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俞灵琦
科技成果转化是国际性、世纪性难题,细数上海科技成果转化的漫漫历程,在无数汗水和呐喊声中,创意与想法最终变成人们眼前的科技产品。打通“最后一公里”看似简单,实则困难重重。
自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科技成果转化领域正在不断“蝶变升级”,伴随着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不断推进上海科技成果转化事业的深刻变革。
近年来,上海紧跟中央部署,深化制度供给,出台国内首部“科创中心”地方法规,印发推进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发布新一轮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认定政策、技术交易场所管理细则等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畅通要素流动渠道,提升技术市场要素配置能力,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通过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为技术市场繁荣营造良好环境。
在国际合作上,上海借鉴国际技术转移生态体系发展经验,遵循技术转移规律,发挥上海科技创新资源禀赋与市场要素资源优势,加强与国际和长三角技术市场资源联动协同,促进融通发展。
同时,通过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的薄弱环节,上海实施针对性、可操作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企业需求导向的技术转移价值链,拉长板、补短板,分类施策、专业服务,逐步提高要素质量、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步入“十四五”开局之年,科技成果转化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为继续推进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新格局下,更需要探索如何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能级,打通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本期封面专题围绕近期发布的《2020科技成果转化白皮书》,回顾近年来上海开展的科技成果赋权制度改革试点,技术市场生态建设,高校、科研院所、市场化服务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同时,进一步探索产学研高质量合作以及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