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上海52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奖
其中,以上海交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设计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奖项是17年来上海首次获得。
5月19日
2019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揭晓,授奖308项(人)
其中,田禾、陈亚珠获科技功臣奖,10人获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43项成果获自然科学奖,31项成果获技术发明奖,205项成果获科技进步奖,15项成果获科学技术普及奖。比利时籍专家卢克•塔尔维、美国籍专家余金权获国际科技合作奖。
5月1日
作为科创中心建设的“基本法、保障法、促进法”,《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正式施行
《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将“最宽松的创新环境、最普惠公平的扶持政策、最有力的保障措施”的理念体现在制度设计中,加大了对各类创新主体的赋权激励,保护各类创新主体平等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活力与动力。与上海科创“22条”、科改“25条”以及其他配套政策,构建起了门类齐全、工具多样的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体系。
1月9日
上海期智研究院、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揭牌
这两家专注开展基础研究的新型研发机构,由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领衔组建,旨在提升上海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区块链等领域的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9月28日上午,两家研究院正式入驻徐汇西岸智塔。
4月24日
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2.0版再出发
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于2018年成立,近两年来,该研究中心迅速开展科研任务、启动技术平台建设,至今已取得较为显著的科研成绩。未来,脑中心研究网络将聚焦三大方向——“脑疾病方向”“基础脑科学”及“类脑智能方向”进行重点部署。
9月27日
“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大科学计划启动前期工作座谈会在上海召开,中国工作组正式成立
我国科学家参与的国际大科学计划有许多,但是发芽生根在国内的并不多。“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大科学计划由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院士和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院士共同发起,将使用最接近人类的非人灵长类等动物模型,在单细胞分辨率上绘制具有神经元类型特异性的全脑联结图谱。
10月22日
上海应用数学中心揭牌
该中心是科技部批复建设的首批13家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之一,于3月2日启动建设。中心主要依托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未来将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金融、生物医药、大数据方向等领域关键数学问题进行集中攻关。
2020年,上海高水平研究机构加快建设。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数十家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发展,上海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加快组建,为承接国家级重大平台和任务奠定基础。
11月4日
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项目通过国家验收
该装置主体由一台8.4亿电子伏特的高性能电子直线加速器和一台可实现多种先进运行模式的自由电子激光放大器组成。它将与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上海超强超短激光装置等组成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设施集群的核心,成为我国光子科学研究的国之重器。
除此以外,硬X射线装置、光源二期线站等加快建设,世界级光子大科学设施集群初具规模;海底科学观测网、燃气轮机等建设快速推进。截至目前,上海建成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14个,数量和投资金额均领先全国。
9月15日
上海市功能型平台首次集体亮相工博会
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是连接产业界和学术界的桥梁,承担着产业技术创新、带动技术溢出和企业孵化的重要职责。目前上海全市已建功能型平台15家,集聚各类人才2000余名,服务企业2292家,孵化企业219家,实现服务收入逾15亿元,撬动社会投资和培育产业规模超百亿元。
2月15日
2020年“创业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启动,战“疫”时刻吹响集结号
为全力支持中小微科技企业抗疫情稳发展,本届大赛加快启动,报名数再创新高,共吸引11807家企业申报,同比增长62.7%,吸纳就业人数23.5万人。上海众多大赛企业充分发挥所在领域的技术优势,结合多场景应用前沿技术,在许多公共场所,不乏科技企业的抗疫身影。
8月23—29日
2020年上海科技节如期而至
来自科技创新和科学传播领域的著名科学家、科技战“疫”代表、科技创新企业和青少年科创代表踏上特设的“科学红地毯”,开启2020年上海科技节精彩的序幕。本届上海科技节组织开展线上线下活动1800余项,参与人数突破1900万人次。
10月22—30日
2020年浦江创新论坛举行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塞尔维亚总理布尔纳比奇分别发表视频致辞,共吸引20多个国家和地区逾160位嘉宾发表演讲,境外嘉宾比例超40%,网络总点击量超过5亿,在论坛系列活动中,交流、合作、创新成为呼声最热的词汇,向全球传递出开放共赢的强烈信号。
10月28日
上海技术交易所在全球技术转移大会上开市
首届全球技术转移大会集中展示了8000余项技术创新需求,共实现意向交易金额近60亿元,以创新平台共建、成果共享助推全球科技进步。
10月30日—11月1日
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举行
本届论坛以“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为主题,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论坛作视频致辞。61位诺贝尔奖得主,76位图灵奖、菲尔兹奖等全球顶尖科学奖项得主组成的“科学天团”云聚申城。
上海,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
6月6日
《共同创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框架协议》签署
上海牵头形成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并启动建设,深化G60科创走廊建设,推动创新成果与产业需求对接,开展概念验证和应用转化。面向长三角打造“不落幕”的创新挑战赛平台,汇聚长三角企业需求2279项,意向投入资金37.7亿元。
与此同时,上海聚焦农林畜牧、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科技扶智能力提升等方面,支持国内科技合作项目27项,低海拔地区引种藜麦项目入选本市精准扶贫十大典型案例,自然能提水技术在云南、贵州等地成功实现示范应用,为全面脱贫攻坚贡献着上海科技力量。
11月18日
2019年“魅力中国—— 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主题活动中,上海连续第八年排名第一
2020年,上海相继推出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不见面”审批制度1.0版、2.0版和3.0版,审批权下放至本市12个区和一个功能区。全国率先创建外国人工作和居留许可“单一窗口”,实现外国人工作相关证件“同一窗口、并联审批、同步拿证”。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立外国高端人才互认机制。截至11月底,共核发《外国人工作许可证》25万余份,其中外国高端人才(A类)5万余份。
6月29日
2020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CR)发布,诞生于上海的科技期刊《细胞研究》跻身国际一流期刊阵营
科睿唯安公布的2020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CR)中,《细胞研究》以20.507的影响因子,创下中国本土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的历史新高,在本学科领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亚太第一。
9月19日
《自然》增刊发布全球科研城市排名,上海升至第五
在《自然》杂志发布的2020自然指数全球科研城市排名中,上海从2016年的第八位升至第五,原始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12月9日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中文版,在科技集群前100位中,上海首次跻身前十名
从2017年的第十九位到2019年的第十一位,再到2020年的第九位,反映了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显著成效。近年来,上海企业的PCT专利申请量在持续增长,2020年统计的上海PCT专利申请量较2017年增长了72.93%,显示出这座城市的企业创新实力在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