨库检索,是高效的红色历史文献的发现系统和一站式检索平台。该数据库在检索上具备了功能优势,除提供基本的题名、篇目等检索项外,还具备全文检索功能,检索结果可在图像中进行精准定位。红色报纸可在版面中定位出篇目区域,实现篇目单独下载;红色期刊可实现篇目迅速跳转、浏览与下载同步完成。“红色文献数据库”的开通推动了红色文献的整理、挖掘和研究工作,发挥了传统历史文本利用数字技术资政育人的作用。

3.2 基于文本挖掘技术,对红色文献内容进行揭示

文本挖掘是数据挖掘的领域之一,是从文本数据中抽取深层次、隐性知识进行充分挖掘,并创造出新的知识信息的过程。数字人文所强调的不仅是文本化和数字化建设,还要对文本进行深度挖掘与智能分析[13]。利用文本挖掘和数据分析技术,对红色文献进行开发,不仅提供文献的全文内容,而且在针对不同类型文献(内容)关键信息标引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红色文献资源中的人文内涵,对红色文献蕴含着的具有巨大潜在价值的知识信息及文化精神进行揭示,提高文献研究的深度和关联性,推动红色文献研究向更深层次、更广阔的领域发展,进而提升红色文献数字化的建设水平。

2016年,延安大学图书馆建设的“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数字研究平台”项目[14],通过对延安时期红色文献历史资料、书刊、图片及音视频的数字资源保护开发,打造了一个集保护、传承、教育、科研于一体的延安革命红色资源平台。目前,其平台提供原始文献、研究成果及专题库数据6 978条,《红色中华》《新中华报》《解放日报》等三种可全文检索的报纸总计11万余篇文章[6]。利用大数据多维度的统计分析,为专家学者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献基础和前沿信息。通过深入挖掘红色文献典籍所蕴含的红色文化资源,带动了地方旅游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3.3 基于可视化技术,对红色文献进行数字展示

数字人文知识体系中所包含的全息投影技术、Web3D可视化技术、VR/AR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都可以作为红色文献资源数字展示的开发工具[15]。Web3D可视化技术是实现网页中虚拟现实的一种最新技术,为传统人文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对文献实体进行立体化3D建模,融入丰富的立体沉浸式交互展示功能,再现或场景呈现文献原貌及其中的革命事迹和红色故事情节,传递红色文化价值,在终端全方位呈现高保真的视觉效果。数字展示可以对数字化的红色文献文本进行可视化显示,也可以对红色文献综合数据库中视频图像进行可视化呈现,并通过PC端、手机移动端、平板端等各类设备实现随时、随地、多平台的交互观展,成为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的新模式。相对于传统形式宣传展览,数字展览不仅加强了红色文献资源建设的科学性,同时也增加了人文知识的多样性和趣味性。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可以长期利用,并对观展流量、利用率、社会影响力等数据进行实时统计。

目前,我国数字展览项目多集中在文物保护和古籍修复方面。2016年推出的“数字敦煌”线上平台[16]是由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武汉大学与敦煌研究院历时近30年合作开发的项目。通过三维重构等数字虚拟与现实技术,实现了敦煌数字智能可视化,全球免费共享高精度数字图像和全景虚拟漫游节目的视觉盛宴,使人在虚拟的场景中拥有身临其境的体验。现已展示了 30个洞窟和 4 430平方米的壁画,为全世界感受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提供了展示平台。

3.4 基于GIS技术,构建红色文献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 Geo-Information system)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 通过标记信息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来呈现数字资源的工具[17]。将GIS技术运用在地理学、考古学和历史文化资源管理方面正日益成为国外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尤其在历史文献应用领域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我国红色文献记载的内容翔实、时间长久,遍布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 300多个县(市、区),不同地区的红色文献包含大量具有空间属性的历史文化信息,为GIS跨区域、跨类型开展红色文献建设研究,提供了时间和地理空间数据,诠释红色文献多层面的、动态的空间历史过程。

上海图书馆建设的“上海革命(红色)文献服务平台”[18] 是一个实现跨平台、多终端访问、统一的检索和展示的数字服务平台。设置书目(6 113条)、红色旅游(377条)、中共组织史(22 980条)栏目,支持PC、手机等多终端、跨平台的资源开放服务,并且与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系统进行数据交互,可进行全文检索、高级检索、地图检索等多种方式搜索。其中基于GIS技术的地图检索功能,通过按钮在地图规划需要选中的地图坐标,即可显示该地址不同历史时期出版的图书、中共组织机构及红色旅游景点等详细信息。通过GIS地图工具对上海革命(红色)文献时间空间、地理空间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实现了对数字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升了读者更加直观的阅读观感。

4 结语

红色文献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凝结着革命先辈们可歌可泣的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19],也是传承爱国主义的文献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及学术价值。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以党的百年历史为主线,将数字化、文本挖掘、可视化等现代数字技术融入红色文献研究领域,為保护与利用红色文献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对丰富红色文献的历史内涵,提升红色文献的利用价值,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将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边馥苓,杜江毅,孟小亮.时空大数据处理的需求、应用与挑战[J].测绘地理信息,2016,41(6):1-4.

[2]黄玉娇.“互联网+”背景下广西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31(2):67-72.

[3]孙烈涛.红色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实践探索——以梅园新村纪念馆周恩来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21(4):48-52.

[4]赵莉.红色文献资料综述[J].丝绸之路,2009(18):31-36.

[5]孔辉,熊传毅.解析红色文献的内涵及特点——以高校红色文献资源建设为研究视角[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36(8):140-142.

[6]赵长海,王雨潇.百年砥砺 初心弥坚:“郑州大学革命文献整理与研究暨第十届近现代河南与中国学术研讨会”综述[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1,41(8):18-25.

[7]蒋娟.红色文献征集的难点及具体征集办法——以韶山毛泽东图书馆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29):39-41.

[8]谢黎萍,程焕文,苏智良,等.继承百年传统 赓续红色血脉:红色文献整理与研究专家笔谈[J].图书馆杂志,2021,40(7):4-17.

[9]蔡颖,黄柏楼.红色文献在海外的遗存现状调研[J].图书馆杂志,2021,40(7):40-47.

[10]葛艳聪,李强.红色文献数据库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16个红色文献数据库为中心的考察[J].图书馆杂志,2021,40(7):137-144.

[11]晋文婧.红色文献记录峥嵘岁月[N].安徽日报,2021-06-18(006).

[12]搜狐.“中国历史文献总库·红色文献数据库”正式上线[EB/OL]. [2021-07-30].https://www.sohu.com/a/478379361_121107000.

[13]吴方枝.数字人文背景下民国文献的数字化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7(15):18-21,27.

[14]贾翠玲.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收集整理与数字化建设[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8(4):122-125.

[15]程贇徽.历史文献资源可视化与阅读——以在线地图工具为基础的新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3):74-75.

[16]王艺.浅析数字化技术与文化遗产的融合发展——以敦煌莫高窟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1(11):68-69.

[17]李凡,朱竑.GIS在历史及文化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国外研究进展综述[J].人文地理,2009,24(1):41-47.

[18]上海图书馆.革命(红色)文献服务平台[EB/OL].[2021-07-30].https://red.library.sh.cn/index.

[19]徐继红.新时代高校践行“红船精神”的价值与路径探析[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5(1):129-133.

作者简介:刘革(1966 ),女,东北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数字人文、图书馆史。

董薇(1982 ),女,东北大学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信息技术、信息素养。

(收稿日期:2021-10-01 责任编辑:孙 炜)

猜你喜欢
数字人文开发利用数字化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学术与公众科学:数字图书馆新生态
跨界与融合: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
跨界与融合: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
大规模古籍文本在中国史定量研究中的应用探索
审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审计成果利用探析
档案的开发利用在供电公司全面管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