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永定
(天水孚嘉交通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甘肃 天水 741000)
近年来我市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为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我市暴雨、暴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造成地质、地形发生变化,农村公路易发生路基塌陷、边坡滑坡、路面沉陷、断板,防护失稳、安保设施、排水设施、涵洞损坏等问题较为严重,造成部分道路交通中断,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正常出行,需及时抢修保畅通,因此,为解决暴雨、暴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农村公路造成的影响,启动和实施农村公路灾后重建项目对巩固脱贫攻坚战成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重大。
启动和实施农村公路灾后重建项目是认真贯彻落实好“四好农村公路”建设的有关精神,及时消除公路运营过程中安全隐患的重要举措;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执行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项目的实施受建设资金、地方政府的参与程度、现场设计与施工、养护管理机制、应急抢险预案与机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具体影响因素如下。
农村公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大繁荣,让农产品的运输更为便捷、快速。让农村的生产方式、运输条件、生活质量有了质的飞越。为解决暴雨、暴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面造成交通中断而启动实施的农村公路灾后重建项目为突发性事件,由于项目建设资金未列入本年度财政预算,项目实施缺少专项资金,所筹措的资金缺口大;同时由于公路受灾区域广,工程量大,实施时间紧,任务重,施工难度及条件复杂,工程施工投入的费用相对较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项目全部实施资金筹措方面面临较大的困难。
近年来,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及运营管理期,建设和养护管理的责任主体主要是各县(区)交通运输局,乡(镇)、村级对本辖区内农村公路建设的参与程度相对较低,公路养护管理权责划分不明确,乡(镇)对农村公路管理责任感不强,自然灾后发生后,乡(镇)、村缺乏担当意识、责任意识,等靠的思想较为突出,不能及时组织群众疏通排水,致使病害持续加重,交通临时中断,村民出行受阻,安全隐患更为突出。农村公路抢修保畅通的工作任务主要依靠交通运输局组织实施。
我市自然区划位于陇东黄土山地区(Ⅲ3区),项目建设区域内地形复杂,是一个山高,坡陡,地形复杂多变的山区地形。2010~2016年全市通行政村水泥路每年硬化约1 200~1 500 km,实现了全市通行政村水泥路通畅率100%的要求,项目建设期间,时间紧,任务重,各县(区)交通运输局管理难度大,施工单位技术力量薄弱,质量意识差,监理单位管理不规范,质量监督管理不到位,致使农村公路建设期间问题较多,后期病害较为严重,抗灾能力弱,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公路病害持续加重,致使路基塌陷、边坡滑坡、防护失稳、路面、安保及排水设施毁坏,设计单位通过现场核查灾情,按照“因地制宜,经济合理、安全可行”的原则所确定的修复方案必须符合国家规范、技术标准的要求;同时,编制工程造价文件时,设计单位充分考虑到本项目属于应急抢险保畅通工程,时间紧、任务重,安全风险高,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所投入机械设备、人力、财力、物力要比其他项目力度大,机械作业安全风险较大,支挡工程材料运输成本高、施工难度大,路面施工投入设备多,质量难控制等方面的因素,因此农村公路灾后重建项目投入建设成本高,施工难度大。
公路建设和运营靠的是“三分建设,七分养护”,养护及时到位才能够确保公路的使用期和使用质量。农村公路特别是镇、村两级道路养护困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养护资金短缺。有的县(区)养护资金短缺并且不能及时足额划拔到位,缺少资金导致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处于一种“失养”状态。二是专业养护队伍力量不足。由于缺少资金,养护队伍人员的工资支付困难,养护人员流动性较大,对路面清扫、边沟淤泥清理、路肩杂草清理、树木修剪,边坡小型回填等处理的日常养护都很难进行。三是养护队伍缺少专业技术知识。养护人员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在上岗前未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对路面切割、裂缝处置、边坡处理等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的基本常识,施工工艺掌握不熟练,不规范,影响养护质量。公路“失养”致使农村公路病害多,抗灾能力弱,使用期限和质量下降,遇自然灾害后,病害进一步加深,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同时,由于缺少养护管理及日常巡查,对出现的病害不能早发现早治理,加大了农村公路灾后重建的施工难度和资金投入。
我市农村公路建设及养护管理主体为各县(区)交通运输局,根据交通强国的战略思想,每年会安排大量的新建项目任务;同时已建成项目运营期养护管理任务重、工作量大,项目养护管理缺少相应的技术力量、资金支撑,因此,由于多种因素,对突发的灾后重建工程项目资金来源、组织保障、联动机制、处治方案未建立有效的应急抢险机制和应急抢险预案。
地方各级政府应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好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大力发展本地区的国民经济,在编制本地区国民经济年度发展规划方案时设立道路应急抢修预算资金,同时应建立多种方式筹集资金的渠道,建设单位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合理有效的安排资金,建立资金监管机制,按照“先通后畅”的原则,逐步实施完善,使人民群众出行安全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项目建设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项目的责任主体,交通运输局及乡(镇)地方政府均应为项目的责任主体,从施工图的设计、审批、工程项目的施工、交(竣)工验收及后期的运营管理都应积极参与,对项目的质量、进度、安全、养护都应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监管的职能;同时应从公路养护资金及乡镇公益类项目资金中妥善安排相应的资金,对本辖区内公路项目进行养护和管理,对发生暴雨洪涝灾害的路段,及时组织村民进行抢修,避免灾害进一步扩大。
项目参建单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应从项目的设计、审批、施工、监理、竣工验收、运营管理等方面加大管理的力度,各参建单位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监督考核机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严把标准关、质量关、进度关、安全关,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完善,高质量、高标准、高要求完成项目建设任务,从源头增强公路抗灾能力,有效减少道路运营过程中的病害。
养护管理是农村公路后期运营阶段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抓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首先应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来源渠道,养护责任单位充分的利用好补助资金,同时应多方的筹集资金,确保资金稳定和可靠。其次建立以交通局、镇为主体的养护管理体制、村内巡查报告机制,考核监督机制,建立专业技术力量强的养护队伍,从组织队伍和专业技术力量上保障了养护任务的完成。第三、加强道路的日常巡查,对存在安全隐患地段早发现,早治理。通过养护管理提高公路抗病害、抗灾能力。
交通运输局和地方政府应联合建立和完善应急抢险机制和应急抢险预案,制定应急预案的主要目的是灾害发生后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办、物力、财力进行灾害处置,减少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及环境破坏。应急预案中应建立应急组织机构、联动机制、机构职责、灾害等级划分和应急预案启动的条件,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资金来源,建立对人力、物力、财力调动的联动机制,及时组织人员疏通排水,加强安全防护,防止和避免灾情进一步扩大。
农村公路灾后重建项目应科学组织安排,对危险路段,路基冲毁地段,要采取防范措施,加强巡查守护,设立安全警示标志,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在设计方案制定过程中要尊重自然规律、遵守规范要求、符合技术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案,周密组织安排精干技术力量加快推进农村公路修复工作,完善抗灾防毁设施,增强公路抵御灾害的能力,全面提升公路通行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为群众提供安全通畅的通行条件,让交通运输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