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华
一、低龄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
网络上瘾:沉迷虚拟的网络世界,长时间游戏,甚至偷窃钱款购买虚拟装备;作息混乱,严重脱离正常的学习生活,影响学习成绩。
轻生厌世:情绪焦虑,坐立不安,看到书本就感到厌恶,任何劝说都听不进去,情绪高度紧张狂躁,无法完成学业,若不及时干预治疗,后果不堪设想。
失眠颓丧:青少年遭遇情感危机,就会进入应激状态,认知受到抑制,行为容易失度,出现躯体症状,情绪崩溃。特别是小学阶段(10~12岁)的孩子,焦虑、抑郁、睡眠问题频频出现,再遇上家庭功能不良,得不到家人的及时干预和良好引导,孩子在孤立而无助的困境下,就容易走向极端,影响其健康成长。
拒绝交往:患有心理疾病的孩子,在人群中总是敏感脆弱的,表现出来是腼腆、安静,不与任何人发生矛盾,给人的印象是乖巧而听话。但实际上内心极度抵触打开心扉与人交往,不安情绪让自己成为了边缘人物。身心经历着剧烈的变化,白天像正常人一样学习生活,到了深夜,孤寂吞噬着心灵,导致自残行为。
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告诉你自己不想读书,你会怎么办?如果老师告诉你,你的孩子已出现情绪障碍,你又如何面对?一般家长会选择沉默,然后找各种“病根”,后悔几句“子不教,父之过”的遗憾,然后试图通过责罚管理孩子学业。这一过程一般持续不到一周。这种求成心切的心理,力求短时间内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家庭教育中屡见不鲜。
二、积极心理学的家庭启示
积极心理学是相对于传统心理学而言的。传统心理学主要是以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针对的是个体的消极负面因素,主要关注个体存在的问题及破解问题的途径与方式,更多倾向于治疗模式。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正常的普通人,它倡导我们用开放、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个体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它倡导人们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解释个体面临的心理困惑,并以此来激发个体的潜能和正向能量,从而追寻到个体的幸福。
积极心理学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构建乐观的生活态度;二是倡导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乐观的精神状态、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三是倡导发挥个体的社会性,引导个体遵循公序良俗,多做利他行为、宽容待人,履行社会责任,关注家庭幸福并为之努力。而这些内容,都是我們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也正是目前家庭教育中所欠缺的。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如何践行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呢?
一是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心中最亲近、最信赖、最重要的人。父母积极的生活态度,有温度的情绪表达方式,都会滋润孩子使其健康快乐成长。在父母有意识地言传身教和爱的滋养中,孩子哪怕偶尔遇到挫折,也会主动与家长沟通寻求支持。父母与孩子平静、平等交流,懂得孩子的困惑,和孩子一起积极面对困境,会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的成长环境。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直接、最有效、最包容,也是最不可缺少的,是孩子成长之路的明灯。
二是陪伴成长。心理问题趋向低龄化,主要原因在于家庭养育方式失当。相当一部分家庭倾向于把孩子扔给专业人士与专业机构,缩减家庭相处时光,缺乏亲子交流时间,且美其名曰“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殊不知在孩子成长的有限时间里,有效陪伴孩子,做孩子最需要的大玩伴,才是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和礼物。同时,父母的陪伴还要提高跟孩子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多听孩子的倾诉。孩子并不需要父母紧贴着的照顾方式,那样会让孩子感受到拘束。每天抽一段时间陪孩子,哪怕只有十分钟也可以,真的没空就打个电话问候几句,孩子都会感觉到温馨,感受到关怀。有时一个拥抱即能传达爱的讯息。
三是合理尊重。积极心理学倡导个体的内心体验。这对亲子教育有重要的启发。我们要学习如何尊重孩子,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不宜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尊重是教育与交流的前提。感受到尊重的孩子,更容易培养出自尊意识。自尊是个体自我成长的力量源泉。随着个体的成长,具有鲜明个性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与价值追求、自我展示等,在孩子身上都将逐渐显现。家长要学习并适应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学会与孩子平视,与孩子平等沟通,才能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构建一个舒适的心理环境、和谐的家庭氛围,孩子才能敞开心扉与家长交流,分享快乐与忧愁,培养出良好的自尊心与应对压力的品质。
四是正视挫折。家庭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溺爱,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家庭的“大棚式”养育模式下,孩子遭遇困难时常常束手无策,往往经受不住打击而退缩甚至出现极端行为。作为家长,要有“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心态,要敢于放手让孩子去经历挫折、面对失败、增长见识。家长要做的是在孩子遭遇挫折或不公平的时候,与孩子一同去面对,听孩子的倾诉,体悟他们的感受,共同分享收获,并给予正向引导。要善于引领孩子认识到失意和挫折是人生必不可少的成长过程,学会与问题相伴,与苦难共处,在解决问题中培养自信,在抗击压力中茁壮成长。
积极心理学引导我们更加关注个体潜能与激发自我的正向能量,提醒家长要用积极乐观、友爱向上的目光看待生活、善待孩子。有爱的家庭和愿意陪伴孩子成长的家长是减少孩子出现问题的关键所在。
责任编辑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