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晋刻书藏书考述(上)

2021-01-08 20:45郑伟章
天一阁文丛 2021年0期

郑伟章

提 要:明末汲古阁,绿君亭毛氏刻藏书声震四百余年,盖系有史以来中国最大之刻书家,亦是最知名之藏书大家之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直至今日,凡收藏中国善本古籍稍具一定规模之图书馆,无不藏有其所刻书及旧藏之书。笔者不揣孤陋,近十余年来已试撰《毛晋毛扆父子年谱》数十万字,即将由中华书局梓行于世。在此基础上,掇述此篇,以就教天下方家,万望不吝赐教。

毛晋原名凤苞,字子九、东美,又名晋,字子晋,号潜在,别署霜杰、霜下杰、虞农、虞乡老农、隐湖书隐、隐湖老农、笃素居士、汲古主人、戊戌生等。 清毛桂撰《东湖汲古阁毛氏世谱》(以下简称《世谱)第四世“凤苞”传云,毛晋系“虚吾公之子,由庠生入太学,通明好古,强记博览,为牧翁入室弟子。 刻汲古阁书,风行海内。 生于万历二十七年己亥正月初五日申时,卒于顺治十六年己亥七月二十七日戌时,寿六十有一。 配范氏,例封安人,诰赠宜人,贡士浚源公女,生于万历二十六年戊戌五月二十七日辰时,卒于万历四十七年乙未十月二十九日申时,年二十有二。 继康孺人,例封恭人,重庆府司李南滨公孙女,太学(生)了予公女,生于万历三十有三年乙巳年三月十二日辰时,卒于崇祯元年戊辰五月十三日卯时,享年二十有四。 继严孺人,诰赠恭人,文靖公(按即严讷,官至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曾孙女,中书舍人洞庭公(按即严治)孙女,太学生约庵公(按即严楠)女,生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又六月初九日申时,卒于康熙九年庚戌闰二月初七戌时,寿六十有四。 合葬维摩寺后门主穴(原注:范氏、康氏及幼女、长子襄葬于华泾移字号。 子晋公同继妻严氏葬于维摩寺后门)。 子五:长襄,范出;次褒、三衮、四表、五扆,严出。 女五:一适庠生陈又周,昌邑令君亮公子;一适庠生张溯颜(禹思),鄱阳令云翎公子;一适冯长武(窦伯),庠生,彦渊公子;一适顾宗达(上公),太仆卿伯钦公孙,司李玉出公子。”

一、汲古阁毛氏之缘起

据常熟市图书馆馆长李桦先生所赠永思堂纂修之《无锡西河毛氏十三修宗谱》复印件及光盘可知,毛氏始祖为毛叔郑,系西周武王姬发之同母弟,文王之第九子。 本姓姬,名叔郑。 因从武王克殷有功,受封于毛(今山东东昌地区之堂邑、博平、馆陶、冠县等),授伯爵位,故又称毛伯郑,后世子孙以国为氏。 东周时随周平王迁河南洛阳,其地有西河,故又称西河毛氏。 这就是毛晋及子孙自称为“叔郑氏裔”或“西河毛氏”之来由。 经三十九传,至西汉毛亨,传《诗经》二十卷,以授其从子毛苌。 毛苌居赵之尊福乡,为河间献王博士,著《乐记》二十四卷、《毛氏诂训》二十卷。 后世尊称毛亨为大毛公,毛苌为小毛公。 东湖毛氏奉毛苌为先祖,故毛晋又刻“小毛公”白文方印一枚。 经六十传至毛喜(伯武),为南朝陈兵、吏二部尚书,封东昌侯。 撰有文集。 其子毛处冲袭东昌侯。 处冲后约十二世,家谱失载。 至毛昌达(又名善安,字上林),生于北宋初乾德元年(963),卒于天圣八年(1030),官至枢密院参知政事。 毛氏所撰大宗世表即始自昌达。 传至十三世毛祥(瑞卿)居河北真定府元氏县之毛庄,元元统元年(1333)被派任常州路推官,始为兰陵一世。 历经五世至毛文定(彦卜),赘于无锡尤氏,由常州迁无锡。 又至九世毛阶(希尚)挈子玺于明嘉靖年间由无锡徙居常熟县之七星桥。 《世谱》以兰陵十世毛玺(毛晋之曾祖)为迁常熟东湖毛氏之始祖,东湖二世系祖父毛圣为兰陵十一世,东湖三世系父毛清为十二世,毛晋为十三世,以下依此类排。 毛晋之伯父毛溢之曾孙毛均逸(隐耕)于明清鼎革之时,由七星桥迁居南门外毛家坊。

东湖毛氏至毛晋之父毛清(字虚吾,一字叔涟)始昌大。 钱谦益撰其父《墓志铭》云,毛清“以孝弟力田世其家”,“毛于是始大”。 又撰《毛母戈孺人六十序》云,“子晋之父以孝弟力田称为乡老,而孺人以勤俭佐之。”萧士玮撰《毛母戈孺人墓志铭》云,“毛父义至高,佐杨忠烈堤水平赈,以能著”。 杨涟,字文儒,一字大洪,湖北应山县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翌年来任常熟令,乃选十名长者为助手,首名即缪希雍(仲醇)所荐之毛清。 毛清赈灾,以官粟并佐以私仓,使“数百室咸饱而安堵焉”。 又尚湖泛滥成灾,毛清指挥于石塘以巨石坚堤四十五里。 毛清成为杨涟治常熟县之重要助手。 天启四年(1624)六月初十日毛清殁,时已在朝任左副都御史的杨涟,自千里之外的京城送来《寄奠虞山毛公》诔文,今尚存南京图书馆(GJ115126)。 因其为人“慷慨慕义,执直秉公”,远近闻名,毛家乃昌大,为日后毛晋创汲古阁、绿君亭等藏书、刻书,打下坚实基础。

二、毛氏刻书考述

毛晋童年即好读书。 陈瑚《确庵文稿》卷十六《为毛潜在隐居乞言小传》云:“子晋生而笃谨,好书籍。 父母以一子,又危得之,爱之甚。 而子晋手不释卷,篝灯中夜,尝不令二人知。”童年及其后的毛晋,深受其舅氏戈国桢(兴卿、度庵)、戈汕(庄乐、岂庵)之影响。 尤其戈汕“僻古好琴书,为一时高士”,毛晋“髫岁喜读《离骚》,慕陶靖节之为人,与舅氏相得”(毛褒等撰《先府君行实》,以下简称《行实》)。 毛晋跋《李贺歌诗编》云:“余髫年从庄乐舅氏流憩舟中,见《李长吉诗》会稽本诵之,不能释手,乞之而归,二十年来出入怀袖。”

毛晋自称其刻书之昉,为万历四十六年(1618)以绿君亭名号所刻之“屈子七卷评一卷楚译二卷参疑一卷”(国善15515,按:以下国图善本所藏均简称国善,国图普通古籍简称为国普),该书署款即为“汉刘向(子政)编集,王逸叔师章句,明东吴戈汕(庄乐)、毛晋(子晋)参定”,可见戈汕为重要帮手。 后此书与天启五年(1625)绿君亭毛氏刻本《陶靖节集》六卷(国善13499)合为《屈陶合刻》一书。 后戈汕参与汲古阁刻书、校书及手录序跋之书甚多。 崇祯十五至十七年(1642—1644)七星桥华严阁所刻佛典数万种,戈汕校字者尤多。

毛晋所刻之书尚有一种比《屈子》更早一年,即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丁巳八月,毛晋十九岁时,为舅父戈汕试刻《蝶几谱》不分卷(国善8893)。 后汲古阁毛氏所刻《山居小玩》十种十三卷,即收入此书。 该书前有戈汕《蝶几谱说》云:“余甥毛子晋请《谱》刊木,公凡天下韵士,俾有是几家各有其《谱》。”后不知何人将此篇《蝶几谱说》截去后半部分,而缀以明严澂撰《蝶几谱题辞》之后半部分,文末署款也变成“万历丁巳九月朔天池山樵严澂道彻甫书于鲜云榭”。 后至清乾隆年间,四库馆臣不察,遂将此书作者误成严澂。

毛晋初刻书时,得其母戈孺人之强力支持。 陈瑚《为毛潜在隐居乞言小传》云:“盖自其重髫时,即好锓书,有《屈》《陶》二集之刻。 客有言于虚吾者曰‘公拮据半生以成其家。今有子不事生产,日召梓工弄刀笔,不急是务,家殖将落’。 母戈孺人解之曰:‘即不幸以锓书废家,犹贤于樗蒲六博也。’乃出橐中金助成之。 书成,而雕镂精工,字绝鲁亥,四方之士购者云集。 于是向之非且笑者,转而叹羡之矣。”

(一)毛氏所刻丛书

天启七年(1627)秋,毛晋至南京应秋试,一梦再梦“登明远楼,中蟠一龙,口吐双珠,各隐隐籀文,仰见两楹,分红牌金书十三经、十七史六字,遂寤”。 至翌年正月初一日,“元旦拜母,备告三梦如一之奇。 母欣然曰:‘梦神不过教子读尽经史耳。 须亟还湖南旧庐,掩关谢客,虽穷通有命,庶不失为醇儒。’”(见汲古阁所刻十七史书首载毛晋撰《重镌十三经十七史缘起》)毛晋受其母训之启发,“遂誓愿自今伊始,每岁订正经史各一部,寿之梨枣”,刻成十三经、十七史及其他各书。 此为毛晋后来成为伟大文献家之最关键一步。

从崇祯元年(1628)正月十五日起,开雕唐房玄龄等撰《晋书》一百三十卷,至十七年(1644)二月十五日开雕晋陈寿撰《三国志》六十五卷,每年刻一史,合为“十七史”一千五百七十四卷,二百二十四册(国善09752)。 后又自顺治五年(1648)起至十三年(1656),以差不多每年两部的速度为书版补雕脱简。 书首有钱谦益、侯于唐所撰序及毛晋于清顺治丙申(十三年,1656)年丙申月丙申日丙申时所撰《重镌十三经十七史缘起》。 《十三经注疏》三百三十三卷,一百二十七册,系崇祯元年开雕,首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四十二卷,又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十一卷,以后平均每年一种递增。 至十二年(1639)开雕的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注疏》六十三卷,书末镌以“皇明崇祯十二年岁在屠维单阏古虞毛氏绣镌”篆书牌记。 清陈征芝《带经堂笔记》稿本云:“汲古阁旧刻十三经、十七史,真如布帛菽粟,不可一日无也,当广购而藏之。”崇祯十四至十五年,常熟地区酷旱,虫灾严重。 陆贻典有诗句云“我生胡不辰,饥馑苦多难。 引领望逢年,忧蝗复忧旱。 漫密如飞雪,随风聚还散”,又说“旱魃更肆虐,骄阳恣灼烂。 炎风日夕吹,毒云等焚炭”,可见当时灾情之惨毒。 毛晋刻书亦大受影响,其于《重镌十三经十七史缘起》云,“不意辛巳、壬午两岁灾祲,资斧告竭,亟弃负郭田三百亩以充之”,即靠卖田方才刻完这两部大型丛书。

《津逮秘书》(国善A02842)一百四十五种七百四十九卷,一百六十五册,是汲古阁所刻另一规模大、名声响之大型丛书,大约刻于明崇祯三年(1630)至清顺治六年(1649),前后历时近二十年。 毛晋于崇祯三年庚午七夕后一日撰《序》云,“迩盐官胡孝辕氏复以《秘册》二十余函相属,惜半烬于玉林辛酉之火。 予为之补亡,并合予旧刻不啻百有余种”。按:胡孝辕即胡震亨,辑刻有《秘册汇函》二十七种,惜天启元年(1621)遭火厄,烬余版片被毛晋所购,有十七种被收入《津逮秘书》,另一种宋陆游撰《南唐书》十八卷,被收入汲古阁所刻《陆放翁全集》。

毛氏所刻其他丛书有:前述绿君亭所刻《屈陶合刻》两种十七卷;天启五年始刻之《诗词杂俎》十六种二十六卷;《词苑英华》七种四十五卷;《山居小玩》十种十四卷,约刻于万历四十五年至崇祯三年,《山居小玩》版片后归于苏州李玙(惠时),李氏加入汲古阁原刻之《画继》一卷、《采菊杂咏》一卷,于清顺治十一年印为《群芳清玩》十二种十六卷;崇祯元年所刻《唐人选唐诗》八种二十三卷;三年三月刻《唐二大家》二种四十七卷(包括国善9030《李太白诗集》二十五卷,上图T21308—21319《杜工部集》二十二卷),书前有毛晋撰《李翰林集纪略》及陈继儒撰《寿唐二大家叙》;《三唐人文集》三种三十四卷;《唐人四集》四种十二卷;《五唐人诗集》五种二十六卷;《唐六名家集》六种四十一卷;崇祯十二年(1639)刻《唐人八家诗集》八种四十二卷;汲古阁刻《宋名家词》六十一种九十卷(国善06669),是书分为六集,除六集十一种外,余皆每集十种,二集首有“庚午(按即崇祯三年,1630)夏之朔海盐胡震亨遁叟识”叙,第一集有夏树芳序,未署年月①毛扆《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著录:“《宋词》一百家,未曾装钉,已刻者六十年,未刻者四十家,俱系秘本,细目未及写出,容俟续寄精抄。一百两。”又“《元词》二十家,精抄尚未装钉。十两。”汲古阁未雕宋词流传后世者有清彭元瑞从谦牧堂藏本传钞之“汲古阁未刻词二十二种”,黄丕烈有“景汲古阁抄本宋全词七种”。彭元瑞跋云,其所见汲古阁旧藏宋元人未刻词六十二家,当包括元词二十家在内。。 又刻《绣刻演剧》(一名《六十种曲》)六十种一百二十卷;汇刻《宝晋斋四刻》四种五册十八卷,包括绿君亭刻本《离骚》(一名《屈子》)十一卷、《陶渊明全集》四卷、《月泉吟社》不分卷《谷音》二卷,有崇祯五年十二月释正止(衍门)序;《元人集十种》六十一卷(国善17149),前有著名福建藏书家徐于崇祯十一年(1638)总序,各种均有毛晋跋,已收入潘景郑先生所辑之《汲古阁书跋》,而毛晋与冯武同订之《萨天锡诗集》集外诗、《倪云林先生诗集》集外诗、《句曲外史集》集外诗及补遗,毛晋有四跋,《汲古阁书跋》则漏收;《元诗四大家》四种二十七卷(国普79957、吉林省图书馆集13/1643),崇祯十四年正月十五至十九日,毛晋与长婿陈至江阴访周荣起,周氏劝刻此书,至九月刻成,每种末均有毛晋所撰跋,亦为《汲古阁书跋》所漏收;《四书六经》十种一百十七卷(辽宁省图书馆22163),其中《诗经集注》末有“崇祯十有四年孟春上日(按即正月初一日)海虞毛晋订正本”牌记一行。 元杨维桢撰《杨铁崖先生古乐府》三种二十七卷(包括《古乐府》《复古诗集》《丽则遗音》(国普XD2992),汲古阁大约亦刻于此时。 又清陈秉钥辑《汲古阁所刻书目》有《杨铁崖乐府》十卷、《乐府补》六卷、《复古诗集》六卷、《丽则遗音》四卷为四种二十六卷,当即此书。 又大约于天启四年秋至崇祯三年五月刻《陆放翁全集》七种一百五十七卷,另汲古阁尚刻《放翁题跋》六卷、《放翁词》二卷,均未入《全集》之中。

又,康熙五十二年(1713)曹培廉城书室刻本元倪瓒撰《清阁全集》十二卷,其《凡例》中累次提及此书有汲古阁毛氏本、毛本等,惜今已未见此刻本。

又,《古今万姓统谱》三种一百六十卷(包括《统谱》一百四十卷、《历代帝姓氏统谱》六卷、《氏族博考》十四卷),此书原为明凌迪知辑并于万历七年(1579)所刻,后书板归入汲古阁,有“汲古阁藏板”牌记。

(二)毛晋所刻零种书

据清陈秉钥辑《汲古阁所刻书目》(国善02846)著录:《史记索隐》三卷、(宋)陶岳《五代史补》五卷、(宋)王禹偁《五代史阙文》一卷、《四书》(包括《三元四书》、《高头四书》十九卷)、《孔子家语》十卷、《读易便解》二卷、《春秋左传》三十卷、(宋)真德秀《大学衍义》四十三卷、《小学析疑》三卷、《汉隶字原》六卷、(宋)陆唐老《陆状元增节音注精议资治通鉴》一百二十四卷、《玉台新咏》十卷、《松陵集》十卷、《严维诗》一卷、《郭茂倩乐府诗集》一百卷、《唐诗纪事》八十一卷、《倪云林遗事》一卷、《中州集》十卷、《中州乐府》一卷、《列朝诗集》七集一百卷、《李善文选注》六十卷、《琴川志》十五卷、《吴郡志》五十卷、《外科正宗》四卷、《痘症新书》、(宋)洪兴祖注《楚辞》十七卷、《广笔记》十五卷附《用药凡例》一卷《炮灸大法》一卷、《说文解字》十五卷、《中吴纪闻》六卷、《沧螺集》六卷、《江东白苎》二卷续二卷等①《江东白苎》二卷续二卷,按:国普95025号,此书为仇池外史梁辰鱼撰,第二册封面题:“遗八经斋所藏《江东白苎》,汲古阁校刊正集”“汲古阁刻本续集”,刻印甚精雅。。

《家塾藏板目》著录:(明)丘浚《大学衍义补》一百六十卷首一卷、《毛诗微言》、(宋)辅广《毛诗童子问》八卷、(明)胡世安《大易则通》六卷及《禊帖总闻》十五卷、《左概》六卷、《国概》六卷[国善T00771,(明)刘凤撰]、顾麟士《十一经考》二十卷、《诸理斋通鉴集要》十卷、《吴郡图经续记》三卷、(唐)陆广微《吴地记》一卷《后集》一卷、《指掌图》三卷、摄香居士《种玉宝言》二卷、(宋)晁补之《鸡肋集》七十卷等。

陶湘《明毛氏汲古阁刻书目录》著录:(宋)文同撰《丹渊集》四十卷《拾遗》二卷《年谱墓志铭》一卷《附录》二卷、《云林题画诗》附逸事一卷;陶氏知而未得者《宋史》四百九十六卷、《明方舆胜览录》、《天潢世系图》、《指月录》三十二卷、钱谦贞《未学庵诗集》十三集、《隐秀集》、《闺秀集》等。

尚有绿君亭刻毛晋辑《苏未志林》二卷、曾舅祖缪希雍撰《神农本草经疏》三十卷、(唐)韦庄辑《浣花集》十卷补遗一卷、(明)朱有燉撰《元宫词》一卷、《董彦远除正字谢启合疏》一卷等。 《钟惺评杜林〈春秋左传合注〉》三十卷、(明)卢世《读杜私言》一卷、钱谦益《读杜小笺》三卷、《读杜二笺》一卷及崇祯元年以世美堂名义刻明杨涟《杨大洪先生忠烈实录》一卷、《附录》一卷等。

明崇祯十五年(1642)前后,毛晋已预感到明朝前景堪忧,乃遍搜前代遗民之书刻而广之,竭力阐扬忠君爱国思想。 如刻《谷音》二卷、《月泉吟社》一卷、《河汾诸老诗》八卷、《忠义集》七卷、《宋遗民录》一卷、《西台痛哭记》一卷等。 陈瑚云,毛晋搜集这些书,并刻而广之,“未几,遂有申、酉南北之事。 毎自叹人之精神意思所在,便有鬼物凭依其间。 即余亦不知其何谓也”。 这也许是三百余年来,人们为什么习惯把毛晋当作明代人物,而把其师钱谦益(长毛晋十八岁)作为清代人物原因之一。

(三)毛氏所刻佛典

毛晋崇佛,与佛门中人如释正止、释自扃(道开)、释明河(汰如)、释读彻(苞雪)、释道源(石林)、释通门(牧云)、释通云(石琦)、释照渠(含光)等多有往来,并曾于顺治七年(1650)八月结曹溪一滴庵,供如来香佛。 因此,他也好刻佛典。

天启六年(1626)三月末,他无意中得紫柏尊者手书《梵川纪略》及唐释齐己撰《白莲集》十卷附《风骚旨格》一卷,乃将后者与唐释皎然撰《杼山集》十卷、唐释贯休撰《禅月集》二十五卷补遗一卷等三种宋本合刻为《唐高僧诗集》三种四十六卷。 又《唐僧弘秀集》十卷(国善499),宋李龏辑,亦系汲古阁所刻,但不知刻书年月。 是年他还曾发两大愿,“一愿刊经史全部,以资后隽,二愿刊《大方广佛华严经》,以报四恩”,“既而经史皆得善本,次第刊行。 而《华严》未获旧刻,如钩挂意”,乃于崇祯四年六月“长跪恳祷吴门开元寺石佛前”一日夜,终获宋本,即迅速开雕,并于十一年十月望日刻竣。 兹经八十卷,唐释实叉难陀译。 《汲古阁所刻书目》载“梵本翻宋板华严经全部”。 《家塾藏板目》亦著录之。 毛晋于设华严阁大规模刻佛典之前,尚于崇祯十二年刻元释圆至撰《牧潜集》七卷、明释贤首撰《贤首集》二卷;十三至十四年明木增刻唐释一行等录、宋释普瑞补注《华严忏仪》四十二卷附录一卷;十四年十二月刻明释载之《载之诗存》不分卷等。

崇祯十五年四月以后,毛晋以华严阁的名号,开始大规模刻校《嘉兴藏》(亦名《径山藏》)。 华严阁设于七星桥之西,捐资刻经最多者即为明萧士玮(伯玉)和毛晋本人。 据刻书牌记,华严阁校书者主要为释道源、毛晋及其舅父戈汕等;书写上版者主要有黄铭、徐大任、罗章、王茝、于起龙等人;刻工有潘守成、李如科、杨可浍等人。 十五年刻117种,十六年刻107种,十七年刻56种,不知年份者3种,三年共刻283种。 其中包括梁释僧祐撰《出三藏记集》十七卷,毛晋撰《明僧弘秀集》十三卷等。

又于入清以于后顺治四年(1647)刻明释汰如(明河)撰《补续高僧传》二十六卷;八年(1651)刻刘宋释法贤译《曼殊室利菩萨吉祥伽陀》一卷;十四年(1657)刻明释通门《懒斋别集》十四卷附《七会余录》六卷《病游初草》《后草》《宗本投机颂》《病游初刃》等各一卷;十三至十五年底刻钱谦益撰《般若波罗蜜心经略疏小钞》三卷。 毛晋生前发雕,殁后其子毛褒、表、扆等继志刻行的有《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十卷及《佛顶五录》八卷附录二卷、明释德清撰《憨山大师梦游记》四十一卷、明释道源撰《寄巢诗》三卷等。 至康熙二十五年(1686),毛晋已殁28年,毛表或毛扆仍以虞山华严阁名义刻姚秦释鸠摩罗什译《十二门论》一卷、《百论》二卷、唐释玄奘译《广百论》一卷、《见造八百论》二卷等。

据笔者初步统计,仅以上所言,毛氏汲古阁、绿君亭所刻经史子集四部书,丛编511种、零种86种,华严阁刻佛典309种。 此处统计尚不包括毛扆等兄弟后来所刻、重刊之书,但已突破了过去关于汲古阁刻书600余种的成说。 且此外尚有毛晋自、代刻之书近200种,留待之后再做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