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萍 蒋贵林 吴飞华 周学明
1.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江西南昌 330000;2.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江西南昌 330000
痛经是常见的妇科症状之一,好发于青春期女性人群,多由前列腺素增高、精神、神经等因素引起,是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疼痛、坠胀、腰酸或其他不适症状,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1-2]。无论在身体状况、痛经程度、持续时间等方面对患者的心理、生理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已成为影响患者生活、学习、工作的主要因素。痛经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的特点,对于痛经的治疗研究有重要现实和长远的意义。临床治疗该病多采用口服镇痛类药物,虽可以镇痛,但复发率高。而中医学中对痛经的病因和治疗的效果较好,其中穴位贴敷的效果较为显著,但单一使用穴位贴敷治疗的时间较长,且根治效果不佳[3]。基于此,本研究采用穴位贴敷联合口服中药治疗痛经患者,探讨其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2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93例痛经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6)和观察组(n=47)。对照组中,年龄16~35岁,平均(25.14±4.75)岁;根据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划分:轻度痛经17例,中度痛经21例,重度痛经8例;病程1~4年,平均(2.16±0.78)年。观察组中,年龄16~35岁,平均(25.36±4.62)岁;根据VAS评分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划分:轻度痛经18例,中度痛经22例,重度痛经7例;病程1~4年,平均(2.23±0.81)年。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西医诊断参考《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4]。中医诊断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寒凝血瘀证;主症:经行小腹冷痛,得热则舒,经量少,色紫黯有块;次症: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舌脉:苔白,脉细沉。主症2项或主症1项次症2项,即可确诊。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患者及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其他妇科疾病;心肝肾器官不全者;近期接受过激素治疗者;伴有精神障碍者;治疗期未按照要求服用药物者。
1.4.1 对照组 给予口服中药治疗。采用少腹逐瘀汤,药方:小茴香、延胡索、干姜、川芎、丹皮、乌药、香附、生蒲黄、五灵脂、没药各10 g,肉桂6 g,当归、白芍各15 g。1 剂/d,水煎至300 ml 取汁,分早晚两次服用,月经来潮后停药,治疗时间为3个月。
1.4.2 观察组 给予穴位贴敷联合口服中药治疗。口服中药治疗方法与对照组一致;穴位贴敷采用科室自制痛经贴,药物组成:肉桂10 g、元胡15 g、小茴香10 g、乌药10 g、吴茱萸5g,研磨,用姜汁调制成膏,将药膏黏附在医院统一采购的穴位贴敷胶布圆形内空,贴敷于神阙、中级、关元、气海、子宫六穴。经前7 d 至经后3 d 贴敷,1次/d,贴4~6 h/次,治疗时间为3个月。
①治疗3个月后,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治疗效果分为治愈、好转、未愈;治愈:患者疼痛消失,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见复发;好转:患者疼痛减轻或疼痛消失,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未愈:患者疼痛未见改善或加重。②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月经来潮48 h 内采血,采用酶联检查法检测患者的外周血前列腺素F2α(PGF2α)和前列腺素E2(PGE2),并计算外周血PGF2α/PGE2的比值。③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VAS[6]对两组的疼痛程度评估,在一条10 cm 尺子上,左端0 cm 处刻0分,右端10 cm 处刻10分,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程度在尺子上标记,0~3 分:轻微疼痛;4~6 分:中度疼痛;7~10 分:重度疼痛。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且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n(%)]
治疗前,两组的PGF2α、PGF2α/PGE2、PGE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的PGF2α、PGF2α/PGE2水 平 低 于 治 疗 前,PGE2高 于 治 疗前;治疗后,观察组的PGF2α、PGF2α/PGE2水平低于对照组,PGE2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治疗前,两组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VAS评分低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前列腺素水平的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前列腺素水平的比较(±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 PGF2α(pg/ml) PGE2(pg/ml) PGF2α/PGE2对照组(n=46)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n=47)治疗前治疗后160.23±56.74 118.74±35.62a 602.37±140.79 795.69±281.46a 0.27±0.13 0.15±0.08a t 治疗前组间比较值P 治疗前组间比较值t 治疗后组间比较值P 治疗后组间比较值158.63±55.47 100.72±33.27a 0.138 0.891 2.523 0.013 607.28±140.12 1101.41±389.74a 0.169 0.867 4.329 0.000 0.26±0.11 0.09±0.04a 0.401 0.690 4.589 0.000
表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的比较(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的比较(分,±s)
组别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 值 P 值对照组观察组t 值P 值46 47 7.12±1.73 6.99±1.56 0.381 0.704 3.05±1.13 2.34±0.98 3.239 0.002 17.695 25.101 0.000 0.000
痛经具有多发性,在临床被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90%患者的痛经为原发性,是患者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引起,多见于未孕女性,无论是原发性痛经还是继发性痛经,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均有影响;且困扰着大多数女性,部分患者每月服用镇痛药,但镇痛药治标不治本,使患者产生对药物的依赖性,易产生多种不良反应[7]。采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改善患者痛经疼痛症状尤为重要[8]。
祖国医学认为,痛经属于“经行腹痛”范畴,其主要的发病机制是患者气血不足、不通,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痛经的病理机制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胞宫失养或胞宫气血受阻,两组相互影响,致使胞宫失养加重,气血不畅,从而导致疼痛[9]。而寒凝血瘀证与经期冒雨、涉水等,寒湿伤于下焦,或食凉生冷,寒从内生有关。治疗该证型痛经患者以温经散寒、养血祛瘀、通络止痛为主[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且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PGF2α、PGF2α/PGE2低于对照组,PGE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采用穴位贴敷联合口服中药治疗痛经患者效果较好。分析其原因为,穴位贴敷是中医的一种外治法,是中医外治法的分支,通过将药物制成一定的剂型,贴敷于特定的穴位上,对人体穴位进行外用药物刺激,从而激发经气、调动经脉功能,达到调节机体功能和治疗患者临床症状的目的;同时还能通过调节患者体内的前列腺素合成,抑制PGF2α的合成,促进PGE2的合成,而减少患者子宫的收缩能力,是患者子宫平滑肌松弛,而降低PGF2α/PGE2的比值,最终达到降低患者痛经的目的。本研究采用的穴位贴敷主要采用肉桂、元胡等药材,其中肉桂有温肾散寒、温经通脉之效;元胡可活血通经,行气止痛;小茴香可祛寒止痛;乌药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吴茱萸可散寒止痛、助阳止泻。将上述药材研磨调制,贴敷于神阙、中级、关元、气海、子宫、提托穴位,共奏温通胞宫、调理气血、驱寒止痛之效,且穴位贴敷无创伤、无痛苦,对大部分患者尤为适宜[11-12]。口服中药采用少腹逐瘀汤,其药方中小茴香可散寒止痛、助阳止泻,干姜可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肉桂可温经散寒,当归、川芎可补血活血、养血祛瘀,白芍可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延胡索、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香附可疏理气机,生蒲黄、五灵脂、没药可化瘀止痛,丹皮可养血祛瘀,乌药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诸多药材联用,共奏温经散寒、养血祛瘀、通络止痛之功[13-14]。现代药理学证实,药材中小茴香可松弛平滑肌,有性激素样作用;川芎可抑制PGE2引起的器官收缩,增强免疫功能;丹皮可抑制子宫收缩;乌药有止痛的效果;当归有抑制缩宫素诱导子宫收缩,与白芍合用可增加其效果;香附可松弛平滑肌,减弱收缩力和肌张力;肉桂、干姜能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延胡索、五灵脂能降低患者的PGF2α,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同时还有对神经痛有较强的镇痛效果,且其化学成分以生物碱为主,具有止痛、消散炎症、缓解痉挛、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诸多药材联用,能改善患者子宫平滑肌痉挛性收缩,调节卵巢内分泌功能,增加血流量,从而发挥止痛效果[15]。
综上所述,穴位贴敷联合口服中药治疗可降低痛经患者疼痛程度,对患者前列腺素的合成有良性调节作用,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