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菊
(江苏警官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作出多次重要批示和重要阐述,意识形态工作的成败,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传播的重要战场之一,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是创造和传播思想与知识的场所,肩负着学生的成长、面向社会、服务于国家的任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1]。进入新时代,大数据、互联网突飞猛进的发展,一方面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技术载体、传播渠道和言论空间,网络也已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最前沿,另一方面,网络的便捷性、大众化、隐匿性也为错误思想传播、舆情发酵提供了沃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本文从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必要性出发,分析了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治理面临的挑战,从而就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路径进行初步探索。
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民的年龄趋于年轻化,其中,学生群体占比达26.9%。年轻网民社会阅历较浅,易受错误意识形态的言论蛊惑,在冲动情绪下做出非理性的价值判断,或以自己对社会事件的直觉作为判断标准,发表片面化和随意性的言论。
大学生刚刚步入与高中不同的校园生活,与社会进行初步的独自接触,脱离了父母的羽翼保护,对一切新兴事物充满了好奇,正是意识形态最脆弱的时候[2]。他们缺乏社会经验,所以不具备较好的辨别能力,容易被消极或有害思想所动摇,变得迷茫、不知所措、思想混乱甚至做出有害社会和谐的事情,不法分子通常就看准了大学生思想的不稳定性,利用或蛊惑其进行犯罪。
当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出现错误的时候,势必会影响到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因此高校必须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把好正确的意识形态方向,扎实筑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根基。
意识形态治理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和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工作,不同于其他年龄阶层,大学生年轻气盛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当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出现问题时,会影响到学校的校风,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因此,要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规范大学生在网络中的一言一行,针对青年学生的特殊性,将意识形态工作渗透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们的思想,从而构建美好和谐校园。
《孟子》有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说的是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是有道德追求的。互联网的普及带来的影响是双面的,网络开拓了视野的同时,一些负面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判断能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道德规范、思想观念、人生追求推动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在进行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工作时,要着眼于让学生主动地去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能被错误思想所左右,要让他们从内心真正接受,行动跟着思想走,成为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青年。
高校要加强网络建设工作,必须完善网络规章制度[1]。随着中国互联网的普及,我国也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制度和法规,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方面的制度还不健全,还存在制度盲区、具体职责划分不明确、制度落实执行不力、违法成本较低等问题。虽然目前在信息发布、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方面已形成了许多有效做法和经验[3]。但网络意识形态制度往往滞后于新生事物的发展,所以高校应成立专业的研究办公室,加强对网络意识形态发展规律的研判、预判能力,超前规划,制定相关制度,规范和完善信息发布机制和辟谣机制、完善重大舆情联动处置机制、完善社会热点的情感传递与人文关怀机制,形成有法可依的良好局面。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也与国际接轨,教育的多元化需求也对教材提出了新要求。我国近年来高校课程教材在意识形态领域有所弱化,高校一些专业大量引入西方教材,或者是原版引进,直接推荐给学生使用,或者是照抄照搬西方教材,把西方的理论完全移植到中国教材中[4]。把西方意识形态元素也一起带进了课程、带进了课堂、带进了大学生的心里,从而使得部分学生认同了西方价值观,催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事实证明,不加批判、不去其糟粕地引进专业课程教材淡化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在我国高等教育大力发展过程中,教材形式多样,有国家统编、出版社编写、校本教材、自编讲义等等,鱼龙混杂,审核形同虚设,部分教材弱化了意识形态的教育功能。此外,某些教师在课堂上不注重言词,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没有宣传中华文明、灌输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思想、传播正能量。
传统教育模式下,“一个教室、一本教材”的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广度[5]。传统的意识形态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国际化及教育需求的多样化,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更是面临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异常复杂。但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模式没有与时俱进、及时转型。教师只注重意识形态教育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对社会上出现的热点、难点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关注度不够,往往采用“老瓶装新酒”的教学模式解决问题,教学方式单一,采用传统的说教模式,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能转变思维方式,利用新科技、新手段、新方式进行教育教学,使得意识形态教育脱离社会实际情况,降低了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意识形态教育的接受度。
高校是意识形态传播、研究、交锋的重要场所,高校的所有学科专业都直接或间接涉及意识形态问题,国内外各种思潮的争论在高校最为强烈,也最容易受到社会和学生的关注。因此,需要有一批政治感强、对意识形态问题具有高度敏锐性的教育者和管理者。但目前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意识形态各级队伍主责不明,对意识形态问题不愿管、不敢管、不会管的状况,涉及意识形态的各支管理队伍协同作战能力不强。更多的教师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或者认为意识形态太虚渺、可有可无、不必较真。部分高校没有树立党管意识形态的第一责任意识,认为学校业务是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没有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放在第一位。
建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机制,需要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国家应当针对互联网信息、网络犯罪和网络意识形态危机等方面因时制宜地制定切合实际的法律条规,为依法治网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持。高校作为网络意识形态主要阵地,必须强化法律监管措施,进行实时管理,以维护网络意识形态的稳定健康。政府在对其监管和治理时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针对性地治理,合力打造出一个良好、积极、健康的校园。
古语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首先要有约束。新时代大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应该给予相应的支持与尊重,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但要加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保障大学生的言论自由。在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时候,一方面,要用平常化的语言和方式贴近大学生的内心,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什么是正确的观念,了解法律,用正确的舆论带动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落实法律,树立法治思维,用法律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共同维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从而保障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处于一个较好的管理状态下。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属于线上教育,是线下意识形态的转移。高校大学生年龄在20岁左右,属于思维最活跃的阶段,极容易被一些不良思潮所影响。要做好高校线下意识形态工作,主要的是要做好意识形态课程教材建设,尤其是在专业课程中渗透意识形态思想,实施全过程、全方面的意识形态教育。
专业课程教材建设覆盖大学学习各阶段,面广量大。做好这方面工作,一是要落实责任追究制,充分发挥高校党委书记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的作用,旗帜鲜明地抵制各种不良思潮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二是要严把教材编写人员关,提高编写队伍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切实提高编写人员的政治站位,遴选政治立场坚定、道德情操高尚、理论武装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透彻的人员参加教材编写;三是要执行审核审查制,落实主编自审、学校党委审核、出版社终审的“三级审查制”,实行政治审查“一票否决制”,对意识形态不过关的教材坚决不予出版,确保专业教材的政治方向和理论导向;四是要实施专业课程的听评课制度,有了一个好的教材还不行,还需要有一个正确的传道者、一个正确的引路人,才能保证专业课程中正确的意识形态入脑、入心,把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堂作为“金课”评价指标。
高校作为培养高等教育人才的摇篮,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传播阵地之一。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对于理论的理解和接受是较为快速的,教育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创新意识形态的教育方式。
一是传播方式要创新。高校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特色教育,不单单只通过课堂的PPT或者黑板板书的传统方式,要利用好网络平台如某些可以上传视频的APP、公众号的推送将原本晦涩枯燥的知识变得幽默化、日常化,让学生们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学、主动学、学得好,引领学生向阳光乐观的方向健康发展。二是语言表达要创新。高校教师应该摆脱传统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脱离实际的“说空话”,收集学生常用的网络健康用语,把网络上接地气、具有亲和力的流行语融入意识形态的教育中,用特别的话语表达方式来贴近广大大学生群体,更符合广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也能使得教育效果更好[6]。
充分发挥高校及二级学院党委主体职能,建设一支由学工支部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组成的高素质意识形态管理队伍,坚持党管人才、党管队伍。着重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服务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辨别能力、沟通能力及创新能力,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上发好言、出好声,讲述中国好故事。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训和培养队伍,一是定期邀请意识形态领域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开设专题讲座,二是走出去与同行进行交流学习,了解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学习其他高校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手段、新经验。努力建设强有力的宣传工作队伍,从而不断提升队伍的工作方法和整体战斗力。
为了适应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管理队伍建设,还必须注重以下几个关键点,一要多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绝不是一个部门或者是一两个人的事情,要形成“一盘棋”、“大合唱”,而不是单打独斗的局面;二要持之以恒、创新工作,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随时会出现新情况、新局面,必须一以贯之,创新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三要把好选人关,要把德才兼备的“四有”好老师选进我们的队伍,坚持底线意识和红线意识,选人宁缺毋滥;四要建立奖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避免“劣币驱逐良币”倾向的出现。让敢抓敢管、敢于与错误倾向作斗争的同志腰板挺起来;让善管敢管,为意识形态工作付出辛劳的同志,得到更多的认可和尊重。同时,压实责任,层层传导,一层压一层,杜绝“慵、懒、散”现象。
在网络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意识形态斗争的阵地也慢慢地转移到网络平台。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要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工作,加快构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新模式,组建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同时,要占领思想教育的高峰,掌握意识形态教育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提高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努力构建一个乐观、积极的校园环境,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