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蕴寒 方雯艺 上海体育学院
各国对儿童青少年的年龄划分存在些许差异,中、美、英、加、澳对儿童青少年的年龄界定受各国的基础教育的学段划分影响。中、美指南将儿童青少年年龄界定在6~17 岁;英国指南将儿童青少年年龄界定在5~18 岁;加、澳指南将儿童青少年年龄细分为2 个阶段,儿童为5~11 岁,青少年为12~17 岁。
综上所述,各国对儿童青少年年龄的界定存在些许差异,这是各国的基础教育阶段的体系划分导致。本研究采用的是国内儿童青少年健身指南对儿童青少年年龄的定义(6~17 岁)。
体育健身和身体活动概念相似,吴忠义认为体育健身是通过身体练习的手段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有意识地活动。李志荣认为,体育健身的目的是提高身体素质、锻炼体能、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以及学习体育健身方法等。高希彬认为,在体育健身中能够发展个体的身心素质。
综上所述,体育健身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丰富儿童青少年文化生活。国内外学者们对于体育健身的表述基本一致,都认为通过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个体的各项身体素质,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1)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现状。研究表明,人体在进行长期规律的身体活动后会对身体各器官功能会产生一系列良好的变化,因此身体活动可以作为儿童青少年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数据显示,自2002年以来6~17 岁儿童青少年的肥胖率增加204.8%,超重率增加了113.3%。虽然从2016—2018年,全国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稳中向好,体质健康水平有所提升,但是肥胖率和近视率仍居高不下,儿童青少年仍旧普遍缺乏锻炼习惯、体育健康意识。刘扶民指出,当前我国青少年健康促进的效果不理想,城市农村青少年的肥胖率飞速增长,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并呈现低龄化趋势。李培红等人将国内和国外的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量对比后发现,国内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的达标率仅为8.9%,远远低于全球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达标率(25%~40%)[2]。
综上所述,儿童青少年面临身体活动严重不足、身体素质递减趋势的严峻考验。尽管国家发布了阳光体育计划、“每天1h 校园体育活动”等多项政策来促进儿童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但收效甚微。影响儿童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有体育课程缺乏精细化、青少年体育指导组织缺乏、学生的学业压力大等。因此,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应该以学校为载体,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两大抓手,通过家、校、社三位一体联动发展来促进儿童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2)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政策支持现状。政策法规具有群体性、导向性和长期性的特征。我国相关政策文件列举了在不同场所适用的体育项目。例如《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积极整合各方资源,把开展全国青少年阳光体育大会作为龙头,积极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活动网络,大力发展体育健身走(跑)、游泳、球类等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积极开展集体体育活动”。《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明确规定“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人群是青少年,要大力普及青少年相关的体育活动,提高青少年综合身体素质”。
综上所述,运动促进国民健康已被众多发达国家所认识,并成为体育政策制定的初衷。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需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调动公共资源,各方协力共同推进,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从而不断提升我国大众体育政策的科学水平。
(3)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环境现状。梳理文献得知,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环境研究的历程分为萌芽阶段(2005—2009)和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国内的研究的重点内容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对社区、城市的建成环境与身体活动的关联性进行系统综述;二是使用工具来量化研究建成环境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影响;三是对国外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与评价标准体系进行解析,并从宏观层面对社区,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共同参与,运用现代化信息监控设备来干预管理与评价框架进行解析。
综上所述,虽然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但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环境建设仍存在较大问题。因此在开展体育健身活动时,要选择的提供运动项目,激发儿童青少年体育兴趣;其次,充分发挥学校、家庭与社区的作用,创造良好的体育健身环境。
(4)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目前,已经基本形成由政府进行主导、部门协同辅助、全社会共同积极参与的儿童青少年体育发展格局。杨国庆认为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阻碍主要是没有深入的理论认知、内容建设欠缺以及管理机制建设不先进等。周结友强调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以青少年作为全民健身计划开展的重点人群,以学校作为重点场所。高国军认为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无法满足儿童青少年的运动需求,缺乏专业的体育指导员,主要靠学校一己之力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因此,若想使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的问题得到缓解,需要学校、国家和社会共同积极应对。
综上所述,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学校体育良好发展,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以及实现健康中国与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重要使命。
(5)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评估现状。评估具有促进和反向促进的功能。最初,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评估主要通过学校对体育成绩进行评定这一个维度。随后,增加儿童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情况这一维度。2001 我国对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评估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将体育运动的参与度、技能水平的高低、身体健康状况、心理状况以及对体育运动的适应能力等因素纳入考核范围。在2002年,主要从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生理机能以及身体各方面的素质等方面进行完善。特点和表现形式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而改变。李竞媛指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评估机制有待完善,诸如匮乏的体育设施、体育师资力量欠缺、体质测试项目存在争议等问题。桂春燕认为目前测评工具的研制尚处于起步的阶段,有效性有待进行验证,测评模型尚需进一步精细化。目前问卷调查的方式是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评估的主要测评方法。胡月英构建的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评估模型主要从环境、行为、效果三个方面,结果显示该模型配适配良好,各指标均符合统计学要求。
综上所述,体育健身评估对把握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现状和反向促进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我国目前的评估机制尚需加强,这需要体育工作者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
已有研究表明,性别、心理、认知能力、健身兴趣动机和价值取向等均会对儿童青少年参加体育健身产生影响。除此之外,家庭环境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中,父母因素对儿童参加体育健身的影响较为深远。研究发现,父母支持孩子参与体育活动、父母陪伴/陪同孩子参与体育活动、父母言传身教鼓励孩子参与体育活动以及父母活动均与参与体育活动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呈正相关关系。陈佩杰指出社会经济水平对身体活动的影响情况并尚未明确。可能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文化发展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学校因素方面,学校体育的政策支持与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呈正相关关系。郭强认为儿童青少年主要集中在学校进行身体活动,包括了体育课、课间体育活动以及课外体育活动。李海燕等人发现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与学业压力呈反比。这可能是因为繁重的课后作业以及面对升学压力,迫使儿童青少年将更多精力集中在学习上,从而导致缺乏体育运动的时间。
在社区因素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如收费较高,社区的体育设施数量较低,项目不全。陈佩杰发现,城市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水平普遍高于农村,这可能与城市运动环境的规划以及设施条件的支持程度有关。魏烨发现青少年身体活动量与住家附近活动设施、环境、交通、安全性、民生设施的便利性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总结前人的研究结果发现,关于促进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的研究数量较多,理论成果丰富,日显蓬勃之势。但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首先,研究大多是参照西方进行重复性研究,在原来的基础上突破和改进不大,缺乏创新性;其次,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评估体系的建立尚待完善,大多还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同时对各项指标的评定缺乏统一的测评工具,整体上缺乏一套系统、科学的评估方案;再次,关于儿童青少年健身现状的研究大多仅停留于表面,未能对产生的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最后,关于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的影响因素研究大多是基于社会学模型下展开的,因此所得到的影响因素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的研究,应该结合当前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响应国家发布的相关政策,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三者的作用,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