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转型背景下拉动内需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2021-01-09 04:49
价格月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产品

(重庆师范大学 涉外商贸学院,重庆 401520)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贸易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贸易新规则重构、中美贸易摩擦爆发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都深刻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环境。在此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转型显得更加急迫和重要。在对外贸易转型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关键时期,拉动内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和转型的紧迫性

(一)中国对外贸易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对外贸易顺利融入经济全球化,无论是贸易规模还是对外贸易的国际影响力都有了巨大提升。从贸易规模看,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80年的298.8亿美元增至2019年的4.52万亿美元(见图1),其中服务贸易额达到7437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二大服务贸易国,与中国有着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超过210个。从贸易顺差看,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对外贸易出口,中国货物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其中2015年货物贸易顺差规模为4822亿美元,2019年货物贸易顺差规模4628亿美元。总的来看,中国对外贸易已经积累了相当实力,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中国制造”响彻全球,对外贸易为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

图1 2001—2019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示意图

(二)中国对外贸易转型的紧迫性

近年来,国际贸易环境风云变幻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巨大,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有所下降,急需通过拉动内需来保持经济中高速发展。[1]一是中国对外出口快速增长势头减缓。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市场需求下降,中国出口增速出现下降。随着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和国际经贸新规则重构进程的推进,中国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进一步恶化,出口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2020年3月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各国纷纷采取封国封城措施,自由贸易遭遇“寒冬”,中国出口面临的困境更加严重。2019年,中国对外出口年增长率已降至个位数,不复2001—2008年动辄两位数增长的“雄风”(见图2)。在此情况下,拉动内需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二是货物贸易顺差出现下降趋势。2008年,中国货物贸易顺差达2981亿美元,约占当年对外贸易总额的11.6%,2009年、2011年中国货物贸易顺差分别降至1960亿美元和1551亿美元。之后中国主动扩大进口,货物贸易顺差快速增长势头得到有效改善。考虑到中国货物贸易顺差很大部分是由承担加工组装业务的外资企业完成的,贸易顺差额下降表明中国在一些领域的国际市场份额减少,此时将主要目光从国际市场拉回国内、通过扩大内需来增加中国企业经济效益非常有必要。[2]三是贸易环境的持续恶化。借助加入WTO的东风,中国经济快速融入全球化。但近些年来,以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机制遭遇阻力,贸易区域化逐渐兴起,CPTPP、USMCA等大型区域贸易协定纷纷亮相世界舞台。虽然这些区域贸易协定内部贸易自由化程度更高,但对于非成员国而言相当于重新设置了贸易障碍,加之美国主导的多个区域贸易协定都设立了针对中国的条款,在争夺国际贸易规则重构话语权的进程中,中国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对外贸易环境更加恶劣。四是遭遇的贸易摩擦增多。1995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全球遭遇“双反调查”最多的国家。2018年3月中美贸易战爆发,美国对中国实行全方位封堵,产生了极为不好的示范作用。不仅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产品进行双反调查,印度、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也频频对中国产品进行“双反调查”。[3]从全球范围看,逆全球化和新贸易保护主义势头越来越猛,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下这一势头更是得到了强化。必须加快对外贸易转型步伐,积极拉动内需,降低中国对外贸易的对外依存度,切实保障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图2 2001—2019年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率

二、拉动内需推动对外贸易转型的机理

(一)拉动内需作用于对外贸易转型的核心——母市场效应

1.作用机理。所谓母市场效应是指拥有较大国内市场的国家,可通过扩大内需来获得规模效应,反过来促进产品更好出口。[4]母市场效应的产生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国内市场的扩大可以实现规模报酬递增效应,从而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二是较大的国内市场提供了产业技术所需的动力,进而带动产能增长,为扩大出口奠定基础。三是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好表现可以提升企业扩大产能的信心,反过来促进出口增长。四是国内消费者的意见或建议可以让企业以较小的成本实现产品性能的改进,从而提高其国际市场竞争力。五是较大的国内市场有利于提升企业销售产品在全球的占比,从而对全球市场形成吸引效应。六是国内市场的预期型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全球市场的需求潜力方向,而企业如果在国内市场走在需求趋势前列,有助于提高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作用流程。相对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行业,母市场效应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体现得更加明显。一般情况下,当这些部门的企业将产品转向国内市场后,通过更有力的营销激发国内需求,庞大的国内市场会使企业创新更具动力,不断推出新产品。当某一产品实现规模经济后,过剩的产品就会自然而然地瞄准出口。这部分产品已经是国内市场检验过的成熟产品,已然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进入到这一阶段,企业会加速抛弃低附加值产业,将投资转向高技术、高资本和高附加值产业,这有助于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有助于提高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5]

(二)美国的母市场效应示范

2019年,中美两国分列全球贸易总额的前两位。与中国不同,美国是典型的、基于内需的外贸发展模式,通过巨大的内需不仅实现了外贸成功转型,而且一直拥有最先进的技术,处于全球价值链顶端,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极强。美国的国内产业以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服务业占到国民经济的75%以上,同时通过大规模的对外投资实现了对发展中国家资源要素的利用。在美国出口贸易中,服务贸易占据很高的比重,当货物贸易波动时,服务贸易凭借完善的配套措施足以及时形成有益补充。美国的出口产品中大多是具有国际美誉度的知名品牌,借助国内的先进技术拥有极强的产品研发能力。[6]一系列的竞争优势和庞大的国内市场,使美国外贸对外依存度一直是全球最低的,其国内经济受到外部市场的影响也是最小的。美国的这种外贸发展模式,以及对内需的良好刺激非常值得中国学习。一是美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有着很强购买力的消费群体,这是其实施内需发展的基础。二是美国强大的国内市场以及美元的强势地位,确保了美国巨大的进口规模,使美国可以很容易地获得经济发展所需的低成本生产要素。三是美国的巨大市场使其成为发达国家中吸引FDI最多的国家,通过设置外国投资条款将投资引导至高新技术、服务等行业,确保了美国在吸引高级人才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服务行业的持续动力。

三、发达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借鉴

(一)建立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机制

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对一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倾向于建立纺锤型收入分配格局,培育更多的中产阶层,以尽可能保证收入分配公平。一是个人收入均等。主要是借助税收的再分配功能,对富人多收税、对穷人少收税。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和补贴制度,使国民从怀孕到养育小孩,从失业到租房等都可以获得相应的补贴,在没有收入来源时也可以从政府手中获得补助。二是阶层收入均等。在弥补农民与城市工人收入差距方面,发达国家往往会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给予种类繁多的补贴,以降低农场主经营成本,保证农民收入不至于与工人收入差距过大。三是区域间收入均等。主要通过联邦政府转移支付及其制定的相关优惠政策,再辅以金融支持、鼓励更多企业在经济落后地区投资等,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区域间收入均等。[7]

(二)全方位提高国民可支配收入

在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均相继出台过提高国民收入的计划。如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推出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德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国民收入,在个人税收方面坚持降税理念,1992年德国政府在税制改革中,将降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纳入改革重点,其中个人所得税由25.9%降至15%,企业所得税由47%降至35%,同时根据发展水平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起点,有效减少了中低收入阶层的纳税额。除了在税收征缴上让利于民、让利于企,发达国家大多建立了完善的最低工资制度。如美国、法国、德国的最低时薪分别为8.5美元、10欧元和9.19欧元,国民只要就业,基本可以保证生活无忧。相对而言,中国最低保障工资制度实行时间较短,保障水平不高。2019年中国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上海市仅为2480元/月,最低的安徽省只有1550元/月。

(三)全方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完善,欧盟国家特别是北欧地区国家的保障体系和保障力度更是走在全球前列。以瑞典为例,国家税收收入的一半以上会通过福利救济金形式进入再分配体系,其社保体系被称为是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保体系。在这种保障制度下,瑞典的国民收入差距却非常小,财富集中度相对较低,国民消费动力非常强。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虽然比不上欧盟的高福利国家,但其发达的商业保险体系以及数量庞大的中产阶级,使美国国内消费市场依然达到很大规模。[8]总的来说,发达国家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正是促进国民消费的重要基石,让国民愿意消费、敢于消费。

(四)通过财政政策引导民族品牌建设

美国在民族品牌建设和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方面的做法十分典范。在20世纪80年代里根执政时期,面对国内经济持续低迷和国际市场包括日本等国家的强大竞争压力,里根政府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构建完善的竞争机制来推动国家创新。“星球大战”计划实实在在带来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如GPS就成为后来的技术创新高点。在之后的克林顿执政时期,美国抓住互联网发展契机,持续加大互联网创新研发投入。通过十几年的积累,美国在很多领域重新确立了自己的技术领先优势。美国产品不仅在全球市场拥有极强的竞争力,在国内也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如谷歌的安卓系统、苹果公司的iPhone手机,都因为拥有先进的技术、满足了消费者需求,在全球极具影响力。

四、对策建议

(一)加快对外贸易转型升级

无论是从市场可替代性看还是从资源消耗程度看,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在未来必然会遭遇更大阻力,而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民众生活消费水平决定了对初级产品的需求数量有限。必须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从以往对外贸规模和发展速度的追求,转到对外贸增长效益和外贸增长质量的追求上来。一方面,在现有发展基础上,不断开拓新市场,加快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以分散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带来的市场风险。以科技兴贸战略、高质量发展战略应对日益频繁的贸易摩擦,努力推动中国企业向全球价值链中上游迈进。努力改变以往过度依赖货物贸易的发展格局,实现对外贸易与对外投资紧密配合,在开发新市场的同时,通过对外投资努力培养新市场,更好地保障中国出口市场安全,扩大出口规模。[9]另一方面,利用好拉动内需给国内市场带来的压力,倒逼中国企业加快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升外贸行业产品品质和附加值,努力提高高附加值产品在中国出口中的占比,提高中国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

(二)加快国内市场供给侧改革

随着中国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国内市场容量扩大是毋庸置疑的。近些年来,多次出现中国民众抢购进口产品的情况,中国旅客更被国外称为“行走的钱包”。由此可见,国内消费者不是没有购买力,也不是不愿意消费,而是国内市场满足不了部分国民的结构性消费需求,加快国内消费市场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一方面,要鼓励国内企业加快产品创新和品质升级,树立品牌理念,加大产品研发和技术投入,以过硬的产品品质重新赢得国内消费者的信任。如针对中国居民消费从满足基本需求转向住房、教育、旅游、娱乐等方面的趋势,加大相关产品和服务的研发、拓展力度。再比如,旅游业应着重在提升游客体验上下功夫,从依赖自然资源向赋予旅游产品更多人文内涵、开发更多体验项目转变,特别是要扭转对门票经济的依赖,真正让消费者感觉到“到你景区旅游物有所值”。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低质产品和服务的淘汰力度。不仅要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更要加强行业自律,对一些有损行业形象的企业要有所制裁,切实改变消费者对国内消费市场的负面印象,让消费者愿意在国内消费。[10]

(三)同步提升可支配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

拉动内需最终是要落实到国民手中有钱可消费,消费者敢于去消费。因此,必须加快提升中国国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多渠道推动国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升。从宏观层面看,要改变长期以来中国国民收入在GDP中占比过低的问题,优化收入分配制度。要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占比,并通过完善农村土地租赁、流转制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通过扩大向欠发达地区和中低收入群体倾斜的二次分配政策,努力减少贫富差距。在此基础上,结合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尽快让国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为拉动内需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努力解决消费者敢于消费的问题,重点是完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高储蓄率只会减少消费,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提高国民的安全感,进而有效降低储蓄率。要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高最低工资保障水平,降低失业保险领取门槛,让更多的民众可以享受到生活保障。同时,针对农村这个社会保障的短板,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医疗、教育保险制度,尤其是结合扶贫脱贫攻坚,扩大大病医疗保险覆盖面,提升农村保障水平。通过对农民的基本保障,将占国民一半以上的农民消费潜力释放出来,为拉动内需提供最大可能。

(四)调整外贸外资政策助力产业转型

自1991年起,中国一直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但由于外资引进导向不明确及相关行业对外资的限制,其中很大一部分外资流向了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一些行业还出现了不少重复投资问题,对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助力有限。扩大内需加速外贸转型,需要调整外贸外资政策。一方面,在外贸政策上,要鼓励国内企业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带动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能向外转移,为产业升级腾出空间。如东南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企业可以借助“一带一路”合作向沿线国家转移,腾出资源用来承接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调整外资引进政策。结合2019年新颁布的《外商投资法》,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模式,持续缩减负面清单,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外资流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及部分服务业,切实提升中国产品国际竞争力。

(五)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人民币国际化是趋势,是扩大中国出口、提升中国影响力的重要举措之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要有序有力推进,防止对中国出口和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保持人民币币值稳中有升。人民币币值稳定有助于推动中国出口,但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当下,美国一再挑起人民币汇率问题,人民币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保持人民币稳中有升,既有利于遏制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人民币汇率问题说三道四,又有利于降低中国出口遭遇贸易摩擦的概率。可以通过政府牵头的商业采购模式,重点加大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进口。如此一来,既可以获得一定的技术溢出效应,又可以降低贸易收支的不平衡,减少贸易摩擦。另一方面,配合“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不断深化金融领域合作,扩大人民币互换规模,利用中国参与沿线国家基建合作中的机会,提升人民币国际结算的覆盖面,推动中国出口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产品
从灵感出发,邂逅好产品
新产品
“三无”产品
OPPO:坚守本分,将产品做到极致
”这些产品,我不打算回购。
拒绝平凡,如何让你的产品变“有趣”?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golo6可以听的OBD产品
gol6——可以听的OBD产品
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