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科举
关键词:乡村振兴;民宿改造;空间设计;前洋村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1)12-0098-02
1乡村民宿
乡村民宿是指利用闲置的房屋,结合该地的自然资源、地域文化、生态景观、农林渔业等生产活动,以家庭副业的形式经营,为游客提供居住的一种新型住宿方式[1]。现有的乡村民宿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根据当地特色重新建造的全新民宿,这种民宿特色性强、舒适性高,但建造周期长,建造成本也相对较高;另一种是根据原有乡村建筑进行更新改造、修旧为新的民宿,这种民宿在成本投入和建造周期上都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改造型民宿也是现在乡村民宿的主流形式。
2国内外民宿改造现状
2.1国外民宿改造现状
日本和英国是民宿业发展较好的国家。日本在民宿的改造中注重传统元素的保留与保护,注重传统文化与工艺的展示,注重新旧文化、材料和理论的对话。此外还注重对园林景观的营造,常结合传统的造景语法创造看似日式,实则现代的庭院[2]。
英国民宿是真正意义上副业收入经营的民宿,其改造形式多样,大多以体验生活为主旨。会更注重服务与民宿的细节,如家具的选择和生活方式的体验,以及对老旧物品的保留。
2.2国内民宿改造现状
近几年,民宿改造在国内也迅速流行。随着民宿改造爆炸式的增长,许多民宿经营者跟风投资,忽略了市场因素。在改造过程中忽视了乡村特色文化与民宿的结合,形式上也千篇一律,失去了乡村特色的文化内涵。
3乡村振兴背景下民宿空间改造设计的原则
3.1创新性原则
传统的乡村民居大多年代久远,在平面布局、建筑外观以及结构上都存在一些问题。但推倒重建会导致历史文化延续的消失,人文记忆出现断层。因此,在民宿空间改造的过程中,应在尊重原有建筑的基础上用现代的设计理念与手法进行辅助性的创新设计。对空间内一些建筑细节、材质、室内家具给予充分的保护。如此一来,既可以节约成本,也能让游客体会到独特的文化韵味。
3.2地域性原则
乡村民宿本身就带有地域文化的属性,传统文化与自然景观是乡村民宿独一无二的优势。民宿改造应结合地域文化,成为地域文化特色与人文情感的载体,不能只追求标准化的设计形式[3]。在乡村旅游时有相当部分的游客是冲着体验文化与特色去的,因此将地域文化与民宿空间改造结合,既是对地域文化的延续、也符合游客的心理预判。
3.3娱乐性原则
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追求的不断提升,只提供住宿的民宿模式已不能满足游客的实际需求。在民宿空间改造时应将多元的娱乐性纳入考虑范畴。应对传统的民宿业态进行创新,植入如展览、书店、影音室等新的功能形式[4],从而满足不同游客的娱乐需求。
3.4舒适性原则
乡村民宿一般受到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的限制,在居住品质上一直备受诟病。因此,在保旧创新、结合地域文化、注重娱乐性的同时还应关注空间舒适性的打造。在室内空间布局与室内软装、材质的选用上要以人为本,注重功能性与舒适性的结合。
4前洋村民宿空间改造设计
场地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前洋村。从空间上看前洋村是福州市区的后花园,是福州市民节假日的好去处。从晋安区的发展规划上看,前洋村属于历史人文发展区。因此,此次设计选择前洋村一处现代砖混结构的乡村建筑进行改造。
4.1设计理念
在此次设计中希望充分发掘前洋村特有的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通过对选取场地的室内空间及少部分的建筑与景观进行改造设计,建设出既符合现代生活需求,又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民宿。在保留当地人文特色的同时使资源得以更好的利用,从而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助力。
4.2设计思路
4.2.1室内空间布局改造
首先,将场地置于其所处的自然与历史人文环境中考虑。在平面布局时增加室内与建筑、环境、文化间的联系。其次,对传统的民宿业态进行创新,设计成民宿与书店、民宿与展览、民宿与娱乐结合的新型民宿。在空间功能的界面处理上,除客房区域采用较为封闭的实体隔墙保证隐私性外,其余空间的界定多采用较为通透的隔断形式。
4.2.2室内文化的融入
室内文化的融入体现在两个方面:(1)表象装饰的体现;(2)深层次文化的延续。在设计中一方面针对地域文化符号进行构思与二次创作,将其转化成可见、可触的元素在空间中应用;另一方面对当地的特色家具、陈设品进行保留与修复,从而使文化与记忆在空间中得以无形的延续。使得房客们目光所至之处都能在有形或无形中感受到独特的文化与生活体验[5]。
4.2.3室内细节打造
(1)在室内细节的打造上,关注材质的选用,尊重原建筑场地中特有的材质肌理,注重新旧材料的对比与融合。对改造中剩余的材料充分利用,修旧如旧。对新选取的材质也遵循质朴、环保的原则。(2)对于照明设计,通过加开天窗的方式增加自然采光。利用当地特有的砖石排列,将不同体量、形态的光线引入室内,增加室内的光影层次。并根据功能划分布置人工照明,增强明暗对比,烘托氛围,用灯光讲述空间故事。
4.2.4外围景观打造
设计时将建筑与周围景观一起考虑,使整个空间更加完整、协调,也能使民宿所表达的主题与所蕴含的文化更好的体现。在民宿的入口处设计公共长廊与景观小广场,增加人与人、人与场所之间的联系。
4.3设计呈现
通过对空间的梳理将平面功能分为入口景观广场、大厅休息区、手工体验展示区、水吧休闲区、餐厅、客房、办公区、健身等区域。建筑周围景色环绕,入口景观与整体建筑、室内空间相结合。入口处加建的玻璃盒子增加了室内的采光,也将独特美丽的自然景觀引入室内(图2)。
1)大厅。从入口进入就是一楼大厅(图3),整个一楼以回字形动线组织空间。中心是用钢制柜架结合玻璃罐围合成的手工体验展览区。在这里能直接的感受到当地的文化与风俗。大厅走廊的吊顶材质全都取之于自然,采用当地盛产的竹子,虽简单朴素却也温和质朴令人愉悦。
2)餐厅。餐厅空间开敞通透、三面环窗。住客可以在就餐时最大程度的感受自然风光。与餐厅相连处是一个可供游客聊天、小憩的休息区。质朴的混凝土地砖、秩序排列的木格栅,以及窗外美好的风景时刻提醒住客放下城市的喧嚣,感受来自自然的古朴与美好(图4)。
3)客房。考虑到住客的舒适度和私密性,客房分布在空间里侧。客房利用旧窗户组合成新的隔墙,既能起到独特的装饰效果,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延续。木材、水泥的选用与空间的灯光相得益彰。修旧如旧的家具、竹编吊灯都在极力唤起游客与空间的联系(图5)。
5结语
在乡村民宿改造的过程中,推倒重建与标准化制式的改造会导致历史文化的消失,人文记忆的中断。因此,尊重原有建筑对旧民居进行适当改造,最大程度的保留地域特色与淳朴民风是乡村振兴背景下较好的民宿改造方式。在改造中还要以人为本,关注游客需求,专注于打造精致、丰富多元的新型舒适民宿。最后还应注重文化的融入、室内细节的处理及空间氛围的营造。让住客们在享受当下的同时也能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