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的卓越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
——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

2021-01-08 22:42张兰芳宋仪伦
化工时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工程实验

张兰芳 宋仪伦 杨 柳

(重庆交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重庆 400074)

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可以健全本专业建设与发展,促进自身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卓越人才,已成为我国工科专业建设新标准,也是保障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探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卓越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应根据专业办学特色和社会发展需求,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立德树人,以培养学生全方面能力为导向,制定培养目标、构建创新课程体系、制定创新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并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持续改进机制,并将其落实到日常的教学、实验与实践中[1],在保障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实践与创新能力也得以培养,能学以致用、相互协作,并具备自主研究的能力。

1 以专业认证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各专业必须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培养目标。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应依据学校的定位,并紧密结合社会经济需求及专业办学多年所形成的特色,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通常,需要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听取企事业专家、行业协会专家、教师、毕业生代表以及在校生等各方所提的意见和建议,科学地制定。

毕业要求支撑着专业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是衡量毕业生能否紧随时代经济建设发展做出自己一份贡献的关键,也是各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新模式的重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指出,高校必须具有公开明确的毕业要求,各专业的毕业要求需以培养和提升学生个人能力为中心,按照社会需求、工程教育认证指导和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其内容涉及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协作、表达、沟通、管理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等[2]。

2 以专业认证为背景,科学地构建课程体系

考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和材料类专业补充标准对课程设置的要求,材料类专业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当保证数学与自然科学类、人文社会科学类、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类以及工程基础和专业基础与专业类等课程的比例,同时,应开设双语课程,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卓越人才,增设人文素养、环境保护、经济与管理等相关公共课程,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安全环保和经济意识,培养综合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创新创业人才。据此,材料专业应根据自身的特色优势,整合优化现有课程,构建灵活开放、创新的课程体系,以支撑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具体设置时,可以是多门课程支撑毕业要求中的某一个能力,也可以一门课程支撑学生毕业要求中的多个能力。教师在讲授各门课程时,须清楚本课程与毕业要求中能力的支撑对应关系,明确课程目标如何达成,在授课与考核环节予以执行,以保证学生学习本课程后实现毕业要求的达成。

3 以专业认证为背景,制定创新实验、实践教学环节

材料类专业应在注重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同时,具备较强的创新实践精神和实践技能等综合素质能力,而卓越工科人才的培养也需要高校和企业、行业共同完成。因此,要构建以实验和实践技能训练为基础、以专业项目和工程训练为主线,以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为延伸的多层次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按基础和专业实验、科研和工程训练等多层次循序渐进完成实验实践教学活动。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与实践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和知识面,提升学生对专业的爱好度,材料专业应结合新材料、新工艺及新标准等适时更新实验内容,如有增设的实验项目,可采用选修方式进行,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同时,加强实验与实践间联系,培养大工程理念[3]。此外,应设置综合课程设计,对学生进行多学科交叉的专业项目训练;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时,组织专题式研究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等注重创新实践的工程训练,并积极开展校企联合,聘请企业中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优秀工程师参与实践教学,实施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的“双导师制”,指导、评价并考核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应结合工程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复杂问题的能力。

4 以专业认证为背景,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持续改进机制

建立长期有效的“持续改进”机制,通过教学质量监控、跟踪及学生定期反馈等方式分析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将其用于对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上,形成全方位建设、全员参与、全过程教学质量监控的保障与监控机制,并加强对评价记录、结果的保存、分析、反馈和整改工作,促进信息反馈与教学质量改进的良性循环。

此外,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与时俱进,强调高校要具备不断完善的专业机制和持续发展的专业创新教育观念,要以国家经济建设要求为导向,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目标,以持续不断改进为导向,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持续不断提升[4]。

持续改进的实现和有效的质量监控及反馈机制密切相关,每位教师都应在持续改进中承担责任并发挥作用,最终,通过学生的表现来体现效果。为保证学生培养效果的持续提升,应与时俱进,定期培训教师的教学能力,并注重培养工程能力,强调教师与本专业相关的工程背景和实践经验,积极选派教师进入工程企业兼职,通过合作开展项目申报、材料试验研究等形式努力提高教师的工程能力,继而螺旋式提高教学质量,有效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与能力。

5 结语

工程教育认证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培养模式的转变势在必行。高校需遵循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基本规律,在多元需求中找准办学定位与专业发展方向,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科学地构建课程体系、制定创新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并建立持续改进机制,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基于我国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坚持持续创新发展道路,为卓越人才的培养提供保证。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工程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子午工程
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