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视域下学校体育的堵点与疏通

2021-01-08 15:46:04邵倩杜光友长江大学
体育风尚 2021年10期
关键词:体教竞技运动员

邵倩 杜光友 长江大学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强盛、民族振兴。当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20年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而学校体育是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改善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所以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发展学校体育。本文在分析体教融合发展背景的基础上,思考发展过程中将会遇到何种问题?如何更好的促进体教融合发展入手,力求寻找相应的解决办法,全面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体教融合发展背景及其差异

(一)体教融合的背景

建国初期,国家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体育承担起了凝聚社会共识,提振民族精神,展现国家新形象,获得国际认可的重任。一方面,1952年成立中央体委到1958年逐渐形成“一条龙”培养模式和三级训练网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结构,再到1979年提出在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前提下,侧重抓提高[2]。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逐渐偏向竞技体育,我国竞技体育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另一方面,国民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儿童少年肥胖指数、近视率攀升,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发展严重不平衡,由此形成了“一枝独秀”的状态。竞技体育狠抓技能的同时忽视了文化课程的培养,导致运动员的文化素养水平不高,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问题凸显;加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仅靠各级体校输送后备人才,培养渠道单一,呈现出“进出”两难状态。因而国家1986年提出了希望通过体教结合的方式来改变当前状态,依托教育系统为竞技系统解决运动员就业问题,解决竞技体育发展困境。

经过体教结合的尝试,我国面临的竞技体育发展问题、后备人才培养问题、青少年体质提升及大众体育普及等问题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许多尝试并没有解决本质问题,又产生了一系列衍生问题,针对新时期我国建设体育强国、实现中国梦对体育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国家又提出体教融合,以期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

(二)体教结合与体教融合差异

何为体教结合?钟秉枢认为“体教结合”是体育部门将业余体校、运动学校、青少年运动队作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基石,将与教育部门的结合、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视为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保障运动员退役就业的“退出机制”之一[3]。毛振明也指出体教结合希望教育为体育多输送运动人才并协助解决退役运动员上学问题[4]。由此分析,“体教结合”中的“体”是针对高水平的运动员以及教练员,“教”则是指教育系统,是为解决运动员再就业问题;而体教融合是指竞技人才的培养(体)融合到国民教育体系(教)之中,希望通过体校与中小学合作的方式,在促进竞技体育发展的同时带动学校体育的发展,在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加快体育强国建设。

二者的差异主要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两者的出发点与立足点存在差异。前者旨在解决高水平运动员退役再就业问题,仅关注了竞技体育“出”的问题。而后者是针对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不仅关注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更关注两者之间的和谐发展问题,其定位更广。体教融合依托学校体育为竞技体育输送人才,解决了“进”的问题;同时提出退役运动员及教练员进校园,解决了竞技体育的“出”的问题。二是两者在运行模式差异。体教结合是两个系统简单的“结合”在一起,两者仍然属于两部分,在运行模式上保持相对独立,仅在部分合作上有交叉点;体教融合是指两者打破原有的体系,将两者混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集合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体教融合更适合当前体育与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因而推进体教融合发展就尤为必要。

二、体教融合面临挑战

(一)体育认知偏差阻碍融合步伐

“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没病就是健康”等认知依旧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很少有家长支持学生从事体育工作,同时在一考定终身的现实压力下,部分家长认为参与体育锻炼花费时间多,不希望学生“吃苦”,对学生是否掌握体育运动技能的要求不高,不支持学生过多参与体育锻炼。长时间来学生潜移默化受到一定影响,部分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在12年的体育学习中也尚未掌握一项运动技术,未体验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也未建立起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锻炼的认知。学校在高升学率、高生源率的压力下,不重视体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在课程安排以及常规操作上弱化体育教学,科研经费投入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学校、家长、学生三方的体育认知水平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体”的融入,使得政策在贯彻执行上存在一定的困难,阻碍体教融合的发展步伐。

(二)课业负担重,锻炼时间缺乏保障

在应试教育下,学校注重升学率,紧抓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在课程的安排上稍有侧重。两操一课制度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但活动时间短且分散,全校性质的集合与退场占据较多时间,实际锻炼的时间严重不足。同时,《意见》指出要鼓励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与竞赛活动、支持学校成立青少年俱乐部[1]。但由于学校的场地设施不足,人均活动面积受限,学生放学时间较晚等因素,体育活动的开展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职前培训周期长,师资调配难度大

首先,教练员、运动员进入课堂,针对教学群体的差异化、多样化,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以及训练方法的把控上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较高,教练员以及运动员在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角色转变上所需要的时间较长,因此参与职前培训的周期较长。其次,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薪资待遇以及场地器械等限制,部分教练员以及运动员未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不愿意到偏远地区任教,资源易集中,加大城乡之间的差距。

三、深化体教融合发展的路径疏通

(一)兼顾育人与育体,提升体育认知水平

学校领导应转变原有观念,重视学校体育课程的开发,加大体育科研以及活动的资金投入,同时要把握新时代的发展机遇,通过开展体育知识讲座、主题班会、体育板报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通过加大体育课程课时比例,以多样化的课外体育活动的方式吸引学生、家长的参与,在活动中逐渐提升学生以及家长的体育认知水平。

(二)合理调整课程设置,保障课外体育活动开展

以“小学兴趣化、中学多样化”为理念开展学校体育教学以及课外体育活动。①在课程的编排上除了开设体育基础课,并积极开设形体健美等地方特色课程促进学生在学会1~2 项运动技能的同时,提高身体素质、拓宽视野、养成体育运动习惯。②合理、适当的缩短午休时间,提前放学时间,扩充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保障小学低年级每天参与课外体育活动。③开展除校运会以外的各种校园体育比赛,保障每位同学都有参与比赛的机会,并依据竞技的结果选拔组建校队,聘请体校优秀教练员做教练,代表学校参加各级比赛,并以此为依托为竞技体育的发展输送人才。同时与家庭展开密切合作,开展训练与竞赛活动,切实保障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全面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

(三)严格把控入职培训制度,建立统一的教师评价体系

首先,统一调配优秀教练员与运动员进校制度,通过政策引导、思想引领等方式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针对受众对象之间的差异,着重把控对优秀教练员以及运动员的授课技能培训,适当的转变原有的教学方法,把握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同时,也可聘请优秀教练员对中小学教师开展体育训练方面的培训,提升教师的技能水平,尽量缩小城乡之间以及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其次,建立明确的体育课程评价考核体系以及奖励制度,给予乡村任教教师相关补贴,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四、结语

体教融合的真正落实,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各方的共同努力。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体教融合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国家政策的落实、学校课程编排设置、体育教师福利待遇的提高以及学生的体育认知的改变都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依旧会出现很多问题,但我们坚信全社会朝着体教融合这个共同目标前进,我们终将会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猜你喜欢
体教竞技运动员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30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冰雪运动(2019年2期)2019-09-02 01:41:26
竞技精神
幽默大师(2019年6期)2019-06-06 08:41:50
花与竞技少女
Coco薇(2015年3期)2015-12-24 21:28:39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海外星云(2015年15期)2015-12-01 04:17:44
运动员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竞技体育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10:01
体教结合的完美典范——英国拉夫堡大学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