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流理论的“昆曲十番”数字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2021-01-08 15:12曹凯怡徐晨
工业设计 2021年12期
关键词:设计

曹凯怡  徐晨

关键词:心流理论;昆曲十番;数字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1)12-0146-02

1心流理论概述

心流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ihalyCsikszentmihaly于1975年提出的有关人的心理状态和交互体验心理学的理论[1]。他在研究人的创造力时,发现当用户有明确目标,并且聚精会神在的体验某项活动时,会过滤掉与之不相关的其他信息,感受不到时间的推移,达到非常高效的状态,从而享受到充实感和兴奋感,这种体验就叫做心流状态,并提出有价值的反馈,挑战与技能,平衡这三个层次让用户更容易地进入到心流状态,在使用产品时集中注意力,获得沉浸式体验[2]。MihalyCsikszentmihaly基于该理论构建了心流模型,如图1,该模型把挑战与技能列为心流形成的重要因素。

2数字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概述

文化创意产品是指以创意为核心,通过设计师将文化信息综合处理后所形成的具有文化内涵的精神或物质的产品。中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资源都是文化创意产品诞生的基础条件。同时随着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的成熟,数字技术为传统文化产品也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文化创意产品在数字化浪潮中将会逐渐展现出新的生命力。数字文化创意产品设计需要通过数字媒介(如应用程序、互动装置等)进行承载,因此其信息传播的范围相较于传统的传播方式更加广泛[3]。传统文化的元素经过多媒体技术的重新解构组合,也有了更为丰富的展现形式。因此,通过数字传播的文化创意产品也更具有互动性、即时性以及多样性等特点。

3“昆曲十番”数字文化创意产品现状

“昆曲十番”传承于浙江遂昌,以民间乐器“十番”(由笙、箫、云锣、梅管、提琴、扁鼓、双清、三弦、板胡、笛子等组成[4])演奏传统昆曲曲牌,是我国一种极具特色的器乐表演形式,2008年遂昌“昆曲十番”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旧时的“十番”乐器以口传身授为主,但随着历史变迁几度失传,现今遂昌“昆曲十番”亟需得到大众的关注,使之能延续和发展下去。

近年来,“昆曲十番”数字文化创意产品层出不穷,内容主要集中于信息的整合和科普,但是少有基于现代设计理念,通过视觉化、多互动的创意设计引导用户进入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因此,文章以“昆山昆曲”和“昆曲迷”小程序为例,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现状分析(如图2)。

3.1不清晰的目标

从内容上看,信息表达不明了,用户无法构建清晰的目标。“昆山昆曲”进入首页后所呈现的是购买页面,对“昆曲十番”相关介绍却置于页面底部,进入小程序后,必须向下拖拉才能看到有关文字,致使用户的阅读效率变低;从平台的视觉效果上看,信息呈现的比例不恰当;用户带着信息收集的目的进入小程序,首先见到的却都是购买界面,容易使用户感到失望。

3.2不流畅的体验

信息结构混乱,并没有将重要的信息置于核心位置。“昆曲迷”将导航栏设置在整个页面的中下部分,不符合常规的手机操作位置,缺乏“昆曲十番”的内容介绍,阻碍了大部分对昆曲历史和演奏没有太多认知的用户进入心流状态。

3.3不及时的情感反馈

不及时的情感反馈阻碍了用户进入心流状态。“昆曲迷”和“昆山昆曲”两个平台分别针对昆曲赏析和昆曲周边售卖,并没有对“昆曲十番”的全部内容进行整合定义,难以构建与用户间的情感联系,由于反馈不及时,当点击进入戏曲内容时需要后台加载音频一段时间,极大地阻碍了用户的“心流”产生。“昆曲迷”首页的icon设计和整个页面风格不符,难以获得用户的情感共鸣。

4基于心流理论的“昆曲十番”数字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意义

现如今,在数字技术背景下,“昆曲十番”的保存、展示和传承也许能够通过崭新的角度展开,为探索“昆曲十番”文化资源的保存和传承提供新的理念和方向[4]。特别是从心流理论角度探究“昆曲十番”数字文化创意产品,结合科学的理论进行设计,能够有效地引导用户在使用程序时进入沉浸式体验状态,从而获得愉快的文化体验并乐于传播“昆曲十番”文化,以此实现用数字媒体宣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目的。

5基于心流理论的“昆曲十番”数字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思路

5.1建立清晰的目标

基于心流理论的“昆曲十番”数字文化创意产品设计需要建立清晰的目标。使用简洁的文字以及清晰明了的视觉符号引导用户,使用户在抓住关键信息后,更清晰地把握内容,并产生兴趣[2]。其中,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界面和合理的功能设计能使用户产生愉悦感,通过信息的传达与用户的认知理解相融合,让用户进入心流状态。

5.2流畅的操作体验

流畅的操作体验主要体现在:(1)简化操作步骤,强化核心体验目标;(2)清晰的框架,明确页面中的主次关系,使用户能对下一个步骤进行预判,并顺畅过渡到下一个目标;(3)具有容错能力,防止用户在误触或者操作不当时退出界面而影响用户进入心流状态。

5.3及时准确的情感反馈

基于心流理论的“昆曲十番”数字文化创意产品需要构建用户与产品之间的情感联系。情感设计能使用户在使用数字产品时产生愉悦,从而带来积极的情绪。让用户进入心流状态。主要反馈方法有:(1)区分正负面反馈效果,强化正面反馈的视觉效果,弱化负面反馈的视觉效果,带给用户积极的情绪,避免不好的情绪影响用户进入心流状态;(2)“昆曲十番”数字文化创意产品在设计过程中可适当采用多感官反馈的方式,例如通过摇晃、音效、动效等方式巧妙地使用户获得多感官反馈,构建出沉浸式的文化体验[5]。

6基于心流理论的“昆曲十番”数字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实践

文章基于心流理论并通过H5的形式进行“昆曲十番”数字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实践,从设计的角度看,H5作为一个信息承载的工具,能够将信息进行故事化、概括化的展现,并利用交互的方式为用户带来良好的体验和乐趣。

6.1设定清晰明确的目标

设计清晰的体验目标是用户得到沉浸式体验的前提[1]。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目标越明确,就越容易集中精神。在引导用户使用产品时过滤掉不必要的信息,重点突出交互目标以及信息内容。如图3示例1,在“遂昌·昆曲十番”H5的乐器介绍中,降低画面亮度并且进行文字提示,在点击十番乐器时,上浮介绍框“双清”,使用户更快速地获取目标信息。

6.2及时的用户反馈

及时的用户反馈,如振动、音效、颜色变化等,正向的反馈能够在用户使用产品时建立信心,并使其产生愉悦的体验感。如图3示例2,在“遂昌·昆曲十番”H5中通过摇一摇的方式拨开人群,并出现相应的音效和人群渐隐的变化,以此增加用户的体验感。

6.3构建故事情景

在情景设置方面,能够在用户已有的认知上构建情景,使用户能将过往的经验转化成精神层面的愉悦感[2]。如图3示例3,在“遂昌·昆曲十番”H5中通过大学生下乡调研的人物角色将用户引入情景,让用户更容易产生代入感,对当地十番文化的探究和认知产生更大的兴趣和探索欲,使用户进入心流状态。

7结语

心流理论是引导用户进入沉浸式体验的有效工具,文章基于心流理论对数字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进行了探究,总结了影响用户在使用数字文化创意产品时的三个心流因素:清晰的目标、流畅的操作体验、及时准确的情感反馈,并将心流理论的三个因素运用于設计实践,采用互动H5的设计形式让用户获得更好的沉浸式体验,为“昆曲十番”数字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设计
二十四节气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基于PWM的伺服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89C52的32只三色LED摇摇棒设计
基于ICL8038的波形发生器仿真设计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基于iOS的室内定位系统设计与实现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