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宁县第一中学校 张宁波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现在教育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必须利用好上课时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高效教学。新课改主要是在优化教学目的、优化教学课程、优化教学成果方面进行改革,将真正的教学活动落实到课堂。高中生物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能力、社会责任感,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生物核心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理性思维。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生物知识体系,让学生对生物产生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要将生物核心素养与生物课堂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目前,高中生物课堂在核心素养理念下也存在一些问题,往往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知识的传授;忽视生命观念的引导,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忽视科学探究的培养,上课方法单一;忽视了利用现阶段多样的资源,过度依赖教材;忽视对学生的鼓励,评价方式单一。因此,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对师生关系进行重新定位,把握核心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构建和谐、民主、尊重的课堂氛围,并且教师要组织多元化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参与互动,实践探究领略科学中的奥秘,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途径,要不断对教学实践进行探索、研究、归纳、反思,更好地实现高中生物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课堂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有计划地将核心素养渗透课堂,能够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要将生物知识与核心素养有效的整合,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好的教学体验,也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这种新的思维方式,进而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将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引进课堂中,让课堂充满活力,改善教学质量。教师在生物教学中添加问题教学,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科学组织小组探究活动,自主地获得知识经验,锻炼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思考。
例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这节课程时,采取分组实验的方式,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卵壳膜”、蔗糖溶液等材料进行实验,思考烧杯中的水为什么能进入卵壳中?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实验和思考,在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水分子经过半透膜材料是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发生扩散的这一基本原理。发散学生的思维,层层递进地思考问题,了解相关概念,从直观上得出结论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锻炼学生归纳、概括、演绎、推理的能力。教师借助生活材料进行生物实验,拉近生物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探讨生活中有趣的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更好地研究生物中的生命现象,掌握生命的规律。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明确教学目标,设立科学、有层次、合理的目标也是培养学生核心要素关键性的一步。高中生的求知欲是非常强的,遇到感兴趣的问题会想尽办法去探索问题的答案。所以将生物的核心素养与生物教学有机地进行联合,结合学生现阶段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快乐地学习生物中的知识,结合现实中的生物问题,对真实的生物现象进行讲解、分析,让学生能够尊重客观事实、科学研究,并且要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设置教学悬念,保持学习的动力,激发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例如,学习“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节课程,要舍弃以往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教师进行讲述,学生看达尔文的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的实验图,之后阅读教材,最后教师给出实验结论,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虽然知道了这个知识点,但是在做题的时候还是容易出错。因此,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观察植物单侧光照引起植物向光生长的现象,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从多个角度去探索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得出植物可能向光性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究问题的真相,活跃了课堂的氛围,学生掌握的知识也更加扎实,保证了课堂的高效性。
在具体的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固然重要,但是教师也要注重课后反思总结,注重核心素养教学评价,能够反映出教师的教学状态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要注意评价的方式多样化,公平公正地评价教师的教学环节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认真总结出现的问题,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亲切感和认同感。根据调查结果,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调整,在总结中不断进步和提高。
生物一门贴近生活的学科,与生命息息相关。要想促进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就要培养学生们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对生命的了解更加深刻。生物学科中的生命观念是就是对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生命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者特性进行解释或者抽象,有助于学生理解与之相关的事物或现象。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去理解尊重生命,将生命的概念放进教学中,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探索生命的奥秘,从而更好地热爱生命、敬畏生命。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
生物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载体与体现,教师只有深入了解生物的核心素养,才能准确地讲核心素养渗入到课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生物知识体系。针对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进行教学优化,调整教学思路,让学生对生物产生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开发各种教学途径,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效地进行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