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 安徽省利辛县第七中学
高中体育训练不能一蹴而就,分层训练是全面照顾每个学生的重要训练方法。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层训练需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学生个体进行全面考量。
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生理发育处于青春发育末期,身体机能逐渐发育完善,能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在心理发育上自我意识急剧变化,不断增强。高中学生个体间也存在较大差异,身体体能素质不一,对待体育训练积极性差异化明显,执行能力和训练效果也因人而异。在训练过程中还呈现群体性训练、区别对待训练的情况,比如喜欢和自己的朋友小群体式参与体育训练,只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擅长的运动进行训练。
因为教育体系考学制度的要求,高中阶段的学生还面临文化课业相对比较繁重的现状,这就意味着花在体育训练上的时间和精力需要一定程度上让位给学业。经过长期研究证明文体结合,劳逸结合是相互增益的。兼顾学业的同时保持一定程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发展身心、释放压力,这充分体现了科学体育训练和锻炼的必要性。
根据上述学生体育训练的特点不难发现,学生存在各个层面的问题:身体体能素质差,训练积极主动性不强,兴趣偏向主导体育训练,体育训练时间精力不够。
现阶段高中体育训练还存在传统体育训练模式过于僵硬的“一刀切”问题,比如传统体育训练流程是先热身然后针对项目进行示范、学习、练习、纠错、巩固,这样的模式化流程不利于激发学生训练的兴趣,容易造成训练的固化,形成模式依赖。流程模式化还限制教师的创造性,限制学生的主动性,限制了体育训练自身的革新发展。训练还存在忽视差异化、一概而论的问题,不同学生使用同样的训练方法,使得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受到一体化训练的制约。
体育教师或者其他体育教学从业者能力不足也是当前需要面临的问题。教师个人训练体系需要完善,教育意识需要与时俱进,教学素质需要提高,训练方法需要革新,训练手段需要多样立体,训练内容需要丰富。只有体系完善,不断探索高中体育训练的优化方法,结合实践,才能更好解决问题。
分层训练是针对差异化的学生进行群体性区分,根据一定的综合标准,比如身体体能、运动兴趣、学习需要来将学生划分出各种层次进行定制化体育训练。分层训练要求根据层次来设定体育训练目标,制定训练内容,实施不同训练手段,采用多样化评价机制。通过分层训练来激发学生体育训练兴趣,感受体育训练的乐趣,提高体育训练积极性,提升体育训练的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训练分层化使得各个层次的高中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最终达到整体学生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的效果。
分层训练是体育教学体系和训练体系里具有革新意义的一部分,需要不断探索发展,研究需要结合实际学生情况,当前教学训练存在问题等来进行综合的、有机的探索,这就要求应用分层训练法需要遵循、建立一些策略。
(1)活动课程论指的是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根据活动课程论的主张,分层训练应让高中学生掌握生活实际能够应用的知识。这就要求分层训练的设计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2)自我效能论主张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能够决定自我在活动、情境下的自主动机。自我效能论恰恰符合分层训练中对应的学生兴趣导向学习的问题。只有当学生自主自发地找到自我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展体育训练,才能乐于付出、攻克难关、自我学习,这样的自发性才能使得体育训练达到更好的效果。这就要求分层训练提供给学生更多自主空间,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兴趣爱好得以发挥。
(3)社交需求论反映了人都有被他人认可、接纳,与社会建立关系的需要。学生呈现明显的群体性学习的特点,群体性影响了学生的体育训练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层级学习环境,将有相似爱好、能力的学生做分层,让彼此志同道合或竞争相当的学生一起进行体育训练将会带来“一加一大于二”的训练效果。
(4)因材施教论一直是教育从业者奉行的教育理论,因材施教强调尊重学生的差异化,发扬学生长处,弥补学生不足。分层训练也正契合了因材施教的内涵,立足于学生的差异性,提升学生能力,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同时独具个性的训练人才。
(5)系统强调论认为任何一个系统都是有机的整体,是不可分割的,牵一发动全身,系统的整体运行并不靠各个部分的组合相加,而是需要各个孤立元素有机合作,发挥最大作用。分层训练正是系统性的训练方法,分层训练对师生及体育训练本身都提出更高的系统化要求。
体育分层训练法契合了当代教育以人为本的内核,是我国体育课改深入推进的优秀成果,是教育创新的体现。分层训练无论是从高中体育教学还是从现代教育理论基础上都具备运用的必然性和可行性,是教育探索的大势所趋。分层训练法解构了传统训练法的刻板、僵化,为现代化体育训练注入新生命,同时修正了过度干预式训练带来的弊端,促进教育的公平,拓展了教育的维度,让教育的意义更为广博。
从人本角度出发,分层训练法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更利于使学生参与到体育训练中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提升,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当下和未来社会。分层训练法的提出是教育从业者自我革新,不断自我觉醒教育意识的体现,强调教师主导的传统教学方式和以教学管理优先的功利教育理念都被时代摒弃,个性、公平、人本成为了从业者的指南。
分层训练法的运用是建立在满足教学基本目标的基础上的新实践,对体育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分层训练法的运用首先要明确高中学生分层群体的构成,决定分层的参考因素有:性别,身体体能、协调能力、运动能力,兴趣爱好,擅长运动类型等。但要注意分层不应该过于细致或过于复杂,或是面面俱到,而是按照普遍适合的标准进行分层。并在一个学期训练期间设置3~4 个类型有所区分的运动项目让学生自主选课,比如高一上学期设置足球、田径、游泳,下学期就可以设置篮球,健身操,羽毛球等。项目设置考虑到运动项目的多样性和趣味性,照顾到高中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
分层需要考虑高中生课业的实际情况和年级生源情况,将同一年级3~5 个班级合并上课,同时不同运动训练项目都需要一定的训练人数限制,确保保障分层人数在各个运动训练项目里的合理性。同时团体性训练有助于培养团队意识,提高协作能力,增强学生积极性。
在同一次训练的同一运动项目里分层训练时可以根据不同性别和能力简单分为四个小团队。在团队中建立团队目标,激励计划,训练目标等。
分层训练的内容设计需要科学合理可持续,根据每个小团队的不同可以只进行程度上的差别安排,比如羽毛球训练为例,进行热身训练时,男生与女生差别设计,不同性别中运动能力较好的和运动能力一般的差别设计。进行技能技巧训练时,以羽毛球训练为例,同一小队中喜欢单打和喜欢双打的可以自行组队,建立小组目标进行训练。教师在训练过程中,起制定训练方案、组织、指导、监督作用,营造良好的体育训练氛围,培养学生良好训练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的良好意识建立良好基础。
当前的分层训练法还在探索阶段,部分高中已经开始实施应用,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开展分层训练法的基本之一是切实掌握高中学生具体的学情,根据学生学情对分层训练展开全面立体的设计,但由于存在调研不充分或学生对自身分析不充分等原因,使得学生的具体学情不能得以很好地掌握。因为当前分层训练法还没有经历较长的实践运用,经验还不够丰富,研究不足的现状,所以还存在实施分层训练法的教师或教职人员对分层训练法理解不够透彻,钻研不够深入,配合较不积极,施行不够科学合理的问题。同时还存在分层训练目标与体育训练总目标衔接的问题。分层训练目标的完成受到课时、行政指标的影响,造成为了完成目标而赶进度的行为。分层训练各个层次的差异性也导致总体教学质量可能不能达到预期的问题,分层训练法的实行和总体教学评估机制需要互相有机配合,否则也会带来评估机制不能有效反馈学生训练情况的问题。
根据以上实际问题,现提出若干优化分层训练法运用的策略。首先,认真贯彻落实学生学情的具体情况,加强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科学理论普及,利于学生自我分析。同时全面科学地进行学生学情数据信息采集进行科学分析,积极借鉴其他采集学生学情做得较好的方式方法,对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完善改进。其次,加强高校人才建设,实施初期针对参与分层训练法的全体教员进行系统的知识体系的完善,提高教员对差异化个性训练的科学认识,剔除因循守旧的不科学不合理的观念和方法,强调教员树立观念革新,不断求索的创新意识。最后,可对教师进行激励督促,或安排组织开放课学习,加强教学训练培训。还可以优化高中体育训练分层法的评估机制,建立灵活、健全的制度利于构建分层训练法的科学训练模式。通过交流讨论会议群策群力,或是对分层化训练深入研究,都对优化分层训练法的运用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分层训练法是高中体育训练课改的重要探索和成果。分层训练法是坚持“以人为本”角度出发,结合高中生实际,立足科学的体育训练方式方法。分层训练法利于调动高中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对训练产生兴趣,发挥自我能动性和自我效能感,通过合理训练促进全面发展。分层训练法也完善了现有的传统体育训练体系的不足,扩展了教师训练体系的维度,为体育训练研究摸索出新的道路。同时,分层训练法的运用实践还在探索阶段,依旧存在不足,需要全体体育教育从业者更深入的研究,以提供更好的优化分层训练法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