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发展格局:依据、任务与关键举措

2021-01-08 17:23朱诗柱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格局产业链供应链

杨 洁,朱诗柱

(1.扬州职业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2;2.中共国家税务总局党校,江苏 扬州 225007)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制定“十四五”规划《建议》的主线,在整个规划《建议》中起着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为“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远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性引领。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精髓要义在‘三新’,‘三新’最新为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之新在构建国内大循环。”[1]把握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内涵、主要依据、核心任务和关键举措,对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走好走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历史与现实意义。

1 基本内涵:经济发展方式、结构与动力的全方位变革

“格局”有形状、结构、位置、布局、局势、态势乃至气度、气象等多种字面意义。新发展格局同样内涵丰富,“新”意颇多。概而言之,从理论逻辑看,它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一整套创新理论和政策举措的整合集成与创造性升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其经济思想发展的又一大创新理论成果。从实践逻辑看,它要追求的是经济循环模式由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融入参与式向立足强大国内市场并辐射引领国际市场的自主引领式的跃迁;是发展模式由偏重于外需拉动的外向型向着重于内需主导的内生型的转变;是发展战略由偏重于出口导向型向着重于进口替代型的转变;是发展方式由偏重于外延粗放型向着重于内涵集约型的转变;是发展重点由偏重于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扩大财富存量向着重于追求经济发展质量、提升财富生产力的转变;是自主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由位于国际中低端水平且不完整的状态向位于国际中高端水平且相对完整状态的转变;是经济结构由较为低端、失调状态向高端、协调状态的升级转型;是发展动力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驱动向主要依靠创新引领驱动的转换。通俗地说,新发展格局,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自主、内循环、高水平基础上动态均衡的格局,是整个经济结构、循环模式、发展动能和制度规则的自主化、现代化、全方位的转型升级。可以说,新发展格局建成之时,就是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宏愿实现之日。

2 主要依据:“两个大局”交互作用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点上。“两个大局”的交互作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背景和依据,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两个大局”良性互动的战略设计和战略举措。

2.1 适应新发展阶段带来的新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经过鸦片战争起180年来中华民族的接续奋斗,经过中国共产党成立起100年来党带领人民的艰苦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伟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宏伟的气象。2021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表明我国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也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征程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制定、修订并接续实施的“三步走”战略安排看,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征程已经顺利走完了“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两步,而迈入到“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第三步。作为“第三步”的新发展阶段,其实质是实现国家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阶段。用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衡量,如果说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任务是解决人们的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给问题,那么,建设“现代化国家”则是要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以及由此支撑的农业、工业、服务业、军事国防的全面现代化,是要能自主研发出在国际上处于并跑乃至领跑地位的现代化的技术,能自主制造出现代化的产品,建成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和经济体系。这就必须构建能推动和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动能转换、经济结构优化的新发展格局,推动生产与消费能在自主、高水平基础上实现新的动态均衡。同时,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积累的经济技术发展成果,也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准备了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归根结底,我国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入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需要新发展格局”[2]。

2.2 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的必然选择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已成为全球共识。这是十月革命胜利、一战结束百余年来,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军事、安全等领域发生的全球性历史性革命性变化[3]。西方国家内部产业空心化、人口老龄化、收入差距扩大化,严重威胁其经济社会稳定,导致其经济增长乏力、种族矛盾激化、社会撕裂加剧、民粹主义蔓延、政治日益极化、政党严重对立。面对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国际上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逆全球化、去中国化的浪潮极速抬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4]。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如催化剂般推动“百年变局”加速演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们党带领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面临的外部环境,将比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时复杂得多、险恶得多。为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特别是美西方可能要对我“踢掉梯子”的挑战[5],“做好极端情况下国际供应链断裂、经济回归内循环和本土时代的准备”[6],必须变革过去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循环模式,过分依赖国外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以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化、高水平为基础,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良性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同时,我国作为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作为拥有14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的、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市场,也为构建内循环为主体、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准备了充分的条件与可能。

2.3 推动“两个大局”实现良性互动的必然选择

我国的民族复兴大局与世界的百年变局在同一时空下形成历史性交汇,必然会相互作用、相互激荡,形成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推动“两个大局”实现良性互动的必然选择。一方面,我国民族复兴大局的逐步展开、民族复兴征程的稳步前行,已经成为世界“百年变局”演变的最大推动力量,成为塑造世界“百年变局”的最大自变量。我们要通过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继续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推动世界格局朝着更加均衡、更加有利于我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抓住百年变局中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国际经济政治格局从西方主导走向东西方平衡、全球治理体系从西方主导走向各国平等参与等内在趋势,为我们建设科技强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升级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发展动能所提供的重大机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稳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铿锵步伐。

3 核心任务:以补链强链工程建设自主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

新发展格局,新就新在增强国内大循环在双循环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这就必需把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要通过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举措全面促进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要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提高国内供给适应、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的能力,提升供给体系对需求的适配性,以形成消费和投资需求双旺盛、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的局面。

仅从优化供给结构与水平的角度看,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建设自主完整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特别是要建设自主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具体包含两个层次:

3.1 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

新发展格局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基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实现国民经济体系高水平的完整性为目标”[7],那就必需全面加大科技创新和进口替代力度,努力重塑、着力锻造自主高端、安全可控的新的产业链供应链,使国内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在高水平上实现良性循环。为此,一是要实施产业链补链工程。要着眼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形成自主、完整、高水平的产业链供应链,提升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和可持续性。特别是在关键领域不能受制于人,在关键节点不能出现断链、断供现象。产生链供应链只有自主完整、高端现代,才能安全可控。因此,必须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命脉的重点产业领域形成完整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确保在极端情况下也能做到自我循环而不“掉链子”,要坚决避免实体经济产业空心化。二是要实施产业链强链工程。我国虽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并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我们自主的工业化的层次还比较低:我们长期以来做的是“生活——小康”型的工业化,主要解决“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生产;是“资源——输出”型的工业化,主要靠原材料、劳动力等廉价资源举办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低附加值的产品去参与国际循环;是“输入——打工”型的工业化,主要依靠引进外资企业生产一些现代化的高端产品,或者自主从事一些现代化高端产品的组装工作。总体上我国产业还处在国际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因此,要在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的同时,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多层次、高水平需求的满足能力,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自主、动态平衡。特别要锻造更多的“杀手锏”技术,巩固扩大国际领先的优势产业门类,增强其从资源、原材料到零配件、组装生产到制成品的全产业链优势,形成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拉紧国际产业链对我国的依存关系,形成对外方人为断供的强有力反制和威慑能力。”[8]简言之,要通过实施补链、强链工程,推动实现现代化的高端产品自主化、国民化,实现自主化的低端产品现代化、高端化,进而建成自主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体系,建成制造强国,实现对原有经济体系和发展格局的升级和再造。可以说,中国产业经济完成进口替代的转型已经到了最后的攻坚战阶段。

3.2 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

之所以我国工业化的自主化、现代化层次还比较低,整个经济还处于“臃肿虚胖体弱”状态,主要是因为我国制造业的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我们在工业母机、发动机、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开发平台等高端的产业基础设施领域还存在“卡脖子”问题,还未能自主掌握高端的产业基础技术。据此,必须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产业基础体系,为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高端、安全可控夯实重大基础装备、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高端基础工艺、高端工业软件等基础。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的核心任务。

4 关键举措:以深化基础研究推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现代化的核心指标是知识的爆发性增长。某种意义上,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高端、安全可控只是问题的表象,深层次的实质问题,是要解决在背后支撑我国产业链现代化、产业基础高级化的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能力还存在的空白和缺口。“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9],是阻碍我国产业向自主化、高端化、现代化跃升的根本掣肘。因此,要构建新发展格局、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畅通国内大循环、应对技术脱钩风险、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是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抢占全球技术创新制高点,掌握尖端核心技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要把世界上现代化的技术自主化、国民化、产业化,要把自主的技术现代化、高端化、世界化,建成世界科技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10]。实现科技自主自强,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基础研究,突出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实现更多底层创新、源头创新、原始创新,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创造更多中国自己的现代知识体系,产出更多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党的基本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如果说这个“中心”在过去主要表现为通过增加资源投入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扩大财富存量,那么今后它将主要表现为通过创新驱动来追求经济增长质量、提升财富生产力。因此,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时,还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拆除阻碍科技成果转化的“篱笆墙”,通过重大科技问题带动、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紧密结合,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

猜你喜欢
格局产业链供应链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筑牢产业链安全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解锁西贝供应链的成功密码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