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江 杨向东 庆阳市东方红小学
社区体育在我国的发展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期街道社区体协的产生标志着社区体育的兴起[1]。随着研究的深入,社区体育的相关概念越来越明确,内涵越来越丰富。王永志[2](2009)认为社区体育不仅只是政府和相关部门参与,企事业单位也被囊括进来,丰富了社区体育的内容;刘会成[3](2013)认为社区体育的开展不仅仅依靠体育场地与设施,也可以利用社区内自然的环境来满足居民的体育活动需求。通过研究发现,各学者普遍认为社区体育是在一定区域内通过自然环境或体育设施为满足不同参者的不同目的,就近开展的体育活动。随着经济的增长,物质极大丰富,居民的精神需求不断加强,体育运动成为了日常生活必需品,也使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凸显了重要性。
西峰区共有36 个社区,区域建设成南北走向,故选择了北区的九龙路社区和北大街社区、南区的长庆社区和安华西路社区作为调查对象,针对西峰区社区体育服务,本次调查的内容主要围绕社区成员、体育组织、场地设施、社会指导员、体育活动、经费保障6 个方面,采用实地考察法、访谈法预对西峰区4 个社区进行调查。
1.场地设施
西峰区北区的两个社区共有健身小广场3 处,安装健身器械36 件,露天羽毛球场地共88 处,露天乒乓球案12 台,约60 平方米的公共健身设施1 处。南区的两个社区共有篮球场1 处、公共健身设施2 处、室外乒乓球案14 个,羽毛球场地4处,室外象棋和麻将桌8 个,活动室2 处,室内提供乒乓球、象棋、扑克、台球等运动设施。
2.组织形式
访谈得知,居民锻炼组织形式有居民自发性及单位社会化两种。居民自发性:居民大多是自己组织参与体育活动,由具有某项运动技能特长并且有一定号召力的居民带头组织其他爱好此项运动的居民进行锻炼。单位社会化:是指在单位的组织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参与社区体育活动。
3.体育活动人群
调查得知,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多以老年人为主,青少年次之。老年人活动目的主要是健身,活动形式以散步、太极拳、太极剑为主。青少年活动目的主要是娱乐,活动形式以篮球、乒乓球为主,其中参与活动的成员多以初中生为主。也有部分家长携带几岁儿童在公共设施上玩耍,但是其主要以散心、陪伴小孩为主,并没有系统的、有目的的进行体育锻炼,所以不归为活动人群。
4.体育活动项目及时间
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项目归纳起来有:太极拳、太极剑、慢走、广场舞、篮球、乒乓球、象棋、台球。居民活动时间:早晨7:00—9:00(太极拳、太极剑、慢走)、下午5:00—7:00(篮球)、晚上8:00—10:00(广场舞、篮球、乒乓球、台球)。其余时间也有少数居民锻炼,只是人数较少,而且是以散心为目的,所以没有详细罗列出来。
5.社会指导员配备情况
调查得知,社区内均没有专门的体育社会指导员对小区居民进行专业指导。小区居民的体育活动的学习分三种形式,居民中有某项运动技能特长的带头人组织及教学;居民从网上自行学习,然后进行体育锻炼;同一运动项目的社团派代表去其它地方学习,再将学习的锻炼知识及技能传授于社团其他成员。
6.经费来源
调查发现社区体育活动经费来源单一且经费严重不足,由于居民多为自发性,所以除部分体育器材为政府配置外,每1—2年长庆石油公司在举办完比赛后会赠与社区成员部分锻炼器材,剩余其它费用一概由居民自费。
调查得知,社区体育活动的人群主要集中在青少年和老年人两类人群中,青少年以篮球为主,老年人多以女性为主,参与方式多是广场舞、太极。这种现状会导致社区体育器材闲置化、活动形式单一、活动组织不完整等情况。要达到全民小康,就离不开全民健康,而活动年龄的不均衡,严重阻碍了全民健身的步伐,究其原因,中年人大多是由于工作,没有时间参与体育锻炼,少数则是因为没有符合自己兴趣的项目,由于盲目的从众心理致使他们不敢外出活动。
调查得知,社区体育活动的项目有太极拳、太极剑、慢走、广场舞、篮球、乒乓球、象棋、台球共计八项,从生理学的视角来看,这八项运动似乎可以满足人们锻炼身体的需求,满足人们对柔韧、灵敏、耐力等的训练。但是从体育学及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此八项过于单一,如篮球仅是青少年参与,太极、广场舞仅是老年人参与,不同年龄段的人参与体育项目不同,势必会导致锻炼的不科学性及偏向性。另外,排球、足球等热的项目,喜欢的人肯定比比皆是,但是由于场地器材的缺乏,体育活动项目少等原因,满足不了居民的体育需求,阻碍了人们锻炼的积极性。
社区体育活动主要是政府引导,小区居民自发组织,所以活动场地器材由政府提供,活动其他经费由参与者自费,基于此,社区体育活动多是以人们自觉锻炼为主,导致小区比赛少,锻炼积极性不高。社区体育的繁荣,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据调查得知,由于活动资金的匮乏,4 个社区至今仅举办过两场比赛,还是因为在长庆石油公司的支持下而举办的,体育离开了竞技,就缺少了活力,缺少了宣传,经费的不足将会导致小区体育发展缓慢、人们锻炼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选取的4 个社区辖区人口均在万人以上,但社区提供的健身场地及设施严重不足,人均运动场地捉襟见肘。有部分运动设施位于小区马路沿线,由于行人及车辆的过往会对运动人群产生较大的干扰,篮球场地中的篮架及周围未采取保护性装置,仅有两个篮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访谈得知4 个社区内的运动设施除小广场在晚间有微弱的灯光,其他运动设施处均无灯光辐照。社区内安装的健身器械自安装以来,从未进行过检修及更换,有部分健身器械或已锈迹斑斑,或已缺少部件,因为健身器械的陈旧且部分居民不会使用的原由,导致器材闲置化,并对年龄较小的孩子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针对政府专门配置的公共设施,社区居民存在着不会用、不感兴趣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指导员对其讲解,居民们由于不知道其作用,而产生抵触使用的情绪。另外广场舞、太极等动作繁琐、结构复杂的运动,也因为缺少教练员的指导而没有新意,也不专业。对于篮球等同场对抗性活动,也因为无人指导,经常发生损伤,导致居民们有积极锻炼、大汗淋漓的需求及愿望,但想到伤痛后的无能无力而望而却步。
所谓“三位一体”就是把社区、学校、家庭有机联系起来,在有条件、有基础、有能力的条件下,选择性开放部分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的运动场地,基于孩子带动家长,学生教会居民,专业人员带动初学者,教师指导运动爱好者的理念,使体育融入生活。这样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结合,既有效地利用了场地设施,又使得居民有了科学健身方法指导,不但能弥补社区体育指导员的不足,还能增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感情。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社区内小面积的运动场地及落后的器材设施,一方面限制了人们的活动方式,另一方面局限了体育的普及与发展。建设健全小区内的场地设施,有利于人们体育兴趣的培养,有利于社区体育的开展,有利于全民健身的顺利实行。政府要积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强化硬件设施的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正常的体育活动需要。当然针对社区体育活动场地较少,部分运动设施生锈、老化,器材数量严重不足的现状,居民应物尽其用,爱惜现有的体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效用价值。
由于社区人们对体育认识不足以及活动人口结构不均等原因,致使很多体育器材闲置或毁坏,因此要根据人们的不同喜好,建设多类活动器材,这就要求政府及小区开发商在建设之初就要因地制宜,进行合理的规划,要求社区内的场地器材布置碎片化,运动时间合理化,体育公共服务科学化。应打开视野,怀有创新观点,在结合西峰区城市自身实际情况的同时,参照一二线城市体育公共服务较好的社区进行规划,构建出适合本地区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社区内公共服务设施出现无人用、无人会用等现象,导致了大批体育器材的闲置化。应培养专业化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现有的社区体育“带头人”,普遍年龄较大,也不具备专业的体育理论知识,对于有较高难度、技术性的运动项目,不能进行科学指导,应普及公共服务设施知识,使人们形成正确的锻炼方式。并积极实现校企合作,组建一批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来提供专业化的咨询、指导、建议、监测等服务工作,切实有效地提高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水平,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体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