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海良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第一次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提出,这是一种新提法,也是一个重要的思想。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思想,首先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为基本前提,以“五个文明”进步为主体内容,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探索和发展为基本过程和目标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体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智慧。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根据,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形态特征的概括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新的判断,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我们对待和处理社会各方面矛盾的基础。所以,怎样对待和处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形态研究和讨论的出发点,换句话说,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发展形态上的要求和特征。
第一,在人类文明进步及其形态变化中,需要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是首位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在对人类文明进步及其形态演进因素的概述中,是以“他们各自的需要、他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以及生产中使用的原料是怎样的;最后,由这一切生存条件所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1]227为序列,为传导系统,需要在其中发挥着基础性的和牵引性的重要作用。所以,需要作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它列为八个方面。原来社会主要矛盾都集中在物质和文化方面,这次社会主要矛盾又增加了六个方面,还有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全和环境,这八个方面是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恩格斯晚年把社会主义的人的需要内涵概括为:“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1]326,把它概括為未来社会应该满足人们需要的三个主要资料,也是依次递进不断上升的需要的内涵。美好生活涵盖了恩格斯提出的需要的全部内涵,不仅是恩格斯所讲的生活资料,也是享受资料,还是发展和表现一切智力和体力的所需的资料。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显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刻画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从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的需要的方面能够看到,现在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二,相对于需要而言,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发展中的供给能力和状况的不足。满足需要的八个方面,从供给方面来看,实际上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所讲的不充分不全面也是指这五个方面的建设在供给能力和供给状况中的不平衡不充分。所以“五个建设”是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供给系统,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充分和全面的发展,是提升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基础和必然要求。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供给显然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是说,实现、处理好社会基本矛盾,重要的是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充分和全面的发展的过程。
第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发展,是新时代“人类文明新形态”过程的内在机理和根本特征。从需要和供给的关系上可以看到,“人类文明新形态”过程就是要解决这两个方面矛盾。“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的必然趋向,同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中国共产党规划和部署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牢牢联结在一起,是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的必然形态。从社会主要矛盾的角度看,矛盾的两个方面一个是美好生活需要,另一个是供给。从供给方向看,也就是从我们的任务来看,即如何推进“五个建设”,“五个建设”也是“五个文明”,所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五个文明”为内涵和基础,正是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的需要和趋向。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后,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方向和目标的科学概括,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新形态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致力于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另一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完成的是前面的部分——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实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也开始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第二大历史任务。1954年9月,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就提出,像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要树立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化程度的伟大国家的奋斗目标。当时,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2]。所以实现“四个现代化”成为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这个任务假如不能完成,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的状况,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说达到了它的目标。所以,党把实现“四个现代化”放在非常重要的高度。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79年3月,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新说法,简要的表述就是,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应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一论述很好地表达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期,我们怎样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思想。所以“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思想和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基础,两者相辅相成。“小康社会”以及之后实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目标。
到新时代我们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新的内涵,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底色和时代精神,做了更为明确的梳理。中国特色文化传统,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历史命运和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然要走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适合于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和发展形态。所以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自己的发展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回溯历史,立足现在和展望未来的过程中,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深化为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思想。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到现在我们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实际上是连续的历史过程,也是我们现在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线索。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发展阶段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做了新的概括,他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里提到的中国式现代化几个方面的内涵,归结到一句话,就是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个文明”。所以中国式现代化通过“五个文明”的全面推进,讲清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特征和内涵。
马克思在对人类文明形态特征的概括中做了一个规律性的阐述,他认为,以往社会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是以“一方的人的能力的发展是以另一方的发展受到限制为基础的。迄今为止的一切文明和社会发展都是以这种对抗为基础的”[3]。马克思将资本主义及以前的社会文明形态概括为“一方”和“另一方”,直到资本主义社会为止的一切文明都是以这种对抗为基础的,一方的人的能力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受到限制为基础。而新时代与中国式现代化相结合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开辟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的道路和新的方向,也就是说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抓住了它的特征,抓住了它的根本性质,也区分了和以前所谓的文明形态的根本界限。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新发展阶段“量变”向“部分质变”转变过程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和制度完善特征的全面概括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作出了一个伟大的理论贡献,就是对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40多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1987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4]。邓小平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基础上,對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有“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作出了瞻望,体现了他对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及其变化发展的必然性的观点。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身固有的内涵。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成果、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正在筹划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宏大规划。两个15年,前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后15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目标使我们对新发展阶段的内涵有一个新认识。新发展阶段是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在经过几十年积累以后,我们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所以,对新发展阶段有三个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但也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主要阶段,更重要的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设成就的积累,我们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所以新发展阶段的内涵,使得我们对今后三十年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判断和认识有了新的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提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静态、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阶段,也不是一个自发、被动、不用费多大气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跨过的阶段,而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5]。这表明了新发展阶段的发展性,就是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变化过程,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也就是“五个文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我们才可以说,量的积累达到了部分的质的飞跃,社会主义向更高阶段迈进。所以新发展阶段所具有的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过程的特征,成为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内在规定的基本立场,也成为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路向的基本标识。
四、“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相联结,体现了它所具有的广泛世界意义及其蕴含的共同价值观和普遍性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道“‘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面对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形势,为更好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我们必须登高望远,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6]。在中国的发展中,正确认识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以世界的眼光推进人类文明进步,实际上已经表明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人类文明新形态”不只是专属于中国的范畴,也是对一切有价值的人类文明发展思想资源的借鉴和吸收,体现了中国智慧。
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的共同价值观的普遍性特征。
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世界范围内文明形态理解的拓展。
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和普遍意义在世界文明形态中发展的集中体现。
从前两点所得出的结论,体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联系。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面向世界的根本要求和基本方略。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相联结,顺应了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是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需要,是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方向发展的要求。“人类文明新形态”思想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文明形态的理论,深刻地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借鉴吸收了世界文明进步的成就和成果。这一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奋斗中,特别是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凝结的理论结晶和思想智慧,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成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1954年政府工作报告——1954年5月23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EB/OL]. (2006-02-23)[2021-10-10].http://www.gov.cn/test/2006-02/23/content_208673.htm.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15.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2.
[5]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N].人民日报,2021-01-12.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40.
责任编辑:邓 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